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浅析中美家庭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家庭不仅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缩影。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起点。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论原则,对中美家庭教育在权利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个文化维度的差异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旨在正确认识跨文化交流中的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期为两种文化有效交流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差异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小勇 & 黄菜方,2009)。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对铸就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有深远影响。中美两国作为中西方两个大国,有关家庭教育的观念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论原则,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所在,以期能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些许参考价值,促进两国人民关于家庭教育的交流学习。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理论也作为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在世界上与文化相关的教科书和研究中出现供人们参考学习(程绚 & 崔大庸,2014)。
霍夫斯泰德曾于IBM公司任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对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IBM员工进行了两次调查,主题为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调查人数达到11.5万人(Hofstede,2011)。在调查后,霍夫斯泰德进行了量化分析,从四个维度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气质、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在这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迈克尔·邦德对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类似的样本研究,霍夫斯泰德根据其研究成果又提出了第五个维度,即长期与短期取向,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维度的理论体系(Hofstede & Minkov,2010)。2010年,霍夫斯泰德和他的儿子一起又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第六个维度,即纵容与自制。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仅有概念性的理论,更有具体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表1 总结了中美两国在霍夫斯泰德列出的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在以上五个文化维度的指数得分和排名,其中长期导向指数只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霍夫斯泰德,2010:47-223)。
表1 中美两国五个文化维度指数与排名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这三个文化维度上差异较大: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为主和长期导向最强的国家,而美国则相反。在阳刚气质指数和不确定规避指数中得分和排名比较接近,表明中美两国在这两个文化维度方面的文化价值观比较接近,都属于比较具有阳刚气质的国家和不确定性规避倾向较弱的国家。下文将借用中美两国差异较大的三个文化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的论述来分析中美两种文化在深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二、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一)权利距离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1991:28)。中国属于高权利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更偏向于家庭本位。在中国,最根本的规则就是“父为子纲”。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绝对权威。中国的父母判断好孩子的标准取决于这个孩子在家是否听父母的话,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父母包办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生活能力,产生了根生蒂固的依赖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巨婴”在中国社会上并不少的原因。
由于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指数的国家,人们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因此家长们喜欢用民主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协商和沟通。这使得家长在处理与子女的问题上更加的理性与直接,也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喜欢聆听子女们的心声并积极地让子女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伊丽莎白·劳伦斯,1992:43)。成年后,美国的孩子也需要搬离家自给自足,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独立思想和自理生活能力让他们独立生活也并不存在问题。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霍夫斯泰德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51) 。个人主义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隐私、独立个人成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多强调群体、和谐、协作、传统规范和面子。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比较深刻,因此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尤为重视,中国具有的文化倾向就是重集体轻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马东 & 樊淑玲,2021)。将这种文化倾向具体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学会分享,要融入集体,不要独树一帜,不走独木桥等等。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两个人走得远。
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他们强调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实现并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反观之,这可能也会让孩子养成不为他人换位思考,自私的性格。个人荣誉是大于集体荣誉的。生在集体主义社会下的中国孩子被父母培养成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磨平自己的棱角,虽有疼痛,但最后也获得了集体认可的成功。生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的美国孩子敢于挑战,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父母的鼓励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得有棱有角,最后也可以获得成功。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采取何种方式,则得父母自己定夺(谢诗彤,2016)。
(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霍夫斯泰德认为“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霍夫斯泰德,2010:222)。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十分注重长期导向的国家。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强调信守承诺,尊重传统,重视培养孩子坚韧、节俭及未雨绸缪的品质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观念上,与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更倾向于重视儿童的长远规划,很早的时候就会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在生活中,父母会强调节俭,如教导积攒零用钱,从小养成存钱意识。
而美国的长期观念倾向较弱。他们认为传统和承诺完全可以被打破,孩子也被教育要“活在当下”。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享受生活与工作的普通人就好,只要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那么成为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
三、中美间家庭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之间历史背景差异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中庸之道到儒家思想,多个朝代封建社会的掌权者对国家人民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的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生活工作中重视团体协作,与别人合作共赢。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种“顺从父母”的保守思想。缺乏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但是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旧的思想早就被多元文化取代。美国的别称是“融炉”,是一个在新大陆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受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影响,它可以更迅速地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Lizza Pin & 黄磊,2008)。因此,相比与中国人,美国人拥有更多的冒险和创造精神。
(二)中美之间社会条件差异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文明从封建时代以来一直是经济方面的主体,靠天吃饭的农业收入使中国人勤俭持家。为了给予自己生活上的安全感,中国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可以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考取体制内工作就成了好多孩子毕业之后的选择。也不会轻易变动工作,有些岗位一站就是一辈子。而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为美国人民提供了相对多样化的就业岗位。雇佣机制健全,劳动力可以自由周转,所以美国人都拥有开放和自由的择业观念,他们有勇气选择跳槽,因为即使短期内失业或失去劳动能力,还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他们拥有好的社会福利。
(三)中美之间思想文化差异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倾向于使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孔凡利,2021)。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使人们接受社会中权力的不平等现象,人被分为三六九等,家庭成员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分明的等级差异,人们也习惯于服从于比自己权力高的人的指令,有着清晰的权力距离。而美国人是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黄河清,2003)。美国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们的延伸。美国的思想主流主要是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自由,所以,美国的家庭更加尊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每个选择。
四、启示
不同的国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在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中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的家长应吸取美国家庭教育的精华补己之短,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家庭教育要行之有效地转变某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和内容,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真诚直接地沟通,改变“权威”教育,提倡“宽松、开放”教育。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1991). Cultures’Consequences:Software of the mind. London: Norfol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UK) .Limited.
