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语文教学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 李国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在文中将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及其误区。
  关键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教学
  一、“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基础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其他诸如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本领,交际的能力,学生基本上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多、学得死”,老师在课堂上“教得多、教得累”,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老师和学生都很累,收到的成效却不高。
  “双减”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了教师在课堂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提供了好的向导。 
  二、“双减”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与语文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展,即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
  合作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参与、点拨、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和小组成员或小组之间的互相配合,以实现合作小组的各个成员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学生和教师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模式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起指导作用。而要运用好小组合作还应该考虑到班级人数,年龄,知识结构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实力不能相差较远等。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已经渗透入课堂中,在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能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所以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探究思维;其次让学生在多思善问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再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生成问题之初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等到问题出来了,而办法却没有;最后,在探究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形成结果。
  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中,学生们学习了不禁为聪明的曹冲而赞叹,而当我提出“如果你是曹冲,你又会怎样做呢?”时,学生们纷纷在小组内进行激烈的讨论,深入探究。有的孩子的想法虽然有些脱离实际,但这是他们积极动脑的表现。在肯定动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到切合实际的办法,最后一起得出结果。
  三、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是时代发展的新需要。这种学习方式的理念以及模式作为教师能够驾轻就熟,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有的还没有真正领会“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新的观察、分析、思考和反思。
  (一)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各地方的实验,推出了许多不同合作方式,但在实际运用中,许多老师遵从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而流于形式的教学,却得不到良好的成效。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老师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但是如果老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情况,就会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和“自议”。结果,学生在小组内仍然是各自为政,要么自己埋头钻研,要么乘机以小组为掩护开小差、说闲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既费时,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佳。
  在合作学习中,优中差生分在一个小组,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复制了传统学习模式“你听、我讲”,差生在小组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合作,这不仅不利于差生的发展,对好生也是不利于的。
  (二)、探究不切实际、流于表面
  在运用探究中,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在自主中进行探究,而学生不能把握对课文探究的度,对课文探究脱离课文本身的要求,把一堂语文课探究成了天文课、地理课、科学课,使语文教学内容异化、泛化,语文课堂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语文课应该有别于其它课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也应该着眼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关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要安排在语文课上。语文课不是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装。
  而有时老师抛出的探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只把探究流于表面,老师从中起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而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其中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总之,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而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把其理念落到实处,惠及学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刘儒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语文课程的目标 理念 策略》 杨再隋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3/6/7 12:47:45
  • 【点击频次】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