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使得人类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所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空气质量差、水资源遭受污染、沙尘天气多等。但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危害了环境。所以说,人们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不会自然形成,而总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基础上。而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初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可谓不知“世态炎凉”,所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开头篇中,有一则资料——“泥沙掩埋了古文明”讲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他们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创立了数学、天文和历法,铺设了有路面的街道等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垦殖,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最终,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洪水横流,田园荒芜,古巴比伦完全被掩埋在泥沙之下。通过这一历史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破坏环境足以导致丧家亡国。再如,我国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看上去千沟万壑,满目疮痍,情景凄凉。然而在历史上,它曾是“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长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还有现在常常危害我们的扬沙天气、酸雨等,这一切都是人类破坏环境而得到大自然的“回赠”。通过这一个个历史的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后果,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保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学习《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明确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护田,吸烟滞尘,改变大气质量等环境作用。因而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推测,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这一方面是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危害。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环保意识。又如,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进而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如教材中所列举的,我国黄河出现的“断流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说,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和义务,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道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爱护校园环境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用过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灯开关等),保护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折枝,不乱踏草坪等;讲究环境卫生,不乱扔废弃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杯子等,过节日时尽量不使用贺卡,多用语言表达祝贺之情;平时见到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与制止,或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人人都要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
另外,可以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深化环保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环保意识融入教学中,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空气质量差、水资源遭受污染、沙尘天气多等。但很少有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危害了环境。所以说,人们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不会自然形成,而总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基础上。而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学生忧患意识
初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可谓不知“世态炎凉”,所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环境遭受破坏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七年级地理上册,开头篇中,有一则资料——“泥沙掩埋了古文明”讲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他们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创立了数学、天文和历法,铺设了有路面的街道等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然而,由于人们长期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垦殖,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最终,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洪水横流,田园荒芜,古巴比伦完全被掩埋在泥沙之下。通过这一历史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破坏环境足以导致丧家亡国。再如,我国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看上去千沟万壑,满目疮痍,情景凄凉。然而在历史上,它曾是“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长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还有现在常常危害我们的扬沙天气、酸雨等,这一切都是人类破坏环境而得到大自然的“回赠”。通过这一个个历史的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后果,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认真钻研地理教材,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初中地理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保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可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学习《热带雨林的危机》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文资料,明确森林资源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护田,吸烟滞尘,改变大气质量等环境作用。因而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科学推测,目前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这一方面是人类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就是人们过度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气温也就随着升高。然后让学生讨论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危害。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环保意识。又如,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进而明白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如教材中所列举的,我国黄河出现的“断流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说,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最终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和义务,树立“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帮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环保道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爱护校园环境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用过后及时关掉水龙头、灯开关等),保护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折枝,不乱踏草坪等;讲究环境卫生,不乱扔废弃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杯子等,过节日时尽量不使用贺卡,多用语言表达祝贺之情;平时见到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批评与制止,或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人人都要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
另外,可以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长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技能,深化环保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环保教育,潜移默化地将环保意识融入教学中,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3/9/6 17:00:42
- 【点击频次】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