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美术教材中剪纸课程的评析——以人教版为例

 

【作者】 靳晓蕊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与情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些“老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重视有所下降。而教育是文化保存、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初中美术教材中剪纸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剪纸;美术教材;初中
  教材使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编写时必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等等。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观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也就越容易。因此在分析教材之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从初中生绘画心理发展历程来看,7、8岁到11、12岁儿童规划发展正从意向后期向写实期过渡。艺术教育家赫博·里德认为:在十一岁左右,儿童就有打破和分解知觉的能力了,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那种表达性视觉或造型模式会出现消逝的趋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到的知识的增多,表达能力的增强,他们会认为绘画难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所以更多的依赖文字符号去表达。通过《美术教育学》我们了解到,初中是一个分水岭,小学时期学生大多对美术都有兴趣,初中开始减少,而到了高中由于学业压力、兴趣降低,仍然喜欢美术的就愈来愈少了。其实在初中阶段对美术兴趣的分化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此阶段是兴趣分化期,未曾定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所以很有必要重视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和提升学生的兴趣。
  美术这门课程不是考试科目,所以比起其他学科来说,就具有一种优势:更能够减少学生对学业的压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更重要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有活力和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思维力、理解力、想象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等都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剪纸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选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
  从学习经验来看,学生此前在小学二年级时已有过初步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欣赏了《剪花娘子》、《丑牛》等剪纸作品,也掌握了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他们对于剪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已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学生当时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发展的不是很完全,所以教学还有待于向纵深发展。
  从生活经验来看,剪纸艺术其实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他们对剪纸的认知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到的内容。但是生活接触到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成体系的,大部分学生对剪纸的了解还停留在窗花、人形剪影这些基础的内容,对于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意义以及剪纸艺术家的创作的思维和想法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说,虽然学生对剪纸艺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又比较局限。
  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材分析
  1.1教材整体结构
  初中人教版美术教材一共六本,240页,共65个课时。其中关于剪纸艺术的内容仅1课时、2页,在全书占比0.8%。主要集中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同一单元还有编结艺术、线材造型、蜡染与织染和彩塑。而这些工艺课程同样也只有1课时、2页。其次在本册第五单元中国民间艺术中涉及到剪纸艺术,但内容较少,不足一页。最后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校园文化节的第一课有一个作品的涉及,但并无解释。
  1.2教材内容和栏目的编排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本教材的主编杨永善强调通过了解剪纸的样式、题材、表现形式,掌握剪纸基本方法,来提高对剪纸的认识和素养。现将本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1.2.1剪纸的介绍与作品赏析
  剪纸的基本介绍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阐述剪纸是传统民间艺术,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的风俗有关。它的内容丰富,主要应用于迎喜庆喜,烘托吉祥美好的气氛。同时剪纸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刺绣、印染等等。二是介绍南北方剪纸的差异,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通过简练的介绍快速让学生抓住主题,了解剪纸的历史、作用以及南北方剪纸差异。
  民间剪纸的鉴赏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单纯的欣赏类,另外一种则与剪纸的知识点相结合。第一种展示库淑兰老人的作品《正月十五虔经念》,并对作者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的成就、设计理念。其次,展示了锦江吐鲁番剪纸、陕西延安的窗花。另一种以两个作品为一组展示阳刻、阴刻的剪纸和点色剪纸、套色剪纸。而这些剪纸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非学生作品。书中侧面对剪纸的这几种表现形式进行文字解释,只是字体较小,不易引起注意。
  1.2.2剪纸的制作
  学生经过对剪纸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优秀民间艺术品的鉴赏之后,也就对剪纸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进入到动手制作剪纸的阶段,书中给出了制作的基本步骤并加以解释。包括起稿、剪刻、粘贴这三个步骤,并给出制作步骤图,这些步骤图片和文字搭配一致。
  1.2.3学生作品展示
  书中本课的最后一页的角落处放置了一个学生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的同时,也了解到同龄的孩子他最终的学习成果,为学生们的剪纸有一个基本方向和目标。
  1.3教材文字、图片的编排
  1.3.1文字的排版
  文字排版主要是为方便读者阅读为主,其次是美观简洁、满足审美需要。一个优秀的排版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能把主要的内容呈现出来,又留有余地。即重要的内容不会全盘托出,而是有的放矢合理安排重点,分段排版或空白留给学生反应和思考的时间。
  本单元标题是比较醒目的大字:“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清晰了当让学生最先注意课题。接下来,小于大标题、大于正文的“第一课剪纸”。正文分为两段,第一段介绍剪纸的历史、应用范围。第二段介绍剪纸的作用、南北方剪纸差异。到了剪纸制作方法时,使用略大于正文的字号提示,制作的三个步骤用序号标清1、2、3,且分成三个段落。
  活动板块的部分单独用黄色图片作为背景,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每个问题分成三个段落,用1、2、3标注清楚。关于剪纸的知识点被安排到页面的左侧,字体是本页中最小的,不易引起关注。第一段介绍剪纸定义,接下来的段落分别是剪纸的题材、样式、表现形式。而这三个在排版时并没有突出出来,要想快速抓到关键词有一些难度。
  1.3.2图片的编排
  图片具有极大的直观性,尤其是美术课程,以视觉性为显著特点。因此,做好美术教材图片的选择和排版是至关重要的。必要的图片和合理的文字相结合便能相得益彰,提升整体的传达效果。同时,图片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本课时共选取了11个作品的图片。其中,三个作品作为鉴赏的对象;两组共四个作品作为知识点讲授;三个连续的步骤图帮助学生理解制作过程;还有一个学生作品供学生欣赏。
