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在小学简便计算中培养学生数感

 

【作者】 李 婕

【机构】 河南省柘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重组资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培养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师生的数感长足发展,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想,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就会有所提高,真正解决好新课程中的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数感;数学情景;数学化
  什么是数感?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获得的,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内外活动去感知、体验。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1、“数感”的培养就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敏感性培养,同时它需要在更多的机会得到发展。单纯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而游戏是儿童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而又富有成效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概念,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例如,学生从10以内数的认数开始,就用木块和小棒的多少来比较数的大小,认识“<”、“>”,逐步建立数的大小的相对关系,5比1、2、3、4大,但比6、7、8、9小。学生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在以后遇到一些数学答案就会自觉、主动地作出反思和评判,从总体上感觉是对还是错,并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儿童的数感。
  2.进入生活情境,理解运算的意义,优化数感
  数感的另一个含义是在实际情境中把握运算的意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奇而有趣的事物,而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例如,孩子在解决“小明有4个海螺壳,奶奶又给他3个海螺壳,他现在有几个海螺壳?”的问题时,如果发生困难,他们会在头脑中假设桌子上有一些海螺,实际情境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数和数的运算与情境中的事物相联系时,学生的头脑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英国教育学者休格斯曾证明了当数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境相联系时,儿童在理解简单的数目加减法时会有困难。许多人反对让学生一开始就大量进行符号运算,认为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得出结果,用什么方式方法更合适,得到了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这样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又学会如何解答,优化了学生的数感,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3、加强生活应用,提倡算法多样化,巩固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在知识的应用中,学生的数感又得到加强与巩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然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要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如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两位数。学生必须留意并细心观察、记录校内外的事物的数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当学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时,应该说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数感。
  二、在实践体验中,深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深化学生的数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就应利用身边的物体比划比划,我让学生量量铅笔有多长,课桌有多长有多高,我们的教室有多长有多宽。到操场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这样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这种实践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相关的量,深化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在关于数的应算中,能够经历数学化,用量化的眼光看待事物,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自然地、有意识地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感意识不容乐观,尤其是当学生面对简便计算特征不是非常明显的四则混合运算时,还不能敏锐地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无法灵活地变式,让数之间发生巧妙的联系,使计算简便。
  • 【发布时间】2023/5/10 14:43:56
  • 【点击频次】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