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树立价值取向、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成败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起到导向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者,掌握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本文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班主任提高德育实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效并不乐观,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班主任要积极学习、总结德育教育方式,确保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高效开展。
一、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德育教育认识不足
学校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视不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理念落后,工作形式主义严重,应付式、走过场,拍拍照就完事,收效甚微。
(二)德育教育内容乏味、形成单一
德育内容乏味、形成单一,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重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勤俭节约等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融合欠缺,没有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循循善诱。
(三)教育内容方法没有遵从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成熟,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德育教学消极现象严重,理论式、满堂灌教育为主,忽视也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没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没有互动交流,让小学生难以接收和吸收。
(四)注重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差异性
德育工作拘泥于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层次化的客观事实。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实效接近于零。
(五)忽视德育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
德育内容都是长期连续地影响学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德育都不可能一次、两次的班会就能够呈现完美效果,学生品德修养的培育是长期的连续的教育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德育,转变理念
班主任应明确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德育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更新德育理念,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创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恰当的环境氛围渲染下产生心理暗示,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宣传板上面画助人为乐的画面灌输团结友爱的观念;通过现代科技的展览板介绍国家的先进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母亲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尊老敬老的快乐收获;组织拔河比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
(三)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源于生活,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应走向生活化,课程化道路,增加体验式教学,减少说教式德育,以提升德育效率。
首先,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其次,知行合一,学、思、做结合。如以“我与祖国”“我与自然”“我与他人”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艺术实践、劳动实践、亲情实践等活动,增加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理导行。
再次,做好修身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道理。沐浴在圣贤的思想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熏染力量。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假期亲子共读经典课程《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幼学琼林》,然后组织验收评比,营造了“做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的氛围。
(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受自身成长环境影响。对同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不同学生有不同观点,正因如此,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勇于,善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相关的教育原则、理论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凸显其功能。因此我们要正确正视学生差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得到最好的发展。
(五)注重德育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
德育的长期性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受到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需要逐步提高过程。据此规律,教育者要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小学德育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根据科学的德育理论来确立德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桂珍.浅析新时期深入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2]薛会芹.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张巧雁.浅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9(08):226-227.
[4]邓焕清.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37.
关键词:德育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效并不乐观,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班主任要积极学习、总结德育教育方式,确保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高效开展。
一、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形成了共识。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德育教育认识不足
学校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视不足,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理念落后,工作形式主义严重,应付式、走过场,拍拍照就完事,收效甚微。
(二)德育教育内容乏味、形成单一
德育内容乏味、形成单一,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重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勤俭节约等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融合欠缺,没有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循循善诱。
(三)教育内容方法没有遵从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还没有成熟,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德育教学消极现象严重,理论式、满堂灌教育为主,忽视也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教育不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没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没有互动交流,让小学生难以接收和吸收。
(四)注重共性、忽视学生个性差异性
德育工作拘泥于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层次化的客观事实。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实效接近于零。
(五)忽视德育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
德育内容都是长期连续地影响学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德育都不可能一次、两次的班会就能够呈现完美效果,学生品德修养的培育是长期的连续的教育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德育,转变理念
班主任应明确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德育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德育基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更新德育理念,主动去适应社会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创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恰当的环境氛围渲染下产生心理暗示,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如通过宣传板上面画助人为乐的画面灌输团结友爱的观念;通过现代科技的展览板介绍国家的先进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母亲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尊老敬老的快乐收获;组织拔河比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
(三)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德育源于生活,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德育应走向生活化,课程化道路,增加体验式教学,减少说教式德育,以提升德育效率。
首先,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安全有序、文明有礼的、严格自律的好习惯。
其次,知行合一,学、思、做结合。如以“我与祖国”“我与自然”“我与他人”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艺术实践、劳动实践、亲情实践等活动,增加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理导行。
再次,做好修身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道理。沐浴在圣贤的思想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熏染力量。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假期亲子共读经典课程《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幼学琼林》,然后组织验收评比,营造了“做国学经典,做少年君子”的氛围。
(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受自身成长环境影响。对同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不同学生有不同观点,正因如此,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要勇于,善于与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相关的教育原则、理论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凸显其功能。因此我们要正确正视学生差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得到最好的发展。
(五)注重德育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
德育的长期性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教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受到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需要逐步提高过程。据此规律,教育者要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小学德育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根据科学的德育理论来确立德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桂珍.浅析新时期深入推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
[2]薛会芹.当前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张巧雁.浅析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9(08):226-227.
[4]邓焕清.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37.
- 【发布时间】2023/4/10 12:02:29
- 【点击频次】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