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当代中学生作为与新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对中学生进行英雄观培育既有助于提高中学生个人修养、引导个人价值取向,也有利于传承英雄精神,孕育时代英雄。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核心要求可以分为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三个部分。在此基础下,当前中学生英雄观培育仍存在以下挑战: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学生英雄认知,同伴圈层隔绝主流英雄文化入圈,家庭教育失衡导致英雄观培育意识不足与中学生“反教育性”弱化英雄观培育效果。由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提高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实效,即科学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注重中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的英雄观培育作用,尊重中学生成长的需求特性。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也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时代英雄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青年争做英雄,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当代中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旨在引导中学生形成对英雄人物及其英雄行为、英雄事迹、英雄精神等的正确看法和态度,进而达到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价值旨归。与此同时,对中学生进行英雄观培育不仅要把握培育的核心内容,更要了解当前挑战英雄观培育实效的具体因素,进而提出适切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引导中学生成长为担负新征程历史使命的时代英雄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习近平总书记从崇尚、捍卫、学习、关爱四个维度综合指出了英雄观的实践内涵,充分彰显了“英雄传承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其中,认识英雄、了解英雄是英雄观培育的逻辑起点,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是培养时代英雄的情感航标,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旨归。
(一)认识英雄、了解英雄
认识英雄、了解英雄,这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逻辑起点。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就是要引导中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掌握英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作为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是“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他们所彰显的英雄气概、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筑成一条精神基因贯穿于不同阶段,为推动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注入了强大正能量。第二,“英雄来自人民”。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始终坚持“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英雄则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应展现英雄的人民本质及朴素情感。第三,“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跨越“雪地”“草地”,攻克“娄山关”“腊口子”,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疫情防控战,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靠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因而,英雄观培育必须引导中学生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是培养时代英雄的情感航标。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内在要求在于培养中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尚之情和捍卫之心。第一,引导中学生追“正能量之星”。只有当革命英雄、改革英雄、扶贫英雄、抗疫英雄等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梦想的真正英雄成为中学生的偶像,才能更好地激励中学生将自身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梦想联系在一起,自觉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贡献。第二,引导中学生塑捍卫英雄名誉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奋斗历史和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杜绝诋毁、质疑英雄的行径泛滥蔓延。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应通过还原历史真相和英雄本色,绘声绘色地把英雄事迹讲足讲透,为屡遭恶意抹黑的英雄“正名”,使中学生树立对英雄人物的尊重和崇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捍卫英雄名誉。
(三)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学习英雄进而争做英雄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旨归。伟大征程需要培育蕴含正确英雄观的时代青年,通过引导中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精神,进而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第一,引导中学生学习英雄精神。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不同时期的具体英雄行为尽管千差万别,其中蕴含的英雄精神却永久流传。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引导中学生学习英雄精神内涵,弘扬和传承英雄精神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仰。第二,引导中学生践行英雄行为。英雄观培育不仅是一种英雄意识观念的认知培育活动,更是一种英雄行为的实践课程,但是英雄行为并不简单等同于无惧牺牲、盲目前进。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须为中学生提供能够践行崇高英雄行为的实践场所,同时引导中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以英雄为鉴,不断筑牢信仰之基,形成敢于奉献的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只有在意识方面向英雄看齐,在实践方面与英雄对标,才是真正实现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最终目标。
二、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青少年应主动“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英雄观培育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立根塑魂、正本清源的维度之一,在明确中学生英雄观培育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教育者需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英雄观培育,取得实质性效果。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学生英雄认知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中学生网民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已成为中学生的重要聚集地。然而,互联网时代虽然强化了中学生“看”的获取方式,却也弱化了他们“想”的探究时间和诘问机会。尽管中学生通过数字化界面获得个性化的“信息自由”,但这种“私人定制”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少历史虚无主义挖掘的“娱乐陷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中学生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在互联网舆论场中,解构正确英雄认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算法推荐逻辑勾勒中学生的网络兴趣图谱、迎合他们的信息偏好,精准化、针对性诱导中学生不自觉认同其传递的信息观点和价值取向。这种错误思潮披着“还原历史真相”“重评历史”的方式,碎片化歪曲历史事实、污蔑英雄形象,冲击中华传统英雄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此外,把本应该崇高审慎对待的英雄人物进行了“娱乐性”的包装,通过“戏说”历史、“开涮”英雄、“嘲讽”经典,以虚假代替真实,在中学生头脑中形成“渗透效应”,于不知不觉间解构着中学生对英雄的正确认知。
