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让不少地区和学校都在创新和拓展家校共育的路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场所,学生在这两个场所中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是最多的。所以在这两个场所中展开深度的教育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围绕着家校共育的教学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双减”是一道减法题,其实还是一道加法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向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加法”如何做?学校是教育主阵地,把“主阵地”建设好,不断在教育教学上提质增效,是做好加法的重要一环。当然,做好这道加法题,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需家长这个“第一任老师”转变观念。家长对“双减”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千万不能学校减压,家长对孩子加压,甚至不顾孩子成长规律拔苗助长。这便要求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教育主责,通过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等方式,推动家校的协同共育。而从现阶段的小学家校共育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教育主体,显然未能准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和本质,导致家校共育出现潜在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利等情况。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应承担起教育主导责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优化家校共育模式。
一、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强化共育意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家长也处于比较年轻的年纪,很多年轻家长不愿意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却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面给家长朋友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完善家校共育的效果。一是组织新生家长会,在学生入学时期,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家长会,将其纳为学校的常规共育措施,为家长和教师平等交流和多元互动提供平台,共同制订小学教育的长期计划,从而构建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共育体系,全面挖掘家校合作机制的隐藏功能。二是开设“家长课堂”,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长期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中了解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地分析教育政策,并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家长、教育专家等分享教育经验。同时,在“家长课堂”上,也可以采取轮换方式,由家长充当一日讲师,鼓励他们将自身对“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分享故事、讲解案例等方式展现出来,从而通过互动与交流,扩展家长的教育知识储备、锻炼其教育技能。例如,在“家长课堂”中,学校和教师可以融合“双减”政策中的思想和理念,开展以“时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段,建设体系化的家长培训体系,邀请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学教师等人员,作为“家长课堂”的主讲人员,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分享个人的教育经验,从而保证主讲人员与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探寻出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小学教育中,家长委员会有利于凝聚家长力量,也能促进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学校可以依据“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以文件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条例为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家长委员会,为家长打造一个自由交流和行动迅速的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共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其实,家长观念能否转变,家校能否协同育人,也是“双减”政策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家长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对孩子的未来进行更适合的规划。
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深化共育效果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扎根于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家校合作活动的方式,深化共育的效果,让小学生在兼具多元化、趣味化等特征的教育模式中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一是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双减”政策中强调学校应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程实施进程。为了应对政策中提出的实际要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主题化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成为学科教学的一分子,将其视为学校教学活动的灵活资源储备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迁移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拉近亲子距离。二是设置特色作业项目,结合“双减”政策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实际要求,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也应着力探索减负型和高效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借助优质的作业提升学习效率、减轻身心负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置特色化的作业项目,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和布置探索性和趣味性的课后作业,并将亲子活动作为完成作业的主要形式,这样方能真正践行“双减”的实际要求。三是引进个性课后服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双减”政策中对课后服务提出的实际要求。在政策的指导下,学校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引进家、校、生共同参与的个性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锻炼学习技能、扩展知识储备,这样方能为家校共育体系增添内在发展驱动力。
总之,学校在“双减”政策下,要制定好家校共育的方案,切实加强家校共育的指导与沟通工作。让每一位家长都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摆正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让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高效运用课余时间,才能切实落实“双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绿色学生时代。
参考文献:
[1]陈步学,焦德应,胡林.“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N].广元日报,2021-11-12(004).
[2]沙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合作转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1(25):36-39.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教学策略
“双减”是一道减法题,其实还是一道加法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指向的是回归教育本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加法”如何做?学校是教育主阵地,把“主阵地”建设好,不断在教育教学上提质增效,是做好加法的重要一环。当然,做好这道加法题,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需家长这个“第一任老师”转变观念。家长对“双减”应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千万不能学校减压,家长对孩子加压,甚至不顾孩子成长规律拔苗助长。这便要求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教育主责,通过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等方式,推动家校的协同共育。而从现阶段的小学家校共育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师和家长等教育主体,显然未能准确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和本质,导致家校共育出现潜在能力不足、发展前景不利等情况。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应承担起教育主导责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优化家校共育模式。
一、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强化共育意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的家长也处于比较年轻的年纪,很多年轻家长不愿意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却也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听自己的话。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面给家长朋友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完善家校共育的效果。一是组织新生家长会,在学生入学时期,学校可以组织新生家长会,将其纳为学校的常规共育措施,为家长和教师平等交流和多元互动提供平台,共同制订小学教育的长期计划,从而构建以“双减”政策为指导思想的共育体系,全面挖掘家校合作机制的隐藏功能。二是开设“家长课堂”,学校可以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长期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中了解教育前沿的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地分析教育政策,并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家长、教育专家等分享教育经验。同时,在“家长课堂”上,也可以采取轮换方式,由家长充当一日讲师,鼓励他们将自身对“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的理解,以分享故事、讲解案例等方式展现出来,从而通过互动与交流,扩展家长的教育知识储备、锻炼其教育技能。例如,在“家长课堂”中,学校和教师可以融合“双减”政策中的思想和理念,开展以“时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段,建设体系化的家长培训体系,邀请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学教师等人员,作为“家长课堂”的主讲人员,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在课堂内分享个人的教育经验,从而保证主讲人员与家长实现有效的沟通,探寻出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对策。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小学教育中,家长委员会有利于凝聚家长力量,也能促进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学校可以依据“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以文件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条例为主要目标,建设新型家长委员会,为家长打造一个自由交流和行动迅速的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共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其实,家长观念能否转变,家校能否协同育人,也是“双减”政策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家长不妨试着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值,对孩子的未来进行更适合的规划。
二、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深化共育效果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扎根于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家校合作活动的方式,深化共育的效果,让小学生在兼具多元化、趣味化等特征的教育模式中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一是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双减”政策中强调学校应优化教学方法、推动课程实施进程。为了应对政策中提出的实际要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课程活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主题化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成为学科教学的一分子,将其视为学校教学活动的灵活资源储备库,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迁移不同学科的知识,也能拉近亲子距离。二是设置特色作业项目,结合“双减”政策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实际要求,在家校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也应着力探索减负型和高效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借助优质的作业提升学习效率、减轻身心负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置特色化的作业项目,在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和布置探索性和趣味性的课后作业,并将亲子活动作为完成作业的主要形式,这样方能真正践行“双减”的实际要求。三是引进个性课后服务,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双减”政策中对课后服务提出的实际要求。在政策的指导下,学校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优势,引进家、校、生共同参与的个性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锻炼学习技能、扩展知识储备,这样方能为家校共育体系增添内在发展驱动力。
总之,学校在“双减”政策下,要制定好家校共育的方案,切实加强家校共育的指导与沟通工作。让每一位家长都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摆正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位置,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家庭教育责任。只有家校合力教育,才能让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高效运用课余时间,才能切实落实“双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学生一个健康快乐的绿色学生时代。
参考文献:
[1]陈步学,焦德应,胡林.“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N].广元日报,2021-11-12(004).
[2]沙红芳.目标“双减”的家校合作转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J].教育视界,2021(25):36-39.
- 【发布时间】2023/8/5 12:16:17
- 【点击频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