[2]Hofstede,G. (2011). Dimensionalizing cultures:The Hofstede model in context.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2(1), 8-16.
[3]Hofstede,G. & Minkov,M. (2010). Long ~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new perspectives.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16(4), 493-504.
[4]lizza Pin & 黄磊.(2008).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中华文化论坛(S1),233-237.
[5]程绚 & 崔大庸.(2014).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解读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宁夏社会科学(04),135-140.
[6]黄河清. (2003).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外国中小学教育(11), 10-15.
[7]黄小勇 & 黄菜方.(2009).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01-104.
[8]霍夫斯泰德. (2010). 文化与组织: 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 李原, 孙健敏,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孔凡利.(2021).文化维度理论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分析——以美剧《初来乍到》为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06),188-190.
[10]马冬 & 樊淑玲. (2021).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理论观察(10), 134-136.
[11]谢诗彤.(2016).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出发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02),66-69.
[12]伊丽莎白·劳伦斯. (1992). 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纪晓林, 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中美家庭教育;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差异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小勇 & 黄菜方,2009)。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对铸就独特的民族特性也有深远影响。中美两国作为中西方两个大国,有关家庭教育的观念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理论原则,分析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所在,以期能够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些许参考价值,促进两国人民关于家庭教育的交流学习。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文化维度理论也作为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在世界上与文化相关的教科书和研究中出现供人们参考学习(程绚 & 崔大庸,2014)。
霍夫斯泰德曾于IBM公司任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对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IBM员工进行了两次调查,主题为民族价值观的差异,调查人数达到11.5万人(Hofstede,2011)。在调查后,霍夫斯泰德进行了量化分析,从四个维度提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气质、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在这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迈克尔·邦德对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进行了类似的样本研究,霍夫斯泰德根据其研究成果又提出了第五个维度,即长期与短期取向,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维度的理论体系(Hofstede & Minkov,2010)。2010年,霍夫斯泰德和他的儿子一起又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第六个维度,即纵容与自制。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仅有概念性的理论,更有具体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表1 总结了中美两国在霍夫斯泰德列出的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在以上五个文化维度的指数得分和排名,其中长期导向指数只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霍夫斯泰德,2010:47-223)。
表1 中美两国五个文化维度指数与排名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这三个文化维度上差异较大: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为主和长期导向最强的国家,而美国则相反。在阳刚气质指数和不确定规避指数中得分和排名比较接近,表明中美两国在这两个文化维度方面的文化价值观比较接近,都属于比较具有阳刚气质的国家和不确定性规避倾向较弱的国家。下文将借用中美两国差异较大的三个文化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的论述来分析中美两种文化在深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二、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一)权利距离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1991:28)。中国属于高权利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更偏向于家庭本位。在中国,最根本的规则就是“父为子纲”。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具有绝对权威。中国的父母判断好孩子的标准取决于这个孩子在家是否听父母的话,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中国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父母包办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生活能力,产生了根生蒂固的依赖思想,这就是为什么“巨婴”在中国社会上并不少的原因。
由于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指数的国家,人们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因此家长们喜欢用民主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协商和沟通。这使得家长在处理与子女的问题上更加的理性与直接,也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融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喜欢聆听子女们的心声并积极地让子女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对他们来说,孩子的心“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伊丽莎白·劳伦斯,1992:43)。成年后,美国的孩子也需要搬离家自给自足,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独立思想和自理生活能力让他们独立生活也并不存在问题。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霍夫斯泰德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1991:51) 。个人主义文化更多强调个人权利与责任、隐私、独立个人成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多强调群体、和谐、协作、传统规范和面子。中国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比较深刻,因此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尤为重视,中国具有的文化倾向就是重集体轻个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马东 & 樊淑玲,2021)。将这种文化倾向具体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从小就教导孩子要学会分享,要融入集体,不要独树一帜,不走独木桥等等。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正所谓一个人走得快,两个人走得远。