(二)中学生同伴圈层隔绝主流英雄文化入圈
受人尊重的需要、被同伴接纳的需要和在同伴群体中获得合理地位的需要成为中学阶段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为了避免被疏远和孤立,产生无所归属的失落感,中学生对所交往的群体往往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和从众性,而同伴群体潜移默化形成的群体规范就成为了他们的行为指南和价值准则。“圈层群体”不仅扩大了中学生的交往圈子,而且满足了中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归属认同的成长需求。当中学生“以圈聚合”后,圈内成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圈外的,他们趋向于接受圈内的同质化信息,而且为了实现自我身份的“他者”认同,他们会主动接受圈内文化,由此导致中学生自缚于“信息茧房”中,即存在只认同圈内文化和意识观念、排除异质信息的倾向。在长期“排他”圈内群体生活的影响下,容易使中学生陶醉于虚拟的自我满足中,表现出信息窄化、情感极化、行动固化的现象,同时隔绝了异质文化包括主流英雄文化“入圈”,促使英雄观教育陷入“失声”“失效”“失踪”的现实境遇,同时也阻碍了教师对中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思想现状的认知以及开展针对性的英雄观教育。
(三)家庭教育失衡导致英雄观培育意识不足
家庭作为个体接受教育的另一重要场域,对中学生的英雄观形成具有润物无声的影响。然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不同养成了中学生与新时代英雄观背道而驰的性格与行为,更何谈培养时代英雄。首先,长期以来,家长过度的教育焦虑引发“剧场效应”、加剧教育内卷,家长“揠苗助长”的扭曲教育观念更是给中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加剧了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虎妈”“狼爸”培养了一代“读书达人”,导致中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其次,“过渡攀比”的功利化、物欲化家庭教育则导向了一批重物欲获得、轻品格养成的“精致公主”和“时尚王子”;最后,“孩子还小”“孩子还不懂事”的溺爱型家庭塑造了一代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和英雄气概“温室花朵”。此外,电脑普及、网络发达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得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与父母的双向沟通越来越少,导致代际传承引导作用式微,从而导致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的传承变得愈加困难。
(四)中学生“反教育性”弱化英雄观培育效果
不同于知识学习,英雄观的培育更依托学习主体在已有生活经验和对英雄概念和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建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英雄观的建构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开始从一个依赖成人养育、按照成人规则生活的稚儿成长为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开始思考理想与兴趣,思考“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但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却也容易走向品行不正和心理堕落的极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要承担的义务没有明确认知。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急需依托榜样来指引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引领他们开始思考“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那样的人”。然而,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冲破原有的“乖孩子”形象,中学生开始出现“反教育性”,即产生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于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英雄观教育、英雄精神宣传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有意识作出例如挑战权威、表达异议、诋毁英雄等非遵奉性行为,从中体验“长大成人”“有话语权”的快感。因此,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往往会在中学生的反教育性倾向影响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使英雄观培育无法深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理。
三、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当前,中学生英雄观培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予以克服和解决,在“破”“立”并举的行动框架中,通过科学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注重中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英雄观培育作用、尊重中学生成长的需求特性等诊治方式,真正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尚英雄,争做英雄,进而实现培养时代英雄的目标。
(一)科学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全媒体时代,网络传媒影响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成事实。科学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网络的正向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是中学生英雄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一,要提高网络主体责任意识。相比于学校,中学生更为信服网络名人传达的价值观念,但良莠不齐的网络红人不乏存在消解英雄价值、解构英雄观念的言行。因此,网络平台应多渠道加强对网络红人的约束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观念。同时通过培养具有丰厚历史知识和时代担当精神的网络正能量“大V”,丰富英雄文化与英雄精神网络传播方式,对污蔑诋毁英雄人物的事迹和言论进行有力正向的批驳和澄清。其二,要充分发挥媒介正向引导功能。社会应充分挖掘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备受中学生欢迎的网络话语平台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扩大宣传英雄观教育资源,引导中学生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击破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的抹黑,增强英雄观培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二)注重中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功能
良好的同伴群体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是道德践行的土壤”。英雄观培育应充分认识同伴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积极研究中学生群体的形成规律和时代特点,了解不同圈层文化的本质和特点,读懂他们的“圈层语言”,打破圈层文化构筑的心理壁垒,以“圈内人”的方式降低中学生的心理防线,走近中学生群体,走进中学生心中。其一,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引导“意见领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充分发挥他们在同伴群体内的“地位”作用,把历史的主流与本质、英雄的崇高和可敬讲出来,形成同伴群体中的“正向”圈层文化。其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挖掘身边英雄故事,使中学生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本质。英雄观培育既不应该过分夸大英雄闪光之处,也不应该故意隐瞒英雄不足之处,注重缩短英雄与中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中学生了解到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普通人。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英雄观培育作用
