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步入新世纪,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信息搜集整理及运用的过程。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能力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资料搜集整理;运用能力
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还对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了清晰且具体的表述,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第二学段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第三学段则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资料搜集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更是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桥梁。
一、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以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资料搜集脱离目标。在教授新课时,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搜集资料,但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向,不能清晰地交代搜集哪些资料,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或搜集的资料不具有针对性。
第二, 资料搜集路径单一。学生家庭中网络普及率非常高,获得资料的过程十分便捷,绝大多数学生只会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到的资料往往千篇一律、类目单调、内容匮乏。
第三, 资料搜集缺乏筛选、整理。面对众多纷繁的资料,有些学生往往分不清主次,找不到重要信息,不少学生只是简单打印或摘抄了资料,以满足检查的需要,根本没有对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整理。达不到为我所用,更谈不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没有充分地评价与反馈,致使这一学习活动逐渐失去价值。
第四, 学生不能结合文本对资料进行加工运用。有效搜集整理资料是一个对文本补充的过程,但学生没有对本文的进行充分预习,不知道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究竟有什么用,甚至在课堂交流时,还不能做到流利朗读资料,对自己搜集资料缺乏印象,就无法实现对文本有效的补充。
二、 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能力的方法
(一) 精心备课,明确主题
从三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下册涉及到搜集资料教学的单元有9个,每次的查找、搜集和整理都是有明确的主题,搜集资料要围绕主题展开,起到深化主题作用。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展开查找、整理来搜集相关资料。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提出搜集要求。该单元要求搜集“传统节日”并展开系列活动。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描述了元日、清明和重阳三大传统节日。而另外的三篇课文分别是《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成就。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都有搜集相关内容的要求,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学习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为搜集“传统节日”服务的。而贯穿整个单元主题是搜集“传统节日”并展开活动,这一点不能偏离。其次,为了完整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要做好以点带面,如可以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和同学们熟悉的端午节为样本,搜集整理好相关内容,然后以点带面的搜集、整理其他节日资料,最终为展示活动积累丰富的节日资料。
(二) 培养习惯,多元搜集
搜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改善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学会多元搜集。
1.厘清搜集类型。搜集资料有拓展性搜集,如传统节日、中国神话故事;有整理性搜集,如整理问题清单、整理观察日记;有相关性搜集,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查阅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梅兰芳蓄须》要求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延安,我把你追寻》要求查找与延安相关的资料。还有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查找身边的纳米资料,查查资料了解航天领域成就,查找新闻等帮助理解不懂的问题。还有需要性搜集,如整理资料介绍国宝大熊猫,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要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类型不同,搜集的渠道和整理方法是有区别的。
2.多渠道的搜集。为了提高资料搜集的丰富性和可靠性。首先,多渠道搜集,确保内容的丰富,如查找书籍、网上搜索、电视新闻、民间传说、专家讲座以及自身听说、经历和体验等,然后分类整理。其次,辨别真伪,确保内容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性固然重要,然而难免在资料中充斥虚假有害的成分,搜集资料不要被内容的猎奇所迷惑,要在内容详实,相互关联和真实可信上作出努力。最后,增设搜集时机,促进思维惯性。搜集资料是一种阅读行为,也是一种思维惯性。如针对课文或本文要善于培养学生形成拓展和分散思维,多问“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情况?进一步发展又会怎样?与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反思、探究的思维,并通过搜集资料和事实来印证。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搜集资料创设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搜集资料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三)资料交流,深度加工
在课中资料交流时,不能不分主次、先后,不能总是在开课时就一次性地交流完毕,而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利用资料去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对资料的深层次加工运用。
(四)课外拓展,加强运用?
