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师合作能力的提升——基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师合作能力的提升是落实“双减”政策中作业减负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当前“政策”对于作业设计的目标及要求。其次,以教师为核心,在作业设计中合作对象划分为教师、家长、学生三类。最后,根据作业设计中不同的合作对象,探讨合作内容,为“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提供指引。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教师合作能力
作业是学生在初步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迁移应用,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业完成度以及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因素。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出发,对作业管理机制、作业总量、作业设计质量及作业完成时长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作业设计质量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既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作业却与素养发展目标存在“差距”。在“双减”背景下,怎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意见》中减量、增质、提效的新诉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合作的角度出发,对“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业设计的合作对象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为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设计,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意见》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双减”背景下,政策对各阶段的作业时长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双减”政策中的第五条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增效减负对小学作业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自增效减负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关于小学作业设计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这使小学作业设计得到革新。相较于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增效减负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更系统,更具体。
(一)重质量,轻数量
自增效减负提出之后,作业的数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开始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以作业质量来贯彻和落实增效减负的目标。以小学语文作业中的“生字”为例,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偏低,但生字生词的积累有一定的硬性标准约束,传统的作业布置上主要以抄写模式为主。大量抄写,往往适得其反。在增效减负的背景下,尝试以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分类,如,颜色类的文字,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颜色来书写,这使质量成为作业设计的基本要素,该过程实践不单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压力。
(二)重选择,轻统一
传统的小学在各科作业安排上,大部分作业是以统一的标准展开的,学生缺乏选择性。增效减负的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开始偏向于重选择,轻统一。如,在小学语文阅读任务的安排上,教师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任务,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书目进行阅读,提交观后感即可。这样的方式无疑打破了统一的规定与限制,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生自己有选择,则作业的完成效率会更高,学生的体验感也会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三)重合作,轻自主
在传统的家庭作业的完成场景中,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主,合作学习很难展开。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固定的作业任务被压缩,一些合作性的任务项目和形式得到推动。在合作性的探究内容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如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让游戏合作的方式助力作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合作对象
基于上述的“双减”背景下作业发展趋势,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单打独立,对作业设计要采用多方面的合作的方式,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开展合作,避免机械、无效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以此,有效地响应“双减”政策,真正地做到为学生“减负增质”。
(一)教师与教师间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课程分科而设,分科课程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组织与实施,因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也通常以分科作业为主。分科作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学科知识,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割裂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进而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作业数量多,容量大,让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也延长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长。
随着“双减”政策对作业时长进行了明确地规定,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构建真正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体系。基于此,教师间合作进行作业设计必然之路。在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中,一是让作业形式灵活开放,更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二是在跨学科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增加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三是跨学科融合,相较更注重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能力等。
(二)教师与学生间合作
2021年秋季“双减政策”在全国实施,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明文规定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作业时间,并加大力度进行督促,这一举措倒逼学校和教师不得不进行作业改革以提升作业质量。而且“双减”政策原文明确提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降低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
以往的作业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大多数教师只认识到了作业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作用,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铺垫作用,却较少关注到作业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促进其多元智能发展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实质并不是单纯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做有质量的作业提升能力。这样的作业需要教师对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等综合考量,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起“作业是学生需要的作业”的作业设计理念。
