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一、创设身边的历史文化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二、创设身边生活的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三、创设身边观察情境,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从哪儿来?或者说,地理教学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一个“中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同化为个体认知。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身边的历史文化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
地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实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境会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我在学习中国农业分布时,我引用历史文化,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思考:
材料一:屈原的《橘颂》写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材料二:晏子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材料三:适宜柑橘栽培的年平均温度为16-22℃,≥10℃的年积温5000℃以上,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以上,过低的温度会使柑橘受冻。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以60%-80%为适宜,柑橘要求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为宜。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柑橘树自古以来就适宜在什么地区生长?
(南方地区)
2、柑橘树适宜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气候原因是什么?
(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柑橘树在冬季不会受冻;南方地区年积温在4500-8000°C,且日照充足;南方地区是湿润区,土壤含水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水土”主要指什么自然环境?
(主要指气候。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橘的生长,而淮河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达不到橘的生长条件。)
4、现如今的秭归县是中国的“脐橙之乡”,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
冬有“纽荷尔”,一年四季都有鲜橙上市,并且品质优良,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
(秭归位于南方地区,适宜柑橘生长。秭归位于三峡库区,坝上库首,高峡平湖,形成独特的峡江小气候,冬暖夏凉,所以柑橘品质更优良。)
引用屈原的作品和晏子的名言创设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探讨南北气候的差异,理解气候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
二、创设身边生活的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一些知识要点置于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把秭归采果队“背箩筐”的图片和平原地区“挑箩筐”图片放在一起,创设对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与地理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图一:背箩筐
图二:挑箩筐
请同学们观看“背箩筐”和“挑箩筐”图片,思考:
1、我们秭归的箩筐都背着(如图一),但图二中的箩筐都挑着,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秭归的箩筐也用扁担来挑,行吗?为什么?(不行,因为我们秭归是山地地形,山高坡陡,地形崎岖,山路狭窄,不适宜扁担挑。)
2、从图二你可以推断此地可能是什么地形,主要可以发展农业中哪类生产活动?(可能是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我通过“背箩筐”和“挑箩筐”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创设身边观察情境,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我在学习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前,布置学生观察落日点的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明白日出和日落的位置一直在变。
上课时,我展示了我在不同日期拍摄的照片(如图),学生一看就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和拍摄日期分小组讨论“落日点”的变化规律 。(讨论前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山是南北走向的。)
一会儿,有的小组就有了答案:12月1日-12月22日,落日点向南移,12月22日-1月5日,落日点向北移。然后我告诉学生12月22日是我们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其实太阳落日点从冬至日开始就一直向北移,直到6月22日夏至日后,落日点才向南移 。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期 。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本P80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对地球公转的规律的认识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感悟地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新课标要求下,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动态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锻炼学生全面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深入思考,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情境;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从哪儿来?或者说,地理教学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一个“中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同化为个体认知。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身边的历史文化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
地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实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他学科创设情境会起到妙笔生花的作用。我在学习中国农业分布时,我引用历史文化,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思考:
材料一:屈原的《橘颂》写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材料二:晏子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材料三:适宜柑橘栽培的年平均温度为16-22℃,≥10℃的年积温5000℃以上,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以上,过低的温度会使柑橘受冻。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以60%-80%为适宜,柑橘要求空气相对湿度75%左右为宜。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柑橘树自古以来就适宜在什么地区生长?
(南方地区)
2、柑橘树适宜在这个地区生长的气候原因是什么?
(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柑橘树在冬季不会受冻;南方地区年积温在4500-8000°C,且日照充足;南方地区是湿润区,土壤含水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水土”主要指什么自然环境?
(主要指气候。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橘的生长,而淮河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度达不到橘的生长条件。)
4、现如今的秭归县是中国的“脐橙之乡”,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
冬有“纽荷尔”,一年四季都有鲜橙上市,并且品质优良,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
(秭归位于南方地区,适宜柑橘生长。秭归位于三峡库区,坝上库首,高峡平湖,形成独特的峡江小气候,冬暖夏凉,所以柑橘品质更优良。)
引用屈原的作品和晏子的名言创设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探讨南北气候的差异,理解气候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
二、创设身边生活的教学情境,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生活处处皆地理,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把一些知识要点置于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我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把秭归采果队“背箩筐”的图片和平原地区“挑箩筐”图片放在一起,创设对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与地理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图一:背箩筐
图二:挑箩筐
请同学们观看“背箩筐”和“挑箩筐”图片,思考:
1、我们秭归的箩筐都背着(如图一),但图二中的箩筐都挑着,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秭归的箩筐也用扁担来挑,行吗?为什么?(不行,因为我们秭归是山地地形,山高坡陡,地形崎岖,山路狭窄,不适宜扁担挑。)
2、从图二你可以推断此地可能是什么地形,主要可以发展农业中哪类生产活动?(可能是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我通过“背箩筐”和“挑箩筐”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创设身边观察情境,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
我在学习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前,布置学生观察落日点的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明白日出和日落的位置一直在变。
上课时,我展示了我在不同日期拍摄的照片(如图),学生一看就有身临其境之感,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和拍摄日期分小组讨论“落日点”的变化规律 。(讨论前先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山是南北走向的。)
一会儿,有的小组就有了答案:12月1日-12月22日,落日点向南移,12月22日-1月5日,落日点向北移。然后我告诉学生12月22日是我们北半球的冬至日,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期。其实太阳落日点从冬至日开始就一直向北移,直到6月22日夏至日后,落日点才向南移 。夏至日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期 。然后再让学生看课本P80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学生对地球公转的规律的认识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感悟地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新课标要求下,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动态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锻炼学生全面思考意识,促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深入思考,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3/6/7 12:46:20
- 【点击频次】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