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一个模型、两个概念、三种方法

 

【作者】 姚 丹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

  摘 要:以“猜老师年龄”的小游戏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再用4个情景连接各环节,紧扣课程主线;通过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利用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探究的难度,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自信心。通过单元教学起始课的课型特点知道本章主要是从“三会”的角度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结构化板书也是精心构思而成的,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小组活动、做题的时间,让学生融入课堂,渗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关键词:方程;启发式提问;单元教学起始课;三会;结构化板书;模型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内容最基本、形式最简单的方程,在初中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元一次方程在整个代数知识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已经学过的代数式、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等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另一方面又为今后学习方程组、分式方程、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辩证关系。
  本节课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有效而且广泛的。教材十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得到不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既可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在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收获以外,还可以提高对数学学科的整体认识。整个研究过程也符合2022版《课标方案》中的“三会”要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有一定的认知,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概念;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可能难以由特殊问题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理即应鼓励,再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正确设出未知数,找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一元一次方程”单元起始课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1:小游戏(从算式到方程)
  “猜老师年龄”:老师的年龄乘以3再减去17刚好为73,
  问题:那现在你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是怎么猜?
  教学预设:有同学认为用算式算,更多同学用方程解决,都能算出老师的年龄是30岁.
  问题:找两个同学来做“猜年龄”的小游戏.那现你能猜出她的年龄吗?你是怎么猜?
  【设计意图】 有意思的“猜老师年龄”小游戏,不仅可以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引出猜学生年龄问题。在猜测教师年龄时通过太大、太小、接近了,来确定年龄的范围,为后续尝试、检验法做铺垫。在计算教师年龄时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凑的方法 (尝试、检验法)、算术的方法、方程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在数量关系相对复杂的情况下,相比列算式,列方程显得更直接、更自然,体现了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引出课题—方程.
  教学环节2:情景引入 
  情景1: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教学预设:单位的换算可能有学生存在问题,可作简单解释。
  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情境2:某正方形的面积是16 平方米,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教学预设:设正方形的边长为 x m,则可以得到方程:
  情境3:曲江二中的操场跑道一圈是300m,上周同学们跑一圈的速度比开学第一周一分钟多跑了100m,因此跑一圈少用了30s,求同学们开学第一周跑一圈的速度?
  教学预设:切合学生实际,比较有意思,教师在这里多做引导。
  设同学们开学第一周跑一圈的速度为x m/min,则可以得到方程:
  300/x-300/(x+100)=30/60
  情境4:古代故事
  隔墙听得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九两分之少半斤.
  (注:在古代1斤是16两,半斤就是8两)
  古诗文意思:
  有几个客人在房间内分银子,每人分七两,最后多四两,每人分九两,最后还差八两,问有几个人?有几两银子?
  教学预设:古代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参透数学文化。
  设有x个客人在房间内分银子,则可以得到方程:7x+4=9x-8
  教学环节3: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问题1:通过4个实际情景的探究,能否总结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问题2:方程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3:在这5个方程中,哪几个是同一类?
  说明:七年级主要研究整式方程
  小组活动:给大家2分钟,4个人一组讨论这3个整式方程的共同特点?
  教师提问:请每组派代表给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板书: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规定:未知数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x,y,z
  学生接龙作答: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①2x2-5=4;②-m+8=1;③x=1;④x+y=1;⑤x+3>0;⑥2x2-2(x2-x)=1;⑦■-7=4;⑧πx=12.    
  通过对第8个方程为什么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释,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中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教师总结:
  判别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
  ③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教学环节4:典例运用
  例1:若关于x的方程2xm-3+4=7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教学预设: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m-3=1,所以m=4.
  变式训练:
  1.xk-1+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2.x|k|+21=0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3. (k-1)x|k|+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 ;
  4.(k+2)x|2|+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设置四个难度递增的问题。一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二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例子引入,提问学生:
  在“猜老师年龄”的游戏中,所列的方程为3x-17=73,从而求出老师的年龄是30.
  x=30代入这个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x=20代这个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由于30能使方程的两边相等,我们就把30叫做方程3x-17=73的解.
  教师板书: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2: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5x-2=7+2x的解,写出检验过程.
  (1)x=2;   (2) x=3.
  教师板书:
  解:(1)将x=2代入,左边=8,右边=11,左边≠右边,      
  故x=2不是方程5x-2=7+2x的解.
  方法总结:代入验证法
  【设计意图】“尝试检验法”解方程是浙教版教材相比其他教材所特有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检验的过程,如何确定未知数的较小取值范围,如何逼近方程的解,感悟解方程的思想和方法. 由教师的年龄问题自然地引到丢番图的年龄问题,借此介绍代数、方程的发展历程。
  讲解例题:
  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首尾呼应: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并完善结构化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
  1.一个模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两个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和方程的解
  3.三种方法:
  1)判别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判别方程解的方法
  3)列方程的一般方法
  二、教后反思 
  1.理解学情,引导学生从算式思维向方程思想的转变
  通过研究新课标和学情,了解学生小学阶段只是初步了解方程,并会解简单的方程;而初中阶段将系统学习不同类型的方程,即使是一元一次方程,在中、小学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初中阶段会对一元一次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这样的定义方式主要是体现从算式思维向方程思想的转变,立足中小学衔接,让学生更容易融入课堂,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基于切近学生实际的情景驱动,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 
  以“猜老师年龄”的小游戏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再用4个情景连接各环节,紧扣课程主线;通过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利用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探究的难度,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自信心。
  3.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紧扣核心素养中的“三会”,从而总结一元一次方程判断的三个要点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用数学的语言进一步发言总结一元一次方程;重难点部分充分讲解,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和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再结合典型题目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接龙的方式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参与率。
  4.总结渐次呈现的板书,升华课堂
  本节课的结构化板书也是精心构思而成的,而且随着学程的推进,不断采集学生的课堂生成,从“零星”地书写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课前要有精心的布局与规划),到课堂小结时完善成结构化板书,体现了师生“同构板书”的教学特点。这样的板书非常适应单元教学起始课的课型特点,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单元起始课的结构化板书,学生对本章即将学习的内容、路径、方法一目了然,知道本章主要是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留白——不可或缺的美
  本节课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小组活动、做题的时间,让学生融入课堂,渗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冒琳琳.理解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下),2019(10).
  [4]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秦秀华.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透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10): 23.
  [6]刘芳.有效启发思考 回归教学本质:以“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4):30-35.
  作者简介:姚丹,女,1991.11,汉,陕西省西安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

  • 【发布时间】2023/6/7 12:33:26
  • 【点击频次】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