既然作业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的作业,那么师生合作必不可少。在师生合作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一是可以精准定位学生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作业的要求,明确自己作业的呈现效果;三是让学生做自己设计出来的作业可以降低他们对作业的排斥感;四是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学生同等地位的两大责任主体,负有不可推卸且各不相同的教育责任,基于相同的教育目的却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学生在校时,其学习主要由教师负责。当学生返回家庭时,家庭就成为了教育的主场,家长就成为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主体。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别,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往往不够深入,留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导致学生所受教育无法同频共振。“家师合作”必须要从形式化合作转向实质化合作。其中,作业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配合,发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育人的合力,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完整人格和综合素质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策略
“双减”之于减轻作业负担在宏观上体现为对设计原则与设计趋势的要求,在微观上则可细化为教学实践中对作业数量及作业功能价值等方面的落实。下面以作业设计中教师合作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合作对象结合学生学情,从制定作业目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成等方面探讨“双减”中的作业设计。
(一)教师与教师间合作
作业控量增质的一个好方法是“整合”。知识因为不同属性而被划分为多个
学科,作业不应因学科不同而被割裂为一块。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既关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又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作用,还拓宽了知识的应用领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新和探索能力。
1.师师合作,基于学习任务制定作业目标
作业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作业目标也应为教学目标的落实助力,因此同年级学科的教师间,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一起商讨和制定作业目标,如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生活经验等情况如何;关注学生是否需要提前掌握一些技能;还要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可能需要哪些帮助,教师能够提供哪些帮助等。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为例,在作业目标确定前,首先,要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并描述作者发现的草地的变化,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其次,城里的孩子可能与蒲公英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不易理解文中小男孩发现蒲公英的奥秘,难以对小男孩的乐趣产生共情,这时便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提前搜索下载好有关蒲公英一天内变化的视频,供学生观察。基于以上的学习任务的制定,那么本课在设计作业目标可为试着让学生描述草地的变化和思考变化的原因。基于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师间便可开始商讨怎样的作业设计既新颖又能紧扣教学设计。
2.师师合作,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的主观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表现在学习方面则是学习兴趣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维持。要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包装”,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的设计形式新颖又有趣。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课标中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询问家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牛胃部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然后画一画“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并涂上颜色,看谁画得美观、清晰。把科学知识融入了语文中,学生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红头”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原来牛吃草时,先不细嚼,只是把草吞进肚子里,等休息时再把吞进去的草倒回嘴里细嚼。一幅小小的画却是课文的浓缩,作业是学生思路的具象化,通过作业中展现的路线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厘清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路线。若有偏差,教师能及时提醒学生理解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
3.师师合作,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多角度、多标准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最恰当的点评和鼓励。通过教师合作,制定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作业过程的评价;也是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1)多阶段评价,跟进评价过程
评价要融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进行,体现时效性。为了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之间可以共同设计一个每日作业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活跃指数、学习质量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量化评价,让他们在过程性评价中,客观认识自己,激励自己。同时学校也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质性评价,如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实践回忆录。
(2)多主体评价,优化评估形式
作业的评定中,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都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作为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设计了自我评估表,让学生从“活动成果、参与表现、创意思考”等三方面入手,通过打星的方式对自己或同伴进行评价。教师、家长可以随时通过钉钉、微信等公众平台,或上传学生的项目作品,或对作品进行点评。
(二)教师与学生间合作
1.师生合作,了解学情以确定作业类型
作业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因此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双方合作有利于提升作业的效用。
教师需要走入学生中去把握学情,并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下,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学情,但是由于学生较多,不能一一去咨询,教师可以向学生寻求合作,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由组长收集当日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布置有两种类型,一是基础性作业,目的是巩固今日所学;二是挑战性作业,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多元智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选择设计某一种作业类型。
基础性作业也不能全是机械性地抄写和背诵,而是需要教师紧扣学情。教师在结课后,可以询问学生对于今日所学内容感到困难的部分,对大多数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点来设计作业。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为例,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两点:一是提取关键信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二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如果学生对此把握不准就需要教师围绕这两点来设计作业。