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对进行充分预习,在老师精心编制的学习单的指引下搜集整理资料。课中与文本对话时,老师指导如何运用资料展示认识、支持观点。却忽视了课后学生可以在进行相关拓展,运用资料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所以在课后拓展中教师可以再次布置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运用的学习任务。
(五)网络交流,资源共享
由于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有限,放学后小组成员之间又很难集中一起展开学习交流,所以鼓励学生通过QQ、钉钉、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展开学习交流,课堂上也为学生预留交流时间,这样才能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做的背景资料的PPT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结语
总之,资料搜集的过程是发现新知识,生成新知识,并自觉与知识经验相联结的过程。学生资料搜集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反复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要解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校准教学目标,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努力让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落在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简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讨[J].课外语文,2014(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资料搜集整理;运用能力
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还对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了清晰且具体的表述,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第二学段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第三学段则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资料搜集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更是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桥梁。
一、 当前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以及教学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资料搜集脱离目标。在教授新课时,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搜集资料,但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向,不能清晰地交代搜集哪些资料,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或搜集的资料不具有针对性。
第二, 资料搜集路径单一。学生家庭中网络普及率非常高,获得资料的过程十分便捷,绝大多数学生只会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到的资料往往千篇一律、类目单调、内容匮乏。
第三, 资料搜集缺乏筛选、整理。面对众多纷繁的资料,有些学生往往分不清主次,找不到重要信息,不少学生只是简单打印或摘抄了资料,以满足检查的需要,根本没有对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整理。达不到为我所用,更谈不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没有充分地评价与反馈,致使这一学习活动逐渐失去价值。
第四, 学生不能结合文本对资料进行加工运用。有效搜集整理资料是一个对文本补充的过程,但学生没有对本文的进行充分预习,不知道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究竟有什么用,甚至在课堂交流时,还不能做到流利朗读资料,对自己搜集资料缺乏印象,就无法实现对文本有效的补充。
二、 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资料搜集、整理及运用能力的方法
(一) 精心备课,明确主题
从三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下册涉及到搜集资料教学的单元有9个,每次的查找、搜集和整理都是有明确的主题,搜集资料要围绕主题展开,起到深化主题作用。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展开查找、整理来搜集相关资料。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提出搜集要求。该单元要求搜集“传统节日”并展开系列活动。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描述了元日、清明和重阳三大传统节日。而另外的三篇课文分别是《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成就。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都有搜集相关内容的要求,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学习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为搜集“传统节日”服务的。而贯穿整个单元主题是搜集“传统节日”并展开活动,这一点不能偏离。其次,为了完整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要做好以点带面,如可以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和同学们熟悉的端午节为样本,搜集整理好相关内容,然后以点带面的搜集、整理其他节日资料,最终为展示活动积累丰富的节日资料。
(二) 培养习惯,多元搜集
搜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改善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学会多元搜集。
1.厘清搜集类型。搜集资料有拓展性搜集,如传统节日、中国神话故事;有整理性搜集,如整理问题清单、整理观察日记;有相关性搜集,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查阅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梅兰芳蓄须》要求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延安,我把你追寻》要求查找与延安相关的资料。还有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查找身边的纳米资料,查查资料了解航天领域成就,查找新闻等帮助理解不懂的问题。还有需要性搜集,如整理资料介绍国宝大熊猫,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要搜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类型不同,搜集的渠道和整理方法是有区别的。
2.多渠道的搜集。为了提高资料搜集的丰富性和可靠性。首先,多渠道搜集,确保内容的丰富,如查找书籍、网上搜索、电视新闻、民间传说、专家讲座以及自身听说、经历和体验等,然后分类整理。其次,辨别真伪,确保内容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性固然重要,然而难免在资料中充斥虚假有害的成分,搜集资料不要被内容的猎奇所迷惑,要在内容详实,相互关联和真实可信上作出努力。最后,增设搜集时机,促进思维惯性。搜集资料是一种阅读行为,也是一种思维惯性。如针对课文或本文要善于培养学生形成拓展和分散思维,多问“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情况?进一步发展又会怎样?与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反思、探究的思维,并通过搜集资料和事实来印证。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搜集资料创设更多的机会,使学生搜集资料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
(三)资料交流,深度加工
在课中资料交流时,不能不分主次、先后,不能总是在开课时就一次性地交流完毕,而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利用资料去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对资料的深层次加工运用。
(四)课外拓展,加强运用?
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对进行充分预习,在老师精心编制的学习单的指引下搜集整理资料。课中与文本对话时,老师指导如何运用资料展示认识、支持观点。却忽视了课后学生可以在进行相关拓展,运用资料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所以在课后拓展中教师可以再次布置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运用的学习任务。
(五)网络交流,资源共享
由于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有限,放学后小组成员之间又很难集中一起展开学习交流,所以鼓励学生通过QQ、钉钉、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展开学习交流,课堂上也为学生预留交流时间,这样才能让小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将做的背景资料的PPT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三、结语
总之,资料搜集的过程是发现新知识,生成新知识,并自觉与知识经验相联结的过程。学生资料搜集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反复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要解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校准教学目标,积极探寻有效教学策略,努力让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落在实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简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讨[J].课外语文,2014(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 【发布时间】2023/5/10 14:45:26
- 【点击频次】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