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微项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伶俐 黄小星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双庆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

  摘 要:项目式学习(PBL)很好的切合了2022年版地理课程标准所以提倡教学理念。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以微项目为切入,总结了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及其评价模式,并以《干旱宝地—塔里木盆地》作为实践研究,力求为微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字:项目式学习(PBL);微项目;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2022年教育部推出了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需要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生育人蓝图[1]。为此,地理教师理应紧扣课程标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提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理念和当前基础教学改革的倡导相一致,所以也备受大家推崇。那么,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地理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命题。
  一、基本概念
  PBL项目式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其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PBL的学习过程

  从上图中不难得出PBL项目式学习的几个特点:
  第一,认知冲突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内在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掌握基础知识,努力发展高阶思维技能;
  第二,该模型利于实现“可迁移的知识”,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心智自由的人”。
  第三,PBL不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而是团队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发现创新能力。
  第四,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这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教学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
  微项目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袖珍体”,在实践中,因其具有使用灵活,易解决,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更是适合初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使用,因其具有可探究性和结果的可预见性,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成就感和愉悦的学习情绪。
  二、基于微项目的地理教学一般模式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学习了项目式教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实践案例。最终,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以2022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总结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一般模式(图2)。













图2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地理教学模式

  三、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
  1、情境创设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西北地区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西北地理的自然环境,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可以大胆的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学。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可以创设情境——沙漠公路,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中国修建了565.6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为了防止流沙损坏公路,中国工人铺建了1977公里的水管,给防护林滴灌,最终种出了3516公顷的防护林,守护这条连接南北疆的要道。设问,为什么塔里木盆地里会看见这样壮观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伟大。
  2、项目分解
  根据驱动性问题:为什么塔里木盆地里会看见这样壮观的景象?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比较概括的问题,要想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分解:1、为什么塔里木盆地为什么这个干旱,出现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2、如此干旱会给塔里木盆地带来哪些影响,如人口、城市、农业、交通的分布;3、既然拉克拉玛干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为什么还要费钱费力的修建这条沙漠公路。学生根据分解的子项目,进行探究学习。
  3、项目活动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完成相同的探究任务,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查阅、收集子项目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汇总分析,交流,最后两个任务相同的小组组间共享成果,总结形成最终的项目成果。在整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活动的“局外人”,教师不能过多的参与学生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与能力,让其在活动中真正有所得;教师其次是活动的“记录者”,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执行力、地理分析能力、看图能力等,便于后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4、成果展示
  按照“成果汇报—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教师点评”的流程,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课堂汇报实录如下图。






























图3 小组项目成果汇报总览

  5、知识经验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同时强化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为之后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更多非认知方面的能力锻炼,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执行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也是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所欠缺的。 
  6、地理核心素养
  塔里木盆地由于其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所以导致本区气候干旱,干旱的气候条件不但影响了本区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还影响了城市、人口、交通等人文景观,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特色。关于沙漠公路,西气东输工程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地协调发展,影响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地理教学机制如下图所示,教学评价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评价的维度也涵盖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更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习得成果。













图4 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评价机制

  基于上述的评价模式,本课的项目中测所涉及的评价量表如图5所示。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自评、他评及师评,最终以自评40%,他评30%,师评30%的权重,得到每个人的过程性评价总分;总结性评价是基于项目成果和学业水平检测的评价,是衡量本课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的标准。


















图5 评价量表

  五、基于微项目学习的几点教学建议
  1、情境要“真”。项目式学习强调真实的情境,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他们的宗旨不谋而合。所以,真实的情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2、切入要“小”。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均有限,所以切忌大而空的项目式教学,避免问题难生根,学生难解决,避免消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当以小见大,层层推荐,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培养核心素养。
  3、形式要“多”。项目式学习不拘泥于场景,既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课外实践,还可以是实际生活,只要能让学习项目真实发生,并学有所得,都可以积极运用。
  4、学生要“动”。无论是情境导入,还是项目活动,亦或是项目展示,乃至于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都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手眼脑口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起活来,最大限度的锻炼思维。
  5、教师要“闲”。项目式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要转变角色,让自己真正的“闲”下来,不能教官式的安排学生活动,不能在学生遇到瓶颈就立马出手相救,不能让自己变成教学活动的主角。
  6、评价要“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是关注学生知识性的评价,而忽略学生在非认知方面能力的评价,项目式学习注重过程评价,所以可以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只有对学生的评价做到真、准、快、全,才能有高效的实现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王海.地理课堂微项目教学的架构与实施.[J].地理教育.2022(8):8

  • 【发布时间】2023/6/7 12:34:04
  • 【点击频次】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