教师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后,可以再围绕基础知识点来设计挑战性作业。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就是增加阅读量,因此1+X阅读模式,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学过《桂花雨》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推荐学生阅读琦君的《水是故乡甜》《红纱灯》《家乡味》《三更有梦书当枕》等作品,让学生一起品读其笔下的景与物,继续寻找那深藏的情思。
2.师生合作,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作业内容
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真正的合作了解其真实的学习需求。例如,小学语文中习作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点。教师布置一份书写母爱的习作练习,学生千篇一律写的是自己生病之后,妈妈着急与细心的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习作上缺乏对真情实感的感知,以至于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依据这一需求进行层层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感知独属于自己的母爱。老师可以设计一份“妈妈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回去观察妈妈一天中的作息,例如几点起床,起床后做了什么事情等等,将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进行标记;再观察妈妈每天跟自己说的话,包括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语气、说话的神态;对比现在和以前的容貌和穿衣打扮等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再仔细地观察中体会母爱。
同样,通过明确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就不同的作业的难易程度来调整完成方式。例如面对师生共读一本书《西游记》这种综合性的作业,可以通过一起来做一份西游记人物的卡片介绍,一份人物关系图,一份武力排行榜等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让教师能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支架。
3.师生合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设计作业样式
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明确其学习兴趣。学上的兴趣是多样的,喜欢唱歌、画画、跳舞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水平的作业。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花花之歌》是一首意境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老师可以就这篇课文布置结合音乐布置朗读的作业:请你为《花之歌》配上背景音乐进行朗诵,并将朗诵的视频录制下来。老师可以提供几首背景音乐作为建议。教师还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诗人所歌颂的花。教师还可以结合话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花之歌》排演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将这种富有趣味的作业设计出来,然后将其列成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不仅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业成绩,还逐渐扩展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作业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学生学习巩固、教师实施评价、家长了解子女情况的重要环节。
1.家师合作,明确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是教师指定学生回到家庭所完成的作业。是教师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回到家里进行巩固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通过家庭作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一种有效方法。家庭作业本质上是实现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教师和家长才会更好地把握家庭作业的意义对孩子教育成长的使命。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家庭作业看成自己的负担,当成老师推卸责任,这简直就是对家庭作业最大的误解,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教师应定期举行家庭作业座谈会,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习知识和运用,明晰家庭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家师有效沟通,而不是变成“家长作业”成为负担。
2.家师合作,优化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改善家庭作业的设计,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使之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首先,作业布置要减少机械性,增加实践性,注重家庭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实现家校共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作业安排上,教师应做到尽量把难题留在课堂上解决,相对容易地留给学生回家完成,不仅方便学生高效地完成作业,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还便于家长监督,及时了解学生当天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务必要亲自批阅家庭作业,巧用微视频式的作业提交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评价,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家庭作业,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使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成为见证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支持者。
3.家师合作,设计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性作业
家庭作业已经作为牵动学生学习质量和课余成长的重要引擎,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应该是促进而不是妨碍学生的学习。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应该更新作业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性、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腊八粥》,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安排学生同家长一起熬煮腊八粥,让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真实体验,体会浓浓亲情。与此同时,家长也能在参与过程中更加理解孩子,发掘孩子更多的兴趣特长。教师负责一线战斗,家长负责后勤供应,只有形成同力同步培养学生的“战友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上的考验,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驱动。让教师间的竞争关系、师生间的服从关系、家校间疏离的关系都转变为一种良性的合作。而教师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双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此来落实和实现“双减”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2-15]
[2]张黎,曹湘洪.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21):98-101.
[4]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5]韩洪波.从形式到实质:在线教学中家校合作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9):52-55.
[6]杨凤辉.“双减”背景下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三维”路径[J].人民教育,2022(01):65-67.
[7][9]卢盼盼.“作业管理”政策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8][12]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03):49-52.
[10]瞿振元.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N].中国青年报,2016-12-02.
[11]杨清.中小学作业实践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管理,2021(10):35-38.
[13]刘春晖,谌丁辉,梁晓凤,梁君.家校合作优化农村小学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9(07):28-29.
