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
【关键词】 ;
【正文】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好的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感觉学习很吃力,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各科的学习并影响着学生的终生发展。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依托教材学会阅读技能是最基础的一环。对于现行历史新课程教材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着力呢?
第一,抓住重点词
1、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如: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和失败等几个阶段;辛亥革命经历了酝酿、爆发、失败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
2、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支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又如“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抓住“再度”就能理出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高潮——低潮——高潮——低潮”的发展态势;“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哪次,由此还能理出中国几次思想解放的知识结构;“1870年,法国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4、对比词:抓住这一类词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抓住句中“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如何进行的?为何必须要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其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更能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抓住既能体现主体内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词,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句中“转危为安”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之前会出现危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哪些人导致的?从而准确把握前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深层次的问题。再如:“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句中“渐进”是提示词。由此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第二,线——把握章节结构
阅读过程中,句的地位不容低估,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在历史教材的叙述中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前言部分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对于一段文章要正确划分层次与概括层意,通过切分层次去理解材料中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其涵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章节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及其关系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建立知识结构。如《历史必修一》——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四节内容分别讲述夏商周、秦朝、汉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但期间还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这样就可将该章分为“演变”、“特点”“影响”三方面掌握。
第三,面——纵横向迁移知识
所谓学科能力,简单地讲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迁移是指“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现象”,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既是能否全面掌握知识、深入分析问题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能“持续发展”的依据。历史学习中发散式迁移,即在没有明确的要求下的一种自觉迁移,是一种重要能力。如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促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具备的条件有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需求。这些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将这一认识迁移到认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中。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类似的还有影响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促成统一的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等。另外,不同学科间“迁移”不仅是知识的,更是能力的。带有共性的学科学习方法可以相互迁移;课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可以向社会生活迁移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通过“迁移”,才能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出“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增强对于学习的信心。
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充分把握点——重点词、线——章节结构、面——纵横向迁移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阅读是一样非常重要的事情,学习理解书面材料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升华成为自身的认知来指导实践,需要我们用心地发现和积累。
第一,抓住重点词
1、程度词:抓住程度词,可以理出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如: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兴起、发展、全盛、转折和失败等几个阶段;辛亥革命经历了酝酿、爆发、失败几个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经历了“开始形成”、“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形成”四个阶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社会的改造经历了“初步”、“进一步”、“彻底”等阶段。
2、重复词和序数词:抓住这类词可以建立同类内容的专题知识体系。如《九国公约》签订,“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抓住“又”字就能将近代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阶段性和相互关系发掘出来,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相互争夺——共同支配——日本独占——共同支配”的历程;又如“19世纪50、60年代……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抓住“再度”就能理出19世纪国际工人运动“高潮——低潮——高潮——低潮”的发展态势;“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抓住“第一次”,可以思考还有哪些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哪次,由此还能理出中国几次思想解放的知识结构;“1870年,法国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抓住“第二”和“第三”,就能将法国政体的演变整理出来。抓住线索,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一过程,产生了何影响,从中得出什么认识等。这样做有助于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4、对比词:抓住这一类词可以把握同类事件的一般规律和某个事件的突出特点。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抓住句中“进一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侵略,是通过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而实现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渐进的?对自然经济的破坏表现在哪里?如何进行的?为何必须要走这样的道路?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握我国民族资本义的特点及其形成这种特点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外对比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方式,将不同方式与结果相结合我们更能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抓住既能体现主体内容,又能拓展、深化教材的提示词,逐步分析,层层深入,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如“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句中“转危为安”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之前会出现危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哪些人导致的?从而准确把握前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深层次的问题。再如:“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句中“渐进”是提示词。由此分析“渐进”的表现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进”?为何说是“渐进”而不是“突进”?“渐进”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给后人以什么启示?这就能深化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的理解。
第二,线——把握章节结构
阅读过程中,句的地位不容低估,历史教材中句与句之间基本上是包含、并列两种关系。是包含关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个位置,在历史教材的叙述中一般在段首,每目标题即为中心句;如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前言部分讲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对于一段文章要正确划分层次与概括层意,通过切分层次去理解材料中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其涵义。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章节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及其关系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建立知识结构。如《历史必修一》——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四节内容分别讲述夏商周、秦朝、汉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但期间还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这样就可将该章分为“演变”、“特点”“影响”三方面掌握。
第三,面——纵横向迁移知识
所谓学科能力,简单地讲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迁移是指“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现象”,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既是能否全面掌握知识、深入分析问题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能“持续发展”的依据。历史学习中发散式迁移,即在没有明确的要求下的一种自觉迁移,是一种重要能力。如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促成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具备的条件有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和市场需求。这些因素也适用于分析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可将这一认识迁移到认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中。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类似的还有影响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促成统一的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等。另外,不同学科间“迁移”不仅是知识的,更是能力的。带有共性的学科学习方法可以相互迁移;课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可以向社会生活迁移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通过“迁移”,才能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出“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增强对于学习的信心。
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充分把握点——重点词、线——章节结构、面——纵横向迁移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阅读是一样非常重要的事情,学习理解书面材料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升华成为自身的认知来指导实践,需要我们用心地发现和积累。
- 【发布时间】2023/9/6 16:58:32
- 【点击频次】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