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林治斌

【机构】 湖北省崇阳县大集中学一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德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面了一些探讨。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赫尔巴特也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渗透德育在自然学科中也有必要不折不扣的得到贯彻和执行,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取自然科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辨证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和耐心细致的习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德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1.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
  教师良好的师德是学科渗透的前提和基础。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做到善于言传身教,具备高尚的师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教育和影响,受益终生。
  教师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风格、精神在德育渗透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地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因为当代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应该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
  2.要充分领会教材,找到德育渗透的点
  教材是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虽然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抽象而枯燥,不像文科知识活泼,但是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因素”,尤其是新教材中所拥有的更多的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分析教材,找到其内含与外延,随后,利用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认识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3.要善于创设情景,抓住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
  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而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把自己努力变成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对选出的合适的德育素材进行语言描述练习,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
  教师还必须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做到“多看、多听、多走”,即要善于观察;倾听准确及时信息;深入学生内部,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把握德育渗透的最佳渗透时机。
  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面
  1.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以及古、现代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方面。
  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通过介绍发明者或发明过程,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在教授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使学生了解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又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也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利用我国现代数学的丰硕成果激励学生。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历史和现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了矛盾、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教师要抓住在讲授定理、公式的方法时,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比如,七年级上册中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们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形结合的例子,数轴是一个图形,而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是一个抽象的数学过程,把抽象的过程转化到具体的图形中,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事物的具体和抽象的关系,现象反映本质的观点。再比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等。
  3.进行良好学风、品格教育
  因为数学中的真理是数学逻辑上的合理性,培根也说过“数学使人周密”。所以,在教授定理、公式的推到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学生严惩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和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理智、自律的习惯,利用数学中的结论不能模棱两可,数学语言周密严谨,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的特点,渐渐的培养学生在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中养成“以规矩而成方圆”的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学风和作风。
  三、结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 【发布时间】2023/5/10 15:09:30
  • 【点击频次】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