2021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双减”中作业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成长的驱动研究——以海南省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为例》(课题编号:Qhys2021-262)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教师合作能力
作业是学生在初步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迁移应用,从而进入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业完成度以及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因素。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出发,对作业管理机制、作业总量、作业设计质量及作业完成时长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作业设计质量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既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作业却与素养发展目标存在“差距”。在“双减”背景下,怎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意见》中减量、增质、提效的新诉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实践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合作的角度出发,对“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业设计的合作对象及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为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作业设计,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意见》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
“双减”背景下,政策对各阶段的作业时长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双减”政策中的第五条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增效减负对小学作业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自增效减负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关于小学作业设计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这使小学作业设计得到革新。相较于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增效减负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更系统,更具体。
(一)重质量,轻数量
自增效减负提出之后,作业的数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开始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以作业质量来贯彻和落实增效减负的目标。以小学语文作业中的“生字”为例,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偏低,但生字生词的积累有一定的硬性标准约束,传统的作业布置上主要以抄写模式为主。大量抄写,往往适得其反。在增效减负的背景下,尝试以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分类,如,颜色类的文字,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颜色来书写,这使质量成为作业设计的基本要素,该过程实践不单单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有效缓解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压力。
(二)重选择,轻统一
传统的小学在各科作业安排上,大部分作业是以统一的标准展开的,学生缺乏选择性。增效减负的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开始偏向于重选择,轻统一。如,在小学语文阅读任务的安排上,教师设置开放性的作业任务,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书目进行阅读,提交观后感即可。这样的方式无疑打破了统一的规定与限制,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生自己有选择,则作业的完成效率会更高,学生的体验感也会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三)重合作,轻自主
在传统的家庭作业的完成场景中,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主,合作学习很难展开。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固定的作业任务被压缩,一些合作性的任务项目和形式得到推动。在合作性的探究内容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增强。如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让游戏合作的方式助力作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合作对象
基于上述的“双减”背景下作业发展趋势,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单打独立,对作业设计要采用多方面的合作的方式,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开展合作,避免机械、无效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以此,有效地响应“双减”政策,真正地做到为学生“减负增质”。
(一)教师与教师间合作
长期以来,学校课程分科而设,分科课程根据其内在的学科逻辑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组织与实施,因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作业也通常以分科作业为主。分科作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学科知识,但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割裂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进而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作业数量多,容量大,让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也延长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长。
随着“双减”政策对作业时长进行了明确地规定,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加法”,构建真正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体系。基于此,教师间合作进行作业设计必然之路。在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中,一是让作业形式灵活开放,更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二是在跨学科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增加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三是跨学科融合,相较更注重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能力等。
(二)教师与学生间合作
2021年秋季“双减政策”在全国实施,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明文规定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作业时间,并加大力度进行督促,这一举措倒逼学校和教师不得不进行作业改革以提升作业质量。而且“双减”政策原文明确提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降低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
以往的作业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大多数教师只认识到了作业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作用,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铺垫作用,却较少关注到作业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促进其多元智能发展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实质并不是单纯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做有质量的作业提升能力。这样的作业需要教师对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况等综合考量,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起“作业是学生需要的作业”的作业设计理念。
