初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高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沟通、学习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个社会公民的必备技能,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社会价值。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纵观当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掌握技能而不提升能力、完成教学而不切合实际、灌输知识而不着眼未来的现象,此类现象有悖于学科宗旨,影响着学生发展。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学习考察以及个人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 立足本位,深度达成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方向指引,课程目标的达成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明显的学科特征,其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但学科重视程度却明显低于其他学科。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研究上下的功夫不够,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甚至任务之间也没有过渡,没有联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学习指导中应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立足学科本位,充分研究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笔者曾上过一次大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公开课,内容为《走进程序设计》,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程序设计知之甚少,有点神秘,甚至有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畏难情绪。在这一课例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对编程技术的习得,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增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认识程序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建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我以Robert Nay这位14岁男孩的程序设计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由于这位男孩和学生年纪相仿,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对银行取款和程序做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概念;通过微视频和嵌入学习内容的连连看小游戏,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最后通过不良程序对社会的危害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整节课立足课程本位,精选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一气呵成,以至于在课堂总结时有部分学生说到要组建学校的编程社团。这样的课堂正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价值所在,也是课程目标的完美体现。
● 追求本真,建构学科生态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教学应该追求本真,遵循教育规律,建构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生态课堂的显著标志是尊重学生主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生态课堂的实施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生态课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情境自然和谐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学科地位不高,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教师需要经常在课堂上制订规矩、管理纪律,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和师生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这样的困顿局面,首先应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多下功夫,多设计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任务,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问题,能使学生喜爱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爱信息技术学科和学科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才会高效。
2.教学任务贴近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和实验性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照考试大纲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的学习任务往往是碎片式的,没有学生生活基础,任务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在这样的教学任务驱使下,真正的学习不可能在课堂上发生,学生习得的知识并不牢固,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也日益僵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丧失殆尽。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任务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任务之间有主线联系,并且最好是项目式任务。例如,在《图像的处理》教学中,笔者结合学校艺术节需要设计LOGO,通过“察颜观色”“小试牛刀”“我型我秀”等任务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3.教学组织真实有效
现在的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很多,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等不一而足。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将课堂变戏堂,将讲台变舞台,提前进行教学预上,提前告知学习任务,回答问题只挑优秀学生,展示作业只挑优秀作业,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科和学科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作为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应该将常态课堂精致化,而不是精致课堂虚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例如,笔者在一次主题为《网站的设计与规划》的评优课中,舍弃花枝招展的情境导入,直接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名言引入新课,恰如其分,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很好。
4.教学评价維度多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于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检测,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显然违背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知识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而有的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不足,教师应俯下身去对这些学生多鼓励多赏识,布置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任务作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按照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在学生学案中设置分层作业,尽量使用相对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元互动,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成长。
● 协同教学,融合学科理解知识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并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提升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貢献着力量,但很少有其他学科辅助信息技术学科的案例出现。笔者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其他学科教学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网站的规划一节中,可以将网站的规划和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撰写进行类比教学,将网站规划中“拟定站点名称—确定栏目类别—制作网页—修饰网站—发布网站”的网站规划步骤和作文撰写中的“拟定题目—罗列提纲—撰写文章—润色文章—提交作文”进行一一对应,由于学生对作文撰写的步骤烂熟于心,所以,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又如,在讲解Flash遮罩动画的遮罩层时,由于学生对遮罩层毫无概念,如果直接讲解困难重重。由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学过光学,所以,可以将遮罩层理解为透明的形状,在该形状下的元素才能在动画中呈现。如果辅助一定的道具做演示,教学效果则会更好。诸如此类利用学科知识迁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案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用心、多思考,一定会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提升教学效率。
● 着眼未来,积极践行生本教学
现代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加速着教育变革。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都将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放在首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占主体地位,也成了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还是习惯于主宰课堂,习惯于传授和布置,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无处体现,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动力、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远比信息知识的习得重要,我们也发现,教育发达地区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目标也都指向了人的发展。芬兰把基础教育的总目标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把横贯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横贯能力的一种,自然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无痕”中蓬勃开展,学生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性,主动发展,提升能力。美国和加拿大都把学生个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笔者曾深入加拿大一所初中校听课,教师在课前将内容布置好,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检索、整理,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学生大都自信而从容,表达观点中肯而到位。通过这节随堂听课,笔者发现欧美之所以创新力高,这和他们的以生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眼中有了学生,学生才会得到关注和发展,教育才会呈现出蓬勃生机。