美国的家庭教育观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他们强调主动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实现并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反观之,这可能也会让孩子养成不为他人换位思考,自私的性格。个人荣誉是大于集体荣誉的。生在集体主义社会下的中国孩子被父母培养成被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磨平自己的棱角,虽有疼痛,但最后也获得了集体认可的成功。生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的美国孩子敢于挑战,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父母的鼓励下,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得有棱有角,最后也可以获得成功。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采取何种方式,则得父母自己定夺(谢诗彤,2016)。
(三)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霍夫斯泰德认为“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霍夫斯泰德,2010:222)。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十分注重长期导向的国家。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强调信守承诺,尊重传统,重视培养孩子坚韧、节俭及未雨绸缪的品质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观念上,与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更倾向于重视儿童的长远规划,很早的时候就会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做准备;在生活中,父母会强调节俭,如教导积攒零用钱,从小养成存钱意识。
而美国的长期观念倾向较弱。他们认为传统和承诺完全可以被打破,孩子也被教育要“活在当下”。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享受生活与工作的普通人就好,只要能够拥有独立的意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那么成为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好。
三、中美间家庭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之间历史背景差异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中庸之道到儒家思想,多个朝代封建社会的掌权者对国家人民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的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生活工作中重视团体协作,与别人合作共赢。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种“顺从父母”的保守思想。缺乏接受新思想的环境。
但是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旧的思想早就被多元文化取代。美国的别称是“融炉”,是一个在新大陆上发展起来的国家。受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影响,它可以更迅速地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Lizza Pin & 黄磊,2008)。因此,相比与中国人,美国人拥有更多的冒险和创造精神。
(二)中美之间社会条件差异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文明从封建时代以来一直是经济方面的主体,靠天吃饭的农业收入使中国人勤俭持家。为了给予自己生活上的安全感,中国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可以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所以考取体制内工作就成了好多孩子毕业之后的选择。也不会轻易变动工作,有些岗位一站就是一辈子。而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为美国人民提供了相对多样化的就业岗位。雇佣机制健全,劳动力可以自由周转,所以美国人都拥有开放和自由的择业观念,他们有勇气选择跳槽,因为即使短期内失业或失去劳动能力,还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他们拥有好的社会福利。
(三)中美之间思想文化差异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倾向于使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孔凡利,2021)。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使人们接受社会中权力的不平等现象,人被分为三六九等,家庭成员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存在着分明的等级差异,人们也习惯于服从于比自己权力高的人的指令,有着清晰的权力距离。而美国人是理性主义,美国的家庭教育推崇以理性的基本原则对待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黄河清,2003)。美国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们的延伸。美国的思想主流主要是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人平等自由,所以,美国的家庭更加尊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每个选择。
四、启示
不同的国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同文化的产物,在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中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的家长应吸取美国家庭教育的精华补己之短,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家庭教育要行之有效地转变某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和内容,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与孩子真诚直接地沟通,改变“权威”教育,提倡“宽松、开放”教育。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1991). Cultures’Consequences:Software of the mind. London: Norfol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UK) .Limited.
[2]Hofstede,G. (2011). Dimensionalizing cultures:The Hofstede model in context.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2(1), 8-16.
[3]Hofstede,G. & Minkov,M. (2010). Long ~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new perspectives.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16(4), 493-504.
[4]lizza Pin & 黄磊.(2008).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中华文化论坛(S1),233-237.
[5]程绚 & 崔大庸.(2014).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解读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宁夏社会科学(04),135-140.
[6]黄河清. (2003).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外国中小学教育(11), 10-15.
[7]黄小勇 & 黄菜方.(2009).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01-104.
[8]霍夫斯泰德. (2010). 文化与组织: 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 李原, 孙健敏,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孔凡利.(2021).文化维度理论下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分析——以美剧《初来乍到》为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06),188-190.
[10]马冬 & 樊淑玲. (2021).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理论观察(10), 134-136.
[11]谢诗彤.(2016).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出发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02),66-69.
[12]伊丽莎白·劳伦斯. (1992). 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纪晓林, 译.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3/5/10 14:41:34
- 【点击频次】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