良好的家风环境对中学生品德的陶冶、价值的导引、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家庭英雄观培育中,现代家庭要注重塑造良好家风,将崇尚英雄、尊重英雄、学习英雄作为家庭风尚的内容,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英雄观。家长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根除“望子成龙”“物质养成”的教育理念,改变“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的自然发展谬论,以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同中学生进行平等交谈,尊重他们的“成人”意愿,在平等交流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同时家长应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作为中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家长本身对英雄的看法和行为也会影响中学生英雄观的形成。因而,家长应主动深化对英雄的认识,通过浏览相关视频、文本资料等了解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自觉学习英雄精神,通过实践参与践行英雄行为,以英雄之美滋养中学生成长之路。
(四)尊重中学生成长的需求特性
英雄观教育者要掌握中学生“反教育性”的发展特点,坚持以内生方式、学生视角,坚持以情感共鸣、因人而异的方式去展开英雄观培育,重点关注位于学习中央的中学生,关注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诉求,建立平等而不是对立的沟通方式,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英雄人物,调动学生主动接受英雄观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英雄观。在设计开展英雄观活动时,英雄观教育者应有意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想一想,中学生是不是位于教学活动的中央?测一测,中学生是不是真的“在场”?问一问,有没有尊重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回归生活,关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命需求,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英雄观课程内容,注重民主对话方式、以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应成为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基本思路。
四、结语
中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是时代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英雄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渴望“成人”却又缺乏“过滤”能力,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但却“反叛”学校教育,在同伴群体圈层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存在不少中学生诋毁英雄人物、错误认识革命先烈的现象。因而,中学生英雄观培育要建立起引导中学生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完整体系,直面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中学生的生命需求和发展特点为落脚点。在英雄观培育实践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英雄,勇担时代责任,争做时代英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66, 95.
[4]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2).
[5] 秦龙,吉瑞霞.习近平英雄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1(04):11-18+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5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1.
[9]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8.
[10] 张进辅. 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 405.
[11] 周琳.“圈层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出圈对策[J].学术探索,2021(12):147-152.
[12] 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53.
[13] 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84.
[14] 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17.
[15] 高中建,孙嵩.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J].教育探索,2009(02):90-91.
作者简介:蔡苗(1995-),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也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新阶段。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时代英雄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青年争做英雄,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当代中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旨在引导中学生形成对英雄人物及其英雄行为、英雄事迹、英雄精神等的正确看法和态度,进而达到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价值旨归。与此同时,对中学生进行英雄观培育不仅要把握培育的核心内容,更要了解当前挑战英雄观培育实效的具体因素,进而提出适切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引导中学生成长为担负新征程历史使命的时代英雄的教育目标。
一、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习近平总书记从崇尚、捍卫、学习、关爱四个维度综合指出了英雄观的实践内涵,充分彰显了“英雄传承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其中,认识英雄、了解英雄是英雄观培育的逻辑起点,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是培养时代英雄的情感航标,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旨归。
(一)认识英雄、了解英雄
认识英雄、了解英雄,这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逻辑起点。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就是要引导中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掌握英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作为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是“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他们所彰显的英雄气概、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筑成一条精神基因贯穿于不同阶段,为推动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注入了强大正能量。第二,“英雄来自人民”。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始终坚持“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而英雄则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应展现英雄的人民本质及朴素情感。第三,“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跨越“雪地”“草地”,攻克“娄山关”“腊口子”,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疫情防控战,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靠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因而,英雄观培育必须引导中学生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是培养时代英雄的情感航标。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内在要求在于培养中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尚之情和捍卫之心。第一,引导中学生追“正能量之星”。只有当革命英雄、改革英雄、扶贫英雄、抗疫英雄等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梦想的真正英雄成为中学生的偶像,才能更好地激励中学生将自身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梦想联系在一起,自觉为国家、民族和人民作贡献。第二,引导中学生塑捍卫英雄名誉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奋斗历史和精神家园,旗帜鲜明地杜绝诋毁、质疑英雄的行径泛滥蔓延。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应通过还原历史真相和英雄本色,绘声绘色地把英雄事迹讲足讲透,为屡遭恶意抹黑的英雄“正名”,使中学生树立对英雄人物的尊重和崇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捍卫英雄名誉。