信息技术的发展洪流还在滚滚向前,这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应立足本位,追求本真,重视学科建设,关注学生发展,紧贴时代前沿,正视自身短板,打造生态、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 立足本位,深度达成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方向指引,课程目标的达成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明显的学科特征,其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但学科重视程度却明显低于其他学科。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研究上下的功夫不够,只是简单地将学习内容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甚至任务之间也没有过渡,没有联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学习指导中应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立足学科本位,充分研究教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笔者曾上过一次大型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公开课,内容为《走进程序设计》,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程序设计知之甚少,有点神秘,甚至有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畏难情绪。在这一课例的教学中,笔者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对编程技术的习得,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增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认识程序设计的作用和意义,建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我以Robert Nay这位14岁男孩的程序设计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由于这位男孩和学生年纪相仿,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对银行取款和程序做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概念;通过微视频和嵌入学习内容的连连看小游戏,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最后通过不良程序对社会的危害来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整节课立足课程本位,精选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一气呵成,以至于在课堂总结时有部分学生说到要组建学校的编程社团。这样的课堂正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价值所在,也是课程目标的完美体现。
● 追求本真,建构学科生态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教学应该追求本真,遵循教育规律,建构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生态课堂的显著标志是尊重学生主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生态课堂的实施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生态课堂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情境自然和谐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学科地位不高,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教师需要经常在课堂上制订规矩、管理纪律,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和师生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这样的困顿局面,首先应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多下功夫,多设计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教学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任务,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问题,能使学生喜爱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爱信息技术学科和学科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才会高效。
2.教学任务贴近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和实验性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照考试大纲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的学习任务往往是碎片式的,没有学生生活基础,任务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在这样的教学任务驱使下,真正的学习不可能在课堂上发生,学生习得的知识并不牢固,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也日益僵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丧失殆尽。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任务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任务之间有主线联系,并且最好是项目式任务。例如,在《图像的处理》教学中,笔者结合学校艺术节需要设计LOGO,通过“察颜观色”“小试牛刀”“我型我秀”等任务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增强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能力,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3.教学组织真实有效
现在的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很多,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等不一而足。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将课堂变戏堂,将讲台变舞台,提前进行教学预上,提前告知学习任务,回答问题只挑优秀学生,展示作业只挑优秀作业,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科和学科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作为教师,面对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应该将常态课堂精致化,而不是精致课堂虚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例如,笔者在一次主题为《网站的设计与规划》的评优课中,舍弃花枝招展的情境导入,直接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名言引入新课,恰如其分,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很好。
4.教学评价維度多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习惯于进行知识的传输和检测,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显然违背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知识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而有的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不足,教师应俯下身去对这些学生多鼓励多赏识,布置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任务作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按照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在学生学案中设置分层作业,尽量使用相对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元互动,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成长。
● 协同教学,融合学科理解知识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参与并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提升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貢献着力量,但很少有其他学科辅助信息技术学科的案例出现。笔者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其他学科教学思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网站的规划一节中,可以将网站的规划和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撰写进行类比教学,将网站规划中“拟定站点名称—确定栏目类别—制作网页—修饰网站—发布网站”的网站规划步骤和作文撰写中的“拟定题目—罗列提纲—撰写文章—润色文章—提交作文”进行一一对应,由于学生对作文撰写的步骤烂熟于心,所以,通过这样的类比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又如,在讲解Flash遮罩动画的遮罩层时,由于学生对遮罩层毫无概念,如果直接讲解困难重重。由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学过光学,所以,可以将遮罩层理解为透明的形状,在该形状下的元素才能在动画中呈现。如果辅助一定的道具做演示,教学效果则会更好。诸如此类利用学科知识迁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案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用心、多思考,一定会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提升教学效率。
● 着眼未来,积极践行生本教学
现代社会已经从信息时代进入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加速着教育变革。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都将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放在首位,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占主体地位,也成了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还是习惯于主宰课堂,习惯于传授和布置,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无处体现,这将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动力、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远比信息知识的习得重要,我们也发现,教育发达地区的育人理念和教育目标也都指向了人的发展。芬兰把基础教育的总目标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把横贯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横贯能力的一种,自然贯穿于所有学科之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无痕”中蓬勃开展,学生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性,主动发展,提升能力。美国和加拿大都把学生个性发展、批判性思维、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笔者曾深入加拿大一所初中校听课,教师在课前将内容布置好,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检索、整理,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学生大都自信而从容,表达观点中肯而到位。通过这节随堂听课,笔者发现欧美之所以创新力高,这和他们的以生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眼中有了学生,学生才会得到关注和发展,教育才会呈现出蓬勃生机。
信息技术的发展洪流还在滚滚向前,这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技术教师应立足本位,追求本真,重视学科建设,关注学生发展,紧贴时代前沿,正视自身短板,打造生态、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 【发布时间】2023/3/8 16:42:21
- 【点击频次】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