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色回归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基于本色回归的小学语文教学就要重点实现“三抓好”,即抓好文本理解强化语言训练、抓好情感体会强化朗读训练、抓好语言品味强化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
自从课程改革开始后,各个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课改理念培训和教学展评比赛。在此过程中,又有几个人真正努力地反映出了新课改的一个“新”字、一个“实”字、一个“效”字呢?有些是轰轰烈烈地搞出来了一些外在形式,有些则是简单明了地在课堂“整”出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看这“花花哨哨”的课改成果展评或者评比,有的的确能对教师下步教学工作走向“光明大道”有很好的正确导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对教师有“偏离主道”的错误导向。但无论如何,课程改革的推行曾经让我们感到热情四起,激动不已,也为很多人倍感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气和趣味。但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更真的语文教育,我们在课改路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语文教育。看到那些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失去了语言本真的语文教育,我倍感痛心。在教改发展路上,我们或许会走很多弯路和一些不要必要的付出,但误人是赔不起的。在拜读杨再隋教授《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书后我更加坚信了我的语文教学观是正确的做法。事实上,我们只有理解了语言的本质,理解了语文育人的实质,才能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继续保持自己的“清醒”而实施基于本真的语文教育,才能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走得更远更踏实有效。接下来,我结合自身肩担工作聊聊基于本色回归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抓好文本理解强化语言训练
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学应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前提下实施,语文教学更多地应该注重语言学科的工具性来组织教学展开,以文本内容为载体抓实语言训练,使学生在我们恰当而有主题的语言训练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应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全面提升的目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也存在着某些教师对“工具”与“人文”的关系认识不清的“操作”,导致了课堂教学在育人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例如,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名老师讲授《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其在教学流程上处理虽然简单明了,整个课堂采用初读——再读——拓展三环节实施,并且每个环节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和思考的,看似非常合理有效,但我有不少疑惑。我们看看其安排,在初学环节安排的提问是“陈嘉庚为什么办学”“又如何办学”两个富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再读环节设计的提问是“陈嘉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进入到第三环节的拓展,辅助教学的大屏幕就出现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贡献”的提问。在此环节,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谈看法,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围绕着“爱国”两个字谈感悟感想。针对这样的课,在我观看了课例之后心中不禁有问,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一堂思政课?这对人文性的强调是不是有些“过头”。这篇课文所承载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本来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很好地进行实践性训练的。但是这个教师的讲课,使得同学们对于文字中的那些美好所知甚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体会。这种走偏了主道的语文教学又如何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如此的语言教学,能有“语言味”那才是怪事。作为语文老师,课文中的人文性虽然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和三观方面作用不小,但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思想教育上,要以文本内容为训练载体而强化语言实践。
二、抓好情感体会强化朗读训练
语文姓语,其本色是读。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文的味道。语文中的读具有多种形式,在这儿我们重点聊聊新课标倡导的朗读训练。朗读在新课标践行中所担责任重大,读中理解、感悟、培养语感等通过读来实现的。于是,一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一要求就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一“读”到底。过程中既没有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读,也没有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这种不用情、不用心、不加思考的读必定是“乏味”的。要想让学生读得有动力、有激情有滋味,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理解获得情感。这样来抓朗读训练既有效又不易陷入思想教育的专列中,还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越读越有劲,越有效果越有主体性。
三、抓好语言品味强化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的主凭借——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对语言的体悟,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文字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揣摩,了解到语言所要传达的含义,进而去感受到重要的字眼在表情达意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表现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听说读写这看得见的能力训练,也要进行以这四个为径背后的思维训练,我们将“品味语言”与“思维培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抓好品味语言强化思维训练的有效实践,这种实施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解坊,又培养了对“读懂”的思考能力,发展了他们想象和联想能力。
总之,笔者以为,“语文”的“本真”指的是以语言的学科特性为基础,把“工具”与“人文”相统一,使“语言”回归“自然”的一种教学实践,这种实践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当下更需要我们老师清醒的认知。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育呼唤复归本位,少些没有意义的花哨,使其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能更好地育人,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小学语文,2011年。