  作为主要鉴赏作品的《正月十五虔经念》和《窗花》两个作品放置于书页的中心位置,二者大小相似,而《对猴》比较小。一定程度上算是本课的主题图。通过欣赏《正月十五虔经念》学生可以发现其色彩艳丽、构图饱满、夸张变形等特点。下面还有文字补充:艺术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剪纸,把人物正面侧面的嘴和眼睛剪的一样,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说明课本的编者了解到学生可能并不能通过作品的表象了解其内涵以及创作原因。作为知识点讲授的两组图片,每两张横向为一组,上下左右对称,视觉上看起来很舒适。学生在欣赏民间剪纸的同时也能够分辨阴刻、阳刻和点色剪纸、套色剪纸的区别。将知识点学习和作品欣赏结合在一起,可见编者的用心。三个步骤图被紧密的安排在一起,由左到右,横向排开。与文字阅读的顺序一致,方便学生观看和参考。
  2、优点与改进建议
  2.1教材设计优点
  2.1.1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
  该教材采用的课程资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使得各地使用教材的学生都不会对教材的内容完全陌生,同时也能了解其他地方艺术的特色,以提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例如,剪纸艺术这一课使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剪纸艺术,包括陕西剪纸、河北剪纸、北京剪纸、新疆剪纸等。该教材是人教版,使用地区有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等。所以,教材在取材和设计时必然会考虑到这一点。
  2.1.2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首先,本课书中有大量的知识点阐述方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有制作剪纸的方法,且活动中提出要剪制一副剪纸作品,这些对应“知识与技能”。其次,书中有制作剪纸的步骤,可对应“过程与方法”。最后,在文中介绍了剪纸艺术的作用、意义、南北方剪纸差异。将剪纸与文化、历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升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对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3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美术课程具有视觉性、实践性、愉悦性等特征。本教材编写时就注意到这些特点,安排了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图片,图片在整个篇幅中占比不小于二分之一,更能体现美术课程视觉性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去认识、赏析、了解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学生图形识读的美术素养。
  2.1.4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教材的内容必须安排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促进认知发展。本课教材的安排从知识到技能的安排大体上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知识到实践。制作剪纸的示例难易程度适中,它既是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平。当然,书中并没有严格规定一定要做出和示例一样的造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它起到一个很好的参考作用。在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知识和制作方式的同时,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2改进意见与建议
  2.2.1增加剪纸课程在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分布
  新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6-7年级),点亮乡村计划,传承传统工艺品,制作或创新,知晓当代传承与创新,用文字表述保护传统工艺的看法和认识。第四学段(8-9年级),美丽大数据、和谐社区计划、中国文化传播等。学科融合,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呈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两个学段都要学习关于工艺的内容,而2013人教版美术教材只有九年级上册涉及到剪纸艺术,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应当在七年级适当加入剪纸艺术的内容,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在七年级剪纸课程中设置关于剪纸的方法、剪纸的传统工艺的创新的内容。在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的意识,以及提供创新的方法,最后落实到实物的设计。
  2.2.2加强教材排版设计
  教科书的排版和内容的选取的重要性其实是不相上下的,二者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必须要有合适的形式表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想要说明的事物。而美术课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科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其实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那么加强它的排版设计就更为重要了。通过分析剪纸课程这一课教材的排版,发现这方面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最明显的就是剪纸课程的内容有两页,这两页的内容安排的非常拥挤,甚至把剪纸的定义放在页面的边缘处,且字体较小,这样的设计很容易是学生忽视,而这种知识点又是学生必须要知晓的。此外,有一个鉴赏的剪纸作品被放置到两段文字的右侧,很像是为了节省空间而找个角落安插,这样的排版不具有美感。其次,第一页一上来有两段文字,其中包含的信息不少于三种,但是却紧密的安排在一起,这很容易引起阅读压力,使学生不自觉略读以至于漏掉重要信息。综上,教材的设计有必要加强排版设计,不要追求节省材料页数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
  2.2.3落实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创新应用
  过去美术教材、剪纸课程的设计重视学生对剪纸基本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但并未对剪纸的含义、价值做过多的解释;其次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制作基础的剪纸。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关于剪纸的教材编写重心应随之变化、更新。剪纸属于传统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教材中应增加剪纸艺术的资料,引导学生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提供传统文化创新的示例,以帮助学生参考。例如,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设计文创产品。这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用艺术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把所学应用于实际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和作用。
  结语:剪纸艺术是我国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将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进一步增加剪纸的内容。将剪纸引入初中美术课堂,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剪纸艺术,也能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学生在了解、学习、制作剪纸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知不觉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并且自觉自愿地将优秀的剪纸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力加.美术课为什么要这样上[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22.
  [2]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大根主编.中小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蒋敏.剪纸艺术引入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2(03):180-181.
  [5]王利.剪纸艺术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丁宇晴.瑞昌剪纸融入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学,2021.
  [6]袁代环.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靳晓蕊,女,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不定向。邮寄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陕西师范大学教学区。
  • 【发布时间】2023/5/10 15:03:09
  • 【点击频次】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