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理念是推进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创新教学策略,正确选择教学手段的决定因素。因此,要科学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改,我们就必须将新理念用之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新理念 实践;有效
推进新课改,需要新理念支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影响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我们摆脱传统束缚,摈弃“满堂灌”,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在推进“五育合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要实现高质量育人的课改追求,我们就必须从传统“一言堂”中走出来,创新教学策略,应用新理念指引下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施教,才能让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我任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特别是将新理念用之于实践进行了大胆而有效地探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将新理念化为有效教学实践的有效做法。
一、更新角色意识,践行“双主”模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必须应新课标为指导,而学生主体理念就是新课标提出的首要新理念,这与传统“教师中心论”观点截然不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疑惑的点拨者,发挥的就是主导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角色意识。并在实践中主动践行主导角色,把学生这个主体凸显出来,用“双主”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做到: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岀”,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要做到方法灵活,新颖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这几年的探究实践告诉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很多,有效的是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媒体法、情境法、生活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现代新媒体引进课堂,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新教学手段,共同让课堂更新颖,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要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一种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就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应用知识指导生活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自我道德践行能力。为此,我们可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岀,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有效做法可采取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或实例教学法。如在教学“世界舞台的空国”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等重大社会热点,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认知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从而就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德智双育并重,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追求。在“五育合一”教育改革中,实现这种追求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教学,兼具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从属于于社会科学领域,从这一角度讲是智育;从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讲,这又是德育。赫尔巴特指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讲,尤其如此。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头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具有坚定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促使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思想、法律意识培养、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又制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毅力,促使其珍惜时间、自主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既要反对重智轻德,又要反对重德轻智的错误做法,既要否定“本科本位”,又要否定“知识本位”的强灌强背的错误实践,只有强调德智双育并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可以说,这是新理念用之于教学实践的终极指向,也是我们“五育合一”的核心追求。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把获得的新理念积极而有效地用之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化理念为手段,使之成为我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向标。这样落实,才是我们有效实践新理念的正确想法与做法。
参考文献:
[1]文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8年。
[2]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
[3]吴玉琴,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8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新理念 实践;有效
推进新课改,需要新理念支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影响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是我们摆脱传统束缚,摈弃“满堂灌”,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在推进“五育合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中,要实现高质量育人的课改追求,我们就必须从传统“一言堂”中走出来,创新教学策略,应用新理念指引下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施教,才能让以课堂为主的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我任教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有效探索,特别是将新理念用之于实践进行了大胆而有效地探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将新理念化为有效教学实践的有效做法。
一、更新角色意识,践行“双主”模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必须应新课标为指导,而学生主体理念就是新课标提出的首要新理念,这与传统“教师中心论”观点截然不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疑惑的点拨者,发挥的就是主导作用,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角色意识。并在实践中主动践行主导角色,把学生这个主体凸显出来,用“双主”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做到: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讲”为主为学生“学”为主,变教师是“演员”、学生为“观众”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同台“演岀”,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积极、更有效的统一起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内容,要做到方法灵活,新颖有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这几年的探究实践告诉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很多,有效的是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媒体法、情境法、生活法、调查法、实例教学法等不同方法,打破传统课堂“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一统天下的局面,把录音、录像、电影、电脑等现代新媒体引进课堂,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新教学手段,共同让课堂更新颖,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要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一种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就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让学生在体验知识实用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应用知识指导生活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自我道德践行能力。为此,我们可从学生周边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岀,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有效做法可采取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或实例教学法。如在教学“世界舞台的空国”时,联系我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印度洋海啸中,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等内容,中国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文化年活动等重大社会热点,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国是世界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感悟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现实,进而培养其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讲到集体经济及其多种实现方式时,系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等身边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认知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从而就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德智双育并重,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校思想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追求。在“五育合一”教育改革中,实现这种追求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教学,兼具智育和德育两大功能,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从属于于社会科学领域,从这一角度讲是智育;从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讲,这又是德育。赫尔巴特指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讲,尤其如此。一方面,加强马列主义知识教育,丰富学生头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之具有坚定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善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促使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正确的思想、法律意识培养、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又制约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毅力,促使其珍惜时间、自主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既要反对重智轻德,又要反对重德轻智的错误做法,既要否定“本科本位”,又要否定“知识本位”的强灌强背的错误实践,只有强调德智双育并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书又育人效果。可以说,这是新理念用之于教学实践的终极指向,也是我们“五育合一”的核心追求。
总之,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要把获得的新理念积极而有效地用之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化理念为手段,使之成为我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向标。这样落实,才是我们有效实践新理念的正确想法与做法。
参考文献:
[1]文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8年。
[2]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
[3]吴玉琴,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考试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3/9/6 16:56:57
- 【点击频次】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