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灵动而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有效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然而,观察当前的数学课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形式化的数学教学仍然存在。如把课堂当成了戏台,学生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是“失效”的。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呢?我认为要让学生感到上过课以后有收获,不能只留下一些表面热闹的东西,要让教学落到实处。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时地给我们带来活力。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凸显灵动而有效呢?
一、联系生活,有效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应充满自然真实、清新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作用,明白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学习数学,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新课改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数学。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创设有趣的情景:同学们,谁知道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生:春节)让我们再次聆听新年的钟声吧!(放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一起倒数10、9、8、7……表示什么意思?(生:距离钟声还有多少秒)
为什么用秒作单位而不用“时”或“分”呢?(生:因为时间太短了)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秒”。
再如,教学了方位后,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东南西北的同学是谁?自己又在那些同学的什么方向?这样就把抽象变成了具体形象,将所学知识放入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学生容易理解,便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为此,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和生活经验真实对话,和具体情景真实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二、课堂提问,简洁有效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而有效。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老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一个很大的圈子才能绕到主题,那么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我们往往不得而知。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开放,但不能算是简洁有效的。
如:一年级学习“6、7的减法”时,媒体显示:一共有6个小朋友在植树(4男2女),画外音:男孩有4个,女孩有多少个?问题一出现,学生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生:1+1=2,另一生:2+0=2,老师一下子傻眼了,学生怎么会这样说,一时没了注意。随口说:“要用上给你的两个条件,算出女孩多少人。”学生一脸茫然,全班鸦雀无声。最后,教师只得自己说出算式:6-4=2。这时却有很多学生在下面说:“老师,我也是这样算的。”
其实,这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之中,一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条件和问题,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他们凭着前面学习加法的经验,看出图中的女孩有2个,可以用1+1=2,还想到了2+0=2,其实一点也没错。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清,造成了师生交流受阻。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简洁的,也是低效的。其实,当学生说出1+1=2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一下:你是看了图用加法算的,能不能根据一共6人,男孩4人,用减法算出女孩几人呢?这样,课堂交流就不会阻塞了。
三、尊重差异,有效布置作业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揭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坚持一个月,统计一下数据即可,以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统计数据,还要求他们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还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总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构建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实践。只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自由发挥,激发灵感、提升能力。让数学课堂有效,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光荣职责。
一、联系生活,有效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应充满自然真实、清新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数学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作用,明白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学习数学,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新课改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指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数学。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我创设有趣的情景:同学们,谁知道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生:春节)让我们再次聆听新年的钟声吧!(放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一起倒数10、9、8、7……表示什么意思?(生:距离钟声还有多少秒)
为什么用秒作单位而不用“时”或“分”呢?(生:因为时间太短了)生活中我们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秒”。
再如,教学了方位后,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东南西北的同学是谁?自己又在那些同学的什么方向?这样就把抽象变成了具体形象,将所学知识放入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学生容易理解,便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为此,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和生活经验真实对话,和具体情景真实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二、课堂提问,简洁有效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而有效。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老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一个很大的圈子才能绕到主题,那么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我们往往不得而知。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开放,但不能算是简洁有效的。
如:一年级学习“6、7的减法”时,媒体显示:一共有6个小朋友在植树(4男2女),画外音:男孩有4个,女孩有多少个?问题一出现,学生就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生:1+1=2,另一生:2+0=2,老师一下子傻眼了,学生怎么会这样说,一时没了注意。随口说:“要用上给你的两个条件,算出女孩多少人。”学生一脸茫然,全班鸦雀无声。最后,教师只得自己说出算式:6-4=2。这时却有很多学生在下面说:“老师,我也是这样算的。”
其实,这应该在教师的预料之中,一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条件和问题,更不知道两者的关系,他们凭着前面学习加法的经验,看出图中的女孩有2个,可以用1+1=2,还想到了2+0=2,其实一点也没错。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清,造成了师生交流受阻。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简洁的,也是低效的。其实,当学生说出1+1=2时,教师只要适当点拨一下:你是看了图用加法算的,能不能根据一共6人,男孩4人,用减法算出女孩几人呢?这样,课堂交流就不会阻塞了。
三、尊重差异,有效布置作业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揭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坚持一个月,统计一下数据即可,以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他们不仅统计数据,还要求他们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还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总之,有效的课堂模式构建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实践。只有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自由发挥,激发灵感、提升能力。让数学课堂有效,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光荣职责。
- 【发布时间】2023/5/10 15:05:56
- 【点击频次】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