(三)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学习英雄进而争做英雄是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实践旨归。伟大征程需要培育蕴含正确英雄观的时代青年,通过引导中学生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精神,进而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第一,引导中学生学习英雄精神。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不同时期的具体英雄行为尽管千差万别,其中蕴含的英雄精神却永久流传。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引导中学生学习英雄精神内涵,弘扬和传承英雄精神中所展现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仰。第二,引导中学生践行英雄行为。英雄观培育不仅是一种英雄意识观念的认知培育活动,更是一种英雄行为的实践课程,但是英雄行为并不简单等同于无惧牺牲、盲目前进。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须为中学生提供能够践行崇高英雄行为的实践场所,同时引导中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以英雄为鉴,不断筑牢信仰之基,形成敢于奉献的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只有在意识方面向英雄看齐,在实践方面与英雄对标,才是真正实现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最终目标。
二、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青少年应主动“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英雄观培育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立根塑魂、正本清源的维度之一,在明确中学生英雄观培育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教育者需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存在的挑战与问题,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英雄观培育,取得实质性效果。
(一)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中学生英雄认知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中学生网民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已成为中学生的重要聚集地。然而,互联网时代虽然强化了中学生“看”的获取方式,却也弱化了他们“想”的探究时间和诘问机会。尽管中学生通过数字化界面获得个性化的“信息自由”,但这种“私人定制”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少历史虚无主义挖掘的“娱乐陷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中学生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在互联网舆论场中,解构正确英雄认知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算法推荐逻辑勾勒中学生的网络兴趣图谱、迎合他们的信息偏好,精准化、针对性诱导中学生不自觉认同其传递的信息观点和价值取向。这种错误思潮披着“还原历史真相”“重评历史”的方式,碎片化歪曲历史事实、污蔑英雄形象,冲击中华传统英雄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此外,把本应该崇高审慎对待的英雄人物进行了“娱乐性”的包装,通过“戏说”历史、“开涮”英雄、“嘲讽”经典,以虚假代替真实,在中学生头脑中形成“渗透效应”,于不知不觉间解构着中学生对英雄的正确认知。
(二)中学生同伴圈层隔绝主流英雄文化入圈
受人尊重的需要、被同伴接纳的需要和在同伴群体中获得合理地位的需要成为中学阶段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为了避免被疏远和孤立,产生无所归属的失落感,中学生对所交往的群体往往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和从众性,而同伴群体潜移默化形成的群体规范就成为了他们的行为指南和价值准则。“圈层群体”不仅扩大了中学生的交往圈子,而且满足了中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归属认同的成长需求。当中学生“以圈聚合”后,圈内成员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圈外的,他们趋向于接受圈内的同质化信息,而且为了实现自我身份的“他者”认同,他们会主动接受圈内文化,由此导致中学生自缚于“信息茧房”中,即存在只认同圈内文化和意识观念、排除异质信息的倾向。在长期“排他”圈内群体生活的影响下,容易使中学生陶醉于虚拟的自我满足中,表现出信息窄化、情感极化、行动固化的现象,同时隔绝了异质文化包括主流英雄文化“入圈”,促使英雄观教育陷入“失声”“失效”“失踪”的现实境遇,同时也阻碍了教师对中学生的情感诉求和思想现状的认知以及开展针对性的英雄观教育。
(三)家庭教育失衡导致英雄观培育意识不足
家庭作为个体接受教育的另一重要场域,对中学生的英雄观形成具有润物无声的影响。然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不同养成了中学生与新时代英雄观背道而驰的性格与行为,更何谈培养时代英雄。首先,长期以来,家长过度的教育焦虑引发“剧场效应”、加剧教育内卷,家长“揠苗助长”的扭曲教育观念更是给中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加剧了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虎妈”“狼爸”培养了一代“读书达人”,导致中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其次,“过渡攀比”的功利化、物欲化家庭教育则导向了一批重物欲获得、轻品格养成的“精致公主”和“时尚王子”;最后,“孩子还小”“孩子还不懂事”的溺爱型家庭塑造了一代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和英雄气概“温室花朵”。此外,电脑普及、网络发达的优越生活条件使得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与父母的双向沟通越来越少,导致代际传承引导作用式微,从而导致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的传承变得愈加困难。
(四)中学生“反教育性”弱化英雄观培育效果
不同于知识学习,英雄观的培育更依托学习主体在已有生活经验和对英雄概念和特征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体建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英雄观的建构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密不可分。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开始从一个依赖成人养育、按照成人规则生活的稚儿成长为独立生活的成年人,开始思考理想与兴趣,思考“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但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却也容易走向品行不正和心理堕落的极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要承担的义务没有明确认知。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急需依托榜样来指引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引领他们开始思考“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那样的人”。然而,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冲破原有的“乖孩子”形象,中学生开始出现“反教育性”,即产生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于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英雄观教育、英雄精神宣传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有意识作出例如挑战权威、表达异议、诋毁英雄等非遵奉性行为,从中体验“长大成人”“有话语权”的快感。因此,中学生英雄观培育往往会在中学生的反教育性倾向影响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使英雄观培育无法深入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理。
