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吸引力,那么,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往往尽可能条理详细地把一节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种做法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的接受和对教师、教材的依赖。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这一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扎实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是从如下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现今的课堂,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必恭必敬的关系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充分相信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互动的隔阂就消失了;教师由单纯的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生成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比如说,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一方面学生走神、打瞌睡的机会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三、开展内容新鲜、丰富的课堂活动,努力打造有趣味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无味,教学情境无趣,理论传授无信,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来。这个时候教师讲得再怎么透彻、深入、条理清晰,但学生兴趣不高,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会高效率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比如说在讲法治让生活更美好时,可以提炼学生生活场景,编排情景剧,让学生参演,从而提出问题为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这样学生既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高度,学会理性地看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老师注意的是课堂活动一定要突出主题,切忌过多、过杂而掩盖了我们要讲的知识、喧宾夺主。
四、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习是一个内在过程,知识获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测量学习后的记忆得到结果。所以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同时记忆也是中考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的基础、起点。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差,觉得道德与法治理论枯燥、拗口、难消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大有益处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直接地增强知识记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有不少老师经常提到的层次记忆法。将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比如提到对正义的要求有哪些方面,可以将课本上一大段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对当事人、对社会、对弱者”三个方便来记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忆的内容,有的放矢。还有趣味记忆法,教师对需要识记的知识,撷取其本质特征或有趣味的地方,加以概括,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趣和联想,用以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经常性地进行学法指导,那么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并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思考探究的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空间。同时利用各种引导学生竞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在学习、思维方面凸现自己。不过这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应像电视台的“导播”那样,让学生的言论入情入理而不恣情放纵、新颖独特而不失共振共鸣。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这个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说明。甲同学回答得不错,但让有不足的地方,谁能补充完善?乙组的同学表现很好,那么丙组的同学呢?等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来,以提到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六、以尊重、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总是渴望被认可,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不主动发掘并承认学生的成功之处,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思考以及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就回日渐消退,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走向萎靡不振。所以教师必须主动地、有尺度地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认可学生的亮点。这种认可既要体现在学生说出了正确的思路、论点,也要表现为赞赏学生敢于突破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老师的赞赏也不要仅仅停留在个别学生中,还需要进一步延伸为对这一节课的学生整体表现中,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的成功与每个学生都有关系,它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取决于学生的认真听讲、自觉提高,同时也取决于部分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自觉维护课堂秩序……从而让学生变得更自信,更积极主动,更具责任意识。这样让每一名学生都对课堂产生亲切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不再是课堂理论的被灌输者,而是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的乐于接受的课堂主体。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往往尽可能条理详细地把一节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种做法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的接受和对教师、教材的依赖。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这一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并扎实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是从如下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现今的课堂,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必恭必敬的关系模式已经渐渐淡出了。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充分相信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渗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互动的隔阂就消失了;教师由单纯的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生成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主动性就提高了。比如说,教师可以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抛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这样一方面学生走神、打瞌睡的机会就少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参与的主动性提高了。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三、开展内容新鲜、丰富的课堂活动,努力打造有趣味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无味,教学情境无趣,理论传授无信,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来。这个时候教师讲得再怎么透彻、深入、条理清晰,但学生兴趣不高,那也是事倍功半。所以,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如让学生有兴趣的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的不多,但学生会高效率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比如说在讲法治让生活更美好时,可以提炼学生生活场景,编排情景剧,让学生参演,从而提出问题为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这样学生既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自己认识问题的高度,学会理性地看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老师注意的是课堂活动一定要突出主题,切忌过多、过杂而掩盖了我们要讲的知识、喧宾夺主。
四、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提高课堂的效率
学习是一个内在过程,知识获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测量学习后的记忆得到结果。所以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同时记忆也是中考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的基础、起点。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差,觉得道德与法治理论枯燥、拗口、难消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必然大大降低。所以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大有益处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直接地增强知识记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有不少老师经常提到的层次记忆法。将内容分成若干层次来进行记忆。比如提到对正义的要求有哪些方面,可以将课本上一大段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对当事人、对社会、对弱者”三个方便来记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要记忆的内容,有的放矢。还有趣味记忆法,教师对需要识记的知识,撷取其本质特征或有趣味的地方,加以概括,刺激学生大脑产生兴趣和联想,用以加深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经常性地进行学法指导,那么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中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并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思考探究的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见解的学习空间。同时利用各种引导学生竞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乐于在学习、思维方面凸现自己。不过这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应像电视台的“导播”那样,让学生的言论入情入理而不恣情放纵、新颖独特而不失共振共鸣。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这个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说明。甲同学回答得不错,但让有不足的地方,谁能补充完善?乙组的同学表现很好,那么丙组的同学呢?等等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来,以提到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六、以尊重、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总是渴望被认可,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不主动发掘并承认学生的成功之处,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思考以及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就回日渐消退,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走向萎靡不振。所以教师必须主动地、有尺度地表扬学生的可取之处,认可学生的亮点。这种认可既要体现在学生说出了正确的思路、论点,也要表现为赞赏学生敢于突破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老师的赞赏也不要仅仅停留在个别学生中,还需要进一步延伸为对这一节课的学生整体表现中,让学生知道,这一节课的成功与每个学生都有关系,它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取决于学生的认真听讲、自觉提高,同时也取决于部分学生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自觉维护课堂秩序……从而让学生变得更自信,更积极主动,更具责任意识。这样让每一名学生都对课堂产生亲切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不再是课堂理论的被灌输者,而是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的乐于接受的课堂主体。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发布时间】2023/9/6 18:29:14
- 【点击频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