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认知过渡期,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数学学具的操作和使用。科学使用学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理解计算算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重要作用。学生在使用学具时,注重操作指导,优化学具操作过程,使学具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分几个方面阐述了学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有效使用学具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使用;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参与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而在操作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学具,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如何减少这种矛盾,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学科呢?其中学具占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数学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处于好动状态,如果单一的学习,只会消减他们的兴趣,而巧用学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知识本身有了更多的趣味性。
如在整理乘法表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乘法卡片,老师随便抽出一张,孩子快速抢答说出意义和得数,赋予每个枯燥的式子背后的意义和故事,增加趣味性,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分类整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深刻理解了乘法表中每个式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能直观形象地抓住知识的本质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在教学“平均数的问题”时,先让学生把3根、4根、6根、7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根据这样的思路,让学生摆更多的小棒再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具操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完成而且比较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
三、合理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数有了形的支柱而便于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从顶点、棱、面去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特点。再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促使学生也理解了展开图的特点以及表面积的概念,并能推出表面积的算法,理解了算理。
四、巧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框架,先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算法,接下来让学生拉动长方形框架,结果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还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吗?学生观察操作后发现面积变小了,所以这样算不可以了,然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算法,并通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成长方形而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科学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利用学具操作学习,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直观化的操作感受,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是结合操作过程,总结抽象的数学原理,提升数学思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运用学具,边操作边思考,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把学生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都是在大胆猜想和实践中取得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形的思想,等等。
六、科学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注重操作指导,优化学具操作过程
同样的学具,使用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会相差很大,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学具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优化学具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重要作用,能够刺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爱和谱、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学具操作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发挥学具的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3,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使用;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参与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而在操作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学具,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如何减少这种矛盾,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学科呢?其中学具占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有效操作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数学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处于好动状态,如果单一的学习,只会消减他们的兴趣,而巧用学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知识本身有了更多的趣味性。
如在整理乘法表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乘法卡片,老师随便抽出一张,孩子快速抢答说出意义和得数,赋予每个枯燥的式子背后的意义和故事,增加趣味性,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分类整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深刻理解了乘法表中每个式子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善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能直观形象地抓住知识的本质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如在教学“平均数的问题”时,先让学生把3根、4根、6根、7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样多”,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四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总份数),每堆多少根(每份数),得到求平均问题的方法。接下来根据这样的思路,让学生摆更多的小棒再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具操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完成而且比较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抓住了平均数的本质。
三、合理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思想结合起来,使数有了形的支柱而便于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通过学具的操作,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学具,课堂上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从顶点、棱、面去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特点。再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促使学生也理解了展开图的特点以及表面积的概念,并能推出表面积的算法,理解了算理。
四、巧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框架,先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算法,接下来让学生拉动长方形框架,结果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还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吗?学生观察操作后发现面积变小了,所以这样算不可以了,然后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算法,并通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拼成长方形而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科学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利用学具操作学习,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直观化的操作感受,化抽象为直观,更利于学生理解。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是结合操作过程,总结抽象的数学原理,提升数学思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运用学具,边操作边思考,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把学生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都是在大胆猜想和实践中取得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形的思想,等等。
六、科学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注重操作指导,优化学具操作过程
同样的学具,使用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会相差很大,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深入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学具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优化学具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重要作用,能够刺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友爱和谱、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林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学具操作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发挥学具的作用,课程教育研究,2013,3
- 【发布时间】2023/3/8 16:50:13
- 【点击频次】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