[2]夏春林,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上[J],课外语文,201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
自从课程改革开始后,各个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课改理念培训和教学展评比赛。在此过程中,又有几个人真正努力地反映出了新课改的一个“新”字、一个“实”字、一个“效”字呢?有些是轰轰烈烈地搞出来了一些外在形式,有些则是简单明了地在课堂“整”出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看这“花花哨哨”的课改成果展评或者评比,有的的确能对教师下步教学工作走向“光明大道”有很好的正确导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对教师有“偏离主道”的错误导向。但无论如何,课程改革的推行曾经让我们感到热情四起,激动不已,也为很多人倍感枯燥无味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气和趣味。但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更真的语文教育,我们在课改路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语文教育。看到那些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失去了语言本真的语文教育,我倍感痛心。在教改发展路上,我们或许会走很多弯路和一些不要必要的付出,但误人是赔不起的。在拜读杨再隋教授《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书后我更加坚信了我的语文教学观是正确的做法。事实上,我们只有理解了语言的本质,理解了语文育人的实质,才能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继续保持自己的“清醒”而实施基于本真的语文教育,才能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走得更远更踏实有效。接下来,我结合自身肩担工作聊聊基于本色回归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抓好文本理解强化语言训练
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学应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前提下实施,语文教学更多地应该注重语言学科的工具性来组织教学展开,以文本内容为载体抓实语言训练,使学生在我们恰当而有主题的语言训练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应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达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培养、全面提升的目的。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也存在着某些教师对“工具”与“人文”的关系认识不清的“操作”,导致了课堂教学在育人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例如,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名老师讲授《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其在教学流程上处理虽然简单明了,整个课堂采用初读——再读——拓展三环节实施,并且每个环节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和思考的,看似非常合理有效,但我有不少疑惑。我们看看其安排,在初学环节安排的提问是“陈嘉庚为什么办学”“又如何办学”两个富有逻辑关联的问题;再读环节设计的提问是“陈嘉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他;进入到第三环节的拓展,辅助教学的大屏幕就出现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贡献”的提问。在此环节,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谈看法,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围绕着“爱国”两个字谈感悟感想。针对这样的课,在我观看了课例之后心中不禁有问,这是一堂语文课还是一堂思政课?这对人文性的强调是不是有些“过头”。这篇课文所承载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本来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很好地进行实践性训练的。但是这个教师的讲课,使得同学们对于文字中的那些美好所知甚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体会。这种走偏了主道的语文教学又如何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如此的语言教学,能有“语言味”那才是怪事。作为语文老师,课文中的人文性虽然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和三观方面作用不小,但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精力放在思想教育上,要以文本内容为训练载体而强化语言实践。
二、抓好情感体会强化朗读训练
语文姓语,其本色是读。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语文的味道。语文中的读具有多种形式,在这儿我们重点聊聊新课标倡导的朗读训练。朗读在新课标践行中所担责任重大,读中理解、感悟、培养语感等通过读来实现的。于是,一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一要求就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一“读”到底。过程中既没有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读,也没有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这种不用情、不用心、不加思考的读必定是“乏味”的。要想让学生读得有动力、有激情有滋味,就要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理解获得情感。这样来抓朗读训练既有效又不易陷入思想教育的专列中,还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越读越有劲,越有效果越有主体性。
三、抓好语言品味强化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的主凭借——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对语言的体悟,就必须要求学生对文字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揣摩,了解到语言所要传达的含义,进而去感受到重要的字眼在表情达意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表现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听说读写这看得见的能力训练,也要进行以这四个为径背后的思维训练,我们将“品味语言”与“思维培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抓好品味语言强化思维训练的有效实践,这种实施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解坊,又培养了对“读懂”的思考能力,发展了他们想象和联想能力。
总之,笔者以为,“语文”的“本真”指的是以语言的学科特性为基础,把“工具”与“人文”相统一,使“语言”回归“自然”的一种教学实践,这种实践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当下更需要我们老师清醒的认知。基于本色回归的语文教育呼唤复归本位,少些没有意义的花哨,使其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能更好地育人,助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小学语文,2011年。
[2]夏春林,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上[J],课外语文,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4/10 12:12:31
- 【点击频次】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