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双减”背景下劳动育人的实践策略

 

【作者】 董 爽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时代,学生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意义深远。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双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支持,学校和教师正积极探索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开发和实践劳动课程,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意义进行分析,探究劳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劳动教育;劳动育人;德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重书本教育、轻劳动教育”的倾向,学生劳动观念偏差、劳动技能低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特别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总体要求。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作为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创造性地推进劳动教育,发挥劳动在德育的作用,实现劳动育人。
  二、劳动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于传统教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电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和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常规学习中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经验解决问题,在与人协作中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根据劳动预期成果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培养筹划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热爱劳动、敢于吃苦、乐于探索的劳动精神,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影响学生生涯规划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展。如一些学生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的过程中会对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新技术产生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甚至掌握一技之长,终身受益。再如进行传统工艺制作或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时,学生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种下职业发展的种子,影响其今后的生涯规划。
  三、“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双减”政策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支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开发实践劳动课程有利于加速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到来,转变育人方式,构建未来学习形态的综合育人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成长,在劳动中体验收获。
  (一)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
  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引领价值导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得到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让学生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念、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
  1.劳动+二十四节气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贯穿一年四季,跟劳动息息相关,开展相关的劳动课程如认识农作物、认识瓜果蔬菜、学会使用简单的劳作工具、学习劳动技能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甜蜜,并在自然与人文的融通中体会古人的劳动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形成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
  2.劳动+传统节日
  春节包饺子、贴春联、大扫除,清明节学习制作青团,端午节包粽子,七夕节学习穿针引线、缝衣服,中秋节做月饼等。看似简单的过程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在经过一次次的练习之后,学生感悟食物从田地到餐桌的“前世今生”,在享受和分享劳动果实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意义。
  3.劳动+本土文化
  研学旅行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研学旅行中的劳动课程可以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和地域优势,如紫金的客家文化、美食文化、茶文化等。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劳动,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文化的魅力。
  (二)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融合
  学科融合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极佳思路。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优化》专题课程,带领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优化问题,知道在做饭、泡茶等家务活动中如何实现最高效率,或者开展《度量》专题课程,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测量长度、称量重量,培养学生的量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开展《植物》专题课程,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乐促学,让科学课更加看得见、摸得着。除此之外,各个学科还有很多知识都能融入到劳动教育的课程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挖掘劳动教育点滴价值,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双减”落地。
  (三)劳动教育与岗位实践融合
  在班级的日常建设过程中,把岗位建设作为一个实施劳动教育的平台,给学生展现自我,体会自身价值的机会,岗位不分大小,如图书角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植物守护员等,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体会做好自己岗位的不易,从而理解身边劳动者的辛苦,珍惜劳动成果。学校还可以开展社区劳动与职业体验课,在一次次的岗位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体验不同岗位的价值,制定之后的生涯规划,展现劳动育人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与校园活动融合
  学校还可以以校园劳动为载体,设立学校劳动日,开展全校大扫除,在劳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或开展学生劳技展示活动,在展示活动中激励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推进“五育并举”
  (五)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劳动课作为一门课程,由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除了学校,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劳动与生活技能对学生成长的价值,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学生在学校学习劳动技能,回家后家长要尽可能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学校发放劳动打卡记录表,布置“我来做家务”等“双减”劳动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根据学生家庭劳动作业完成情况,评选“劳动之星”、“劳动达人”等,形成学校教——家里实践——学校评比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育人所体现的价值不只局限于每次课程或活动所带来的直接价值,更在于劳动中的德育价值,如养成的劳动观念、公民意识等。
  四、劳动教育评价策略
  课标指出,劳动课程的评价注重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1]。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要评价劳动者对劳动的认知、情感、态度,还要评价劳动者对于劳动困难的克服方法,以及对劳动的信念和信仰。多方共同参与评价,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关注学生的获得与成长,认可学生的劳动成果,能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有助于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实现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以劳筑梦,以动育才,未来已来。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应持续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新时代学习型教师的我们应在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努力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热爱劳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 【发布时间】2023/4/10 12:24:47
  • 【点击频次】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