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任务驱动:新课标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作者】 杨 林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构建的第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已从最初一般性地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转到规定性的课程建设上来。从课程建设的视角去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则需要指向一个能力目标。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的界定,指向的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要素下的语文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指导;语文教学;能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现状:繁荣下的深度缺失
  “整本书阅读”进入新课标的第一个任务群之后,各地相继掀起“整本书阅读”主题词下的教研热潮,阅读任务书开发热、教学课型研究热、教学现场展示热,可是,从繁荣下的冷思考却发现: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厚度与深度普遍缺失。
  (一)内容:呈现随意性
  整本书阅读因体量大,阅读持续时间长,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很宽,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大多呈现随意性。要么太泛,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泛读泛论,折腾一番之后却发现没有上语文学科之道;要么太难,超出学生接受实际,忘记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初衷,向“研究”无限度地扩张,其结果学生无所适从,得不偿失;要么太窄,局促在整本书细枝末节的讨论上,止步于词语、句子的赏析,缺少对整本书整体观照的鉴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无法真正读懂一本书。
  (二)课型:趋向简单化
  目前,整本书阅读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自由阅读阶段,课型比较单一,基本模式大多呈现为自由阅读、句段摘录、写点评、做交流,或是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粗放型地召开读书报告会。然而,整本书阅读效率的提高,是需要多种阅读课型的设置来做支撑的。导读课、自读课、汇报课是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课型。各种课型的内在结构及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各种课型内部如何设计驱动任务,如何催生各种课型效益的最大化,这类问题教师大都缺少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
  (三)评价:偏于浅表化
  阅读评价影响着阅读的走向。目前,见诸试卷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大多呈现为静态信息的机械识记与简单再现,这样整本书阅读也就大多表现为浅表层次的章句摘抄与内容梳理。其实,实际教学活动中,师生更有一套应付考试的办法,学生不用读原著,只读现成而简明的“内容概要”“全书导读”,用速成的方法就能去考场拿个好分数。整本书阅读,需要介入发展性阅读评价。这是一种不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而以学生自主建构学习为目标的评价,其阅读目标是通过整本书阅读实践自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价值指向:培养语文关键能力
  经典作品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吸纳的场域,主要表现为词语的选择与锤炼,在刻画人物、描绘场景、渲染气氛上,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表现为精心选择句式,比如整散句式、长短句式、排比句式等的运用,无论描写或抒情,叙事或议论,都将收到积极的艺术效果;表现为修辞手段的运用,比如对比、衬托、反复等辞格的运用,在情节叙述与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将产生奇特的修辞效果。
  阅读刺激思考。学生在特定指向的计划与策略的任务驱动下阅读,则必然伴随自我的发现、质疑、反思与评价,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判断、对比、思辨和选择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思考要予以尊重、保护与价值引导。学生的发现,哪怕是比较粗浅的发现,都可能孕育着思想与学术的种子,假以时日,相机引导,种子定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面对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只有适时跟进价值引导,学生的思维才可能走向深刻。
  三、教学策略:以课时课程作载体
  “关键能力的行动性与实践性、普适性与通用性内涵特征,决定了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培养,教师必须根据任务目标去重构语文课程内容。关键能力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能力,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然而,在传统课堂里,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显性地定格在‘学科知识’传授上;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就需要重点关注具有内隐性的关键能力目标。
  1.教师的阅读建构力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认知空间,引导他们读书、思考、创新、实践。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建构力,应该以教师的阅读建构力做支撑。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对所选择的阅读书目教师必须做细致研读,从知识归整、能力培养、策略建构、精神成长等方面厘清作品的教学价值,进而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课标对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的教师提出了“促读”“启思”“解惑”的目标任务。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讲析为主,而应采取略读与精读、通读与专题、读与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阅读、批注、交流、写作、研讨、表演、辩论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系列探究、研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言语经验,提高对语言、情感的审美品位,启发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整本书阅读要以课程化的形态、合理的结构进入语文课程体系,引领学生以阅读者的姿态走向未来生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力求优化一系列的阅读活动设计,成为优秀的阅读课程建构者。
  2.学生的阅读建构力
  “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这是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教学提示”中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推敲”“思考”“探索”“研究”等词汇直指学生的阅读建构力。
  整本书体量大、篇幅长,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疑难与困惑。但是,不能为疑难与困惑所困扰,要克服“教科书式”的学习方式之弊:抓住一两点细碎的问题死抠,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很焦虑,无法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疑难与困惑是阅读中促进思考的一个积极的活跃的因子,随着深度阅读的跟进,疑惑将会自然消解。阅读是伴随着质疑而展开的,阅读中要善于将质疑“悬置”起来,使之既不影响阅读的推进,又暗中牵引着你的思考,走向文本的深处,从而催生“读,则疑;疑,则思;思,则创”的整本书阅读生态。
  总之,整本书阅读旨在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拓展学生的阅历,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独特性,让学生收获实际阅读效用。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形成、鉴赏能力提升,即学生阅读建构力培养,它需要通过教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去达成。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交流、互动、分享环节,通过读书分享会、主题式阅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问题聚焦意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选点下的深入性研读,进而形成带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整本书阅读方式。
  【本文系阜阳市202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师生大阅读活动的县域‘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FJK2106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9][10][13][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1-14.
  • 【发布时间】2023/9/6 16:51:48
  • 【点击频次】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