既然作业是为了满足学生需要的作业,那么师生合作必不可少。在师生合作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一是可以精准定位学生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作业的要求,明确自己作业的呈现效果;三是让学生做自己设计出来的作业可以降低他们对作业的排斥感;四是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学生同等地位的两大责任主体,负有不可推卸且各不相同的教育责任,基于相同的教育目的却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学生在校时,其学习主要由教师负责。当学生返回家庭时,家庭就成为了教育的主场,家长就成为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主体。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别,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往往不够深入,留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导致学生所受教育无法同频共振。“家师合作”必须要从形式化合作转向实质化合作。其中,作业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和家长应该密切配合,发挥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育人的合力,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完整人格和综合素质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策略
“双减”之于减轻作业负担在宏观上体现为对设计原则与设计趋势的要求,在微观上则可细化为教学实践中对作业数量及作业功能价值等方面的落实。下面以作业设计中教师合作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合作对象结合学生学情,从制定作业目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成等方面探讨“双减”中的作业设计。
(一)教师与教师间合作
作业控量增质的一个好方法是“整合”。知识因为不同属性而被划分为多个
学科,作业不应因学科不同而被割裂为一块。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既关注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又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作用,还拓宽了知识的应用领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新和探索能力。
1.师师合作,基于学习任务制定作业目标
作业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作业目标也应为教学目标的落实助力,因此同年级学科的教师间,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一起商讨和制定作业目标,如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方式、生活经验等情况如何;关注学生是否需要提前掌握一些技能;还要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可能需要哪些帮助,教师能够提供哪些帮助等。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的草地》为例,在作业目标确定前,首先,要明确本课教学目标——读懂课文,体会并描述作者发现的草地的变化,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其次,城里的孩子可能与蒲公英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不易理解文中小男孩发现蒲公英的奥秘,难以对小男孩的乐趣产生共情,这时便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提前搜索下载好有关蒲公英一天内变化的视频,供学生观察。基于以上的学习任务的制定,那么本课在设计作业目标可为试着让学生描述草地的变化和思考变化的原因。基于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师间便可开始商讨怎样的作业设计既新颖又能紧扣教学设计。
2.师师合作,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的主观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兴趣作为一种积极情绪,表现在学习方面则是学习兴趣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维持。要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包装”,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的设计形式新颖又有趣。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课标中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听、说、读、写上,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询问家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牛胃部的特殊构造和功能,然后画一画“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并涂上颜色,看谁画得美观、清晰。把科学知识融入了语文中,学生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红头”能从第二个胃回到牛嘴:原来牛吃草时,先不细嚼,只是把草吞进肚子里,等休息时再把吞进去的草倒回嘴里细嚼。一幅小小的画却是课文的浓缩,作业是学生思路的具象化,通过作业中展现的路线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是否厘清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路线。若有偏差,教师能及时提醒学生理解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认识。
3.师师合作,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多角度、多标准的评价,才是对学生最恰当的点评和鼓励。通过教师合作,制定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作业过程的评价;也是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1)多阶段评价,跟进评价过程
评价要融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随时随地进行,体现时效性。为了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之间可以共同设计一个每日作业评价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活跃指数、学习质量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量化评价,让他们在过程性评价中,客观认识自己,激励自己。同时学校也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质性评价,如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实践回忆录。
(2)多主体评价,优化评估形式
作业的评定中,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自己、同伴、家长都可以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作为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星洲小学设计了自我评估表,让学生从“活动成果、参与表现、创意思考”等三方面入手,通过打星的方式对自己或同伴进行评价。教师、家长可以随时通过钉钉、微信等公众平台,或上传学生的项目作品,或对作品进行点评。
(二)教师与学生间合作
1.师生合作,了解学情以确定作业类型
作业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因此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而双方合作有利于提升作业的效用。
教师需要走入学生中去把握学情,并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之下,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学情,但是由于学生较多,不能一一去咨询,教师可以向学生寻求合作,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由组长收集当日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布置有两种类型,一是基础性作业,目的是巩固今日所学;二是挑战性作业,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多元智能。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选择设计某一种作业类型。
基础性作业也不能全是机械性地抄写和背诵,而是需要教师紧扣学情。教师在结课后,可以询问学生对于今日所学内容感到困难的部分,对大多数学生掌握不牢的知识点来设计作业。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为例,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两点:一是提取关键信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说清楚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二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如果学生对此把握不准就需要教师围绕这两点来设计作业。
教师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后,可以再围绕基础知识点来设计挑战性作业。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就是增加阅读量,因此1+X阅读模式,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学过《桂花雨》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推荐学生阅读琦君的《水是故乡甜》《红纱灯》《家乡味》《三更有梦书当枕》等作品,让学生一起品读其笔下的景与物,继续寻找那深藏的情思。
