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情境创设;构建;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建构对数学知识的解释,形成具有个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或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组织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在课前熟知所教内容的数学实质、包含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并采取积极的策略恰当呈现学习材料,适时调控,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清楚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变与不变”“转化思想”等,并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出示由四根小木棍做成的长方形,并用手压长方形的边,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的面积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猜想面积是否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能以启发性的问题或清晰、准确的讲解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是否会变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我们应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仍然无法找到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鼓励学生观察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将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后,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探究用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发现转化的方法很多,如割补法、平移法、折叠法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形式,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容,体会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鼓励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积累数学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升,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感悟深刻的数学思想。他们通过操作学具,摆弄实物或模型,能直观感知图形知识,掌握图形的边、角及其空间关系,感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操作学具,重视同伴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长方体积木,探索长方体“面”的数量和形狀,通过讨论,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为了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长方体的纸盒拆开,观察长方体张开时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纸张自制长方体盒子,为将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例如,在学生设计长方体盒子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多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出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自主开发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现实问题:“某学校要对长方形教室重新铺瓷砖,教室长20米、宽8米,瓷砖为正方形,边长为60厘米,要把该教室装修好,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捕捉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该题实际是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分三步解决:第一步是计算长方形教室的面积,第二步是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第三步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例如教室的面积可能不是一块瓷砖面积的倍数,且存在材料上的损耗,这时要考虑,所需要的瓷砖可能多于计算出的瓷砖的数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关注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在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让学生在对照概念中进行自我纠错,自主归纳和提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任重道远,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而不断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保师佳.明确教学任务练好小学教学技能[J].云南教育.1999年09期.
[2]斯郎曲珍,向措.浅谈小学数学的实用性教学[J].才智.2010年04.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情境创设;构建;策略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建构对数学知识的解释,形成具有个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的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或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组织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在课前熟知所教内容的数学实质、包含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并采取积极的策略恰当呈现学习材料,适时调控,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清楚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变与不变”“转化思想”等,并精心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出示由四根小木棍做成的长方形,并用手压长方形的边,使之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它的面积会不会变化?如果会变化,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积极猜想面积是否会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能以启发性的问题或清晰、准确的讲解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在探究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面积是否会变的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我们应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仍然无法找到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提示,鼓励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鼓励学生观察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将新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的“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理解转化的思想后,教师可让学生继续探究用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经过讨论、操作,发现转化的方法很多,如割补法、平移法、折叠法等。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等形式,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容,体会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并且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鼓励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
积累数学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提升,操作是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借助具体事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感悟深刻的数学思想。他们通过操作学具,摆弄实物或模型,能直观感知图形知识,掌握图形的边、角及其空间关系,感悟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操作学具,重视同伴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长方体积木,探索长方体“面”的数量和形狀,通过讨论,思考“一个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为了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长方体的纸盒拆开,观察长方体张开时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纸张自制长方体盒子,为将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例如,在学生设计长方体盒子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多个大小一样的长方体?”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其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出的问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自主开发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现实问题:“某学校要对长方形教室重新铺瓷砖,教室长20米、宽8米,瓷砖为正方形,边长为60厘米,要把该教室装修好,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捕捉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该题实际是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步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分三步解决:第一步是计算长方形教室的面积,第二步是计算一块瓷砖的面积,第三步计算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例如教室的面积可能不是一块瓷砖面积的倍数,且存在材料上的损耗,这时要考虑,所需要的瓷砖可能多于计算出的瓷砖的数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关注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在运用变式与反例促进学生探究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让学生在对照概念中进行自我纠错,自主归纳和提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任重道远,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而不断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保师佳.明确教学任务练好小学教学技能[J].云南教育.1999年09期.
[2]斯郎曲珍,向措.浅谈小学数学的实用性教学[J].才智.2010年04.
- 【发布时间】2023/5/10 14:42:48
- 【点击频次】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