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伴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应用
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提高个人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其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写作技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呢?下面笔者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词句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奠基石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读一篇课文只要理解了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二、教给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南针
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
1、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杆“猎枪”一样重要。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读——扫清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动力源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1、导语激趣。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笔者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笔者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
2.以形激趣。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以情激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此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4、以问激趣。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掌握阅读方法也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培养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力棒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每教学一篇课文,我都会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彭天华.探究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37):279.
[2]李登福.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学周刊,?2018(27):127-128.
[3]朱素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2):9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应用
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提高个人理解能力的重要工具,对整个语文的学习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其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写作技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呢?下面笔者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词句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奠基石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读一篇课文只要理解了其中的词语和句子,就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二、教给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南针
语文阅读,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
1、指导预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杆“猎枪”一样重要。怎样做好预习呢?
第一,粗读——扫清障碍。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边读边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动力源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1、导语激趣。如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课时,笔者出示图片——松鼠、松果,询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后,笔者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
2.以形激趣。如《柳树醒了》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3、以情激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学习第一段,体验小路的美丽之后,教师引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美丽的小路却在人们眼前消失了。瞧,现在的小路变成了──多媒体出示“苍蝇成群,垃圾成堆”的小路,在学生的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刺激。如果你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会说些什么呢?在此情感基础上,让学生读读课文,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的“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等3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又怎会不乐学呢?
4、以问激趣。课后问题是解决教路和学路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钥匙,因此教学生认真钻研课后问题,掌握阅读方法也是掌握学法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在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课文先讲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后讲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在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阅读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培养良好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力棒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学贵有疑”,每教学一篇课文,我都会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彭天华.探究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37):279.
[2]李登福.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学周刊,?2018(27):127-128.
[3]朱素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2):95.
- 【发布时间】2023/3/8 16:43:00
- 【点击频次】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