2.师生合作,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作业内容
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真正的合作了解其真实的学习需求。例如,小学语文中习作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难点。教师布置一份书写母爱的习作练习,学生千篇一律写的是自己生病之后,妈妈着急与细心的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习作上缺乏对真情实感的感知,以至于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依据这一需求进行层层设计,让学生一步一步感知独属于自己的母爱。老师可以设计一份“妈妈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回去观察妈妈一天中的作息,例如几点起床,起床后做了什么事情等等,将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进行标记;再观察妈妈每天跟自己说的话,包括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语气、说话的神态;对比现在和以前的容貌和穿衣打扮等等。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再仔细地观察中体会母爱。
同样,通过明确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就不同的作业的难易程度来调整完成方式。例如面对师生共读一本书《西游记》这种综合性的作业,可以通过一起来做一份西游记人物的卡片介绍,一份人物关系图,一份武力排行榜等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让教师能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支架。
3.师生合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设计作业样式
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明确其学习兴趣。学上的兴趣是多样的,喜欢唱歌、画画、跳舞等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水平的作业。例如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花花之歌》是一首意境很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老师可以就这篇课文布置结合音乐布置朗读的作业:请你为《花之歌》配上背景音乐进行朗诵,并将朗诵的视频录制下来。老师可以提供几首背景音乐作为建议。教师还可以结合美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诗人所歌颂的花。教师还可以结合话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花之歌》排演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将这种富有趣味的作业设计出来,然后将其列成菜单供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教师与家长间合作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不仅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业成绩,还逐渐扩展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作业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学生学习巩固、教师实施评价、家长了解子女情况的重要环节。
1.家师合作,明确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
家庭作业是教师指定学生回到家庭所完成的作业。是教师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回到家里进行巩固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通过家庭作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一种有效方法。家庭作业本质上是实现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教师和家长才会更好地把握家庭作业的意义对孩子教育成长的使命。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家庭作业看成自己的负担,当成老师推卸责任,这简直就是对家庭作业最大的误解,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教师应定期举行家庭作业座谈会,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家庭作业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习知识和运用,明晰家庭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家师有效沟通,而不是变成“家长作业”成为负担。
2.家师合作,优化家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改善家庭作业的设计,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使之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首先,作业布置要减少机械性,增加实践性,注重家庭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实现家校共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作业安排上,教师应做到尽量把难题留在课堂上解决,相对容易地留给学生回家完成,不仅方便学生高效地完成作业,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还便于家长监督,及时了解学生当天学习情况。最后,教师务必要亲自批阅家庭作业,巧用微视频式的作业提交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评价,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家庭作业,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使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成为见证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支持者。
3.家师合作,设计丰富有趣的综合实践性作业
家庭作业已经作为牵动学生学习质量和课余成长的重要引擎,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应该是促进而不是妨碍学生的学习。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应该更新作业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性、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腊八粥》,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安排学生同家长一起熬煮腊八粥,让学生动手操作,结合真实体验,体会浓浓亲情。与此同时,家长也能在参与过程中更加理解孩子,发掘孩子更多的兴趣特长。教师负责一线战斗,家长负责后勤供应,只有形成同力同步培养学生的“战友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上的考验,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驱动。让教师间的竞争关系、师生间的服从关系、家校间疏离的关系都转变为一种良性的合作。而教师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双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此来落实和实现“双减”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2-15]
[2]张黎,曹湘洪.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21):98-101.
[4]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6-10.
[5]韩洪波.从形式到实质:在线教学中家校合作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9):52-55.
[6]杨凤辉.“双减”背景下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三维”路径[J].人民教育,2022(01):65-67.
[7][9]卢盼盼.“作业管理”政策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2.
[8][12]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03):49-52.
[10]瞿振元.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N].中国青年报,2016-12-02.
[11]杨清.中小学作业实践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管理,2021(10):35-38.
[13]刘春晖,谌丁辉,梁晓凤,梁君.家校合作优化农村小学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J].教师,2019(07):28-29.
2021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双减”中作业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成长的驱动研究——以海南省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为例》(课题编号:Qhys2021-262)
- 【发布时间】2023/5/10 14:47:47
- 【点击频次】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