三、中学生英雄观培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当前,中学生英雄观培育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予以克服和解决,在“破”“立”并举的行动框架中,通过科学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注重中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英雄观培育作用、尊重中学生成长的需求特性等诊治方式,真正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尚英雄,争做英雄,进而实现培养时代英雄的目标。
(一)科学应对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全媒体时代,网络传媒影响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成事实。科学治理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网络的正向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是中学生英雄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一,要提高网络主体责任意识。相比于学校,中学生更为信服网络名人传达的价值观念,但良莠不齐的网络红人不乏存在消解英雄价值、解构英雄观念的言行。因此,网络平台应多渠道加强对网络红人的约束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思想观念。同时通过培养具有丰厚历史知识和时代担当精神的网络正能量“大V”,丰富英雄文化与英雄精神网络传播方式,对污蔑诋毁英雄人物的事迹和言论进行有力正向的批驳和澄清。其二,要充分发挥媒介正向引导功能。社会应充分挖掘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备受中学生欢迎的网络话语平台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扩大宣传英雄观教育资源,引导中学生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击破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的抹黑,增强英雄观培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二)注重中学生同伴群体的教育功能
良好的同伴群体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是道德践行的土壤”。英雄观培育应充分认识同伴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积极研究中学生群体的形成规律和时代特点,了解不同圈层文化的本质和特点,读懂他们的“圈层语言”,打破圈层文化构筑的心理壁垒,以“圈内人”的方式降低中学生的心理防线,走近中学生群体,走进中学生心中。其一,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引导“意见领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充分发挥他们在同伴群体内的“地位”作用,把历史的主流与本质、英雄的崇高和可敬讲出来,形成同伴群体中的“正向”圈层文化。其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引导中学生挖掘身边英雄故事,使中学生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本质。英雄观培育既不应该过分夸大英雄闪光之处,也不应该故意隐瞒英雄不足之处,注重缩短英雄与中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中学生了解到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普通人。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英雄观培育作用
良好的家风环境对中学生品德的陶冶、价值的导引、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家庭英雄观培育中,现代家庭要注重塑造良好家风,将崇尚英雄、尊重英雄、学习英雄作为家庭风尚的内容,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英雄观。家长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根除“望子成龙”“物质养成”的教育理念,改变“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的自然发展谬论,以倾听者、引导者的身份同中学生进行平等交谈,尊重他们的“成人”意愿,在平等交流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同时家长应通过提高个人素质,做到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作为中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家长本身对英雄的看法和行为也会影响中学生英雄观的形成。因而,家长应主动深化对英雄的认识,通过浏览相关视频、文本资料等了解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自觉学习英雄精神,通过实践参与践行英雄行为,以英雄之美滋养中学生成长之路。
(四)尊重中学生成长的需求特性
英雄观教育者要掌握中学生“反教育性”的发展特点,坚持以内生方式、学生视角,坚持以情感共鸣、因人而异的方式去展开英雄观培育,重点关注位于学习中央的中学生,关注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诉求,建立平等而不是对立的沟通方式,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英雄人物,调动学生主动接受英雄观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英雄观。在设计开展英雄观活动时,英雄观教育者应有意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想一想,中学生是不是位于教学活动的中央?测一测,中学生是不是真的“在场”?问一问,有没有尊重中学生的成长需求?回归生活,关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命需求,从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设计英雄观课程内容,注重民主对话方式、以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应成为中学生英雄观培育的基本思路。
四、结语
中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是时代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处于英雄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渴望“成人”却又缺乏“过滤”能力,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但却“反叛”学校教育,在同伴群体圈层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存在不少中学生诋毁英雄人物、错误认识革命先烈的现象。因而,中学生英雄观培育要建立起引导中学生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完整体系,直面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中学生的生命需求和发展特点为落脚点。在英雄观培育实践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英雄,勇担时代责任,争做时代英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2).
[3]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66, 95.
[4]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2).
[5] 秦龙,吉瑞霞.习近平英雄观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1(04):11-18+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5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31.
[9]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8.
[10] 张进辅. 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 405.
[11] 周琳.“圈层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出圈对策[J].学术探索,2021(12):147-152.
[12] 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53.
[13] 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184.
[14] 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2-17.
[15] 高中建,孙嵩.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J].教育探索,2009(02):90-91.
作者简介:蔡苗(1995-),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23/9/6 16:57:10
- 【点击频次】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