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打造真学课堂 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 赵伟娜

【机构】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引领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成果的分享完成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把学习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最大的效益,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真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离开了学生的“学”,课堂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学应当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真实学习为目的。“真”学的数学课堂,才能唤醒孩子的潜能,激活孩子封存的思维萌芽和记忆,开启孩子的心智,点燃孩子思想的火花,让“真学”在课堂上发生,才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一、独立思考,探索中自我完善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思考数学问题需要长时间,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课堂是否能够提供很多思考的时间”。审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流,而忽视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独立思考,缺乏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独立思考,需要学生的静思默想。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担心课堂40分钟的局限,往往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马上举手回答,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忽视了学生对待问题的认知态度,学生瞬时能举手回答的问题,没有经过学生的“静思默想”阶段,这样的问题相对学生来说缺认知起点和获取新知的需求,问题的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并且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把握学生思考的节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通过一份学习材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怎样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独立尝试探究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老师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自主选取合适的材料,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下的数学学习。学生拿着梯形图片,有的用两个反复试拼;有的在一个图片上折折画画,都努力将梯形向学过的图形转化。经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每个学生都把梯形转化成了已学过的图形,师顺势而导接着提示:“你能把所转化的图形和原来梯形之间的关系标注出来吗?”在标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对自己转化的图形和原来的梯形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力争去发现“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拼拼、画画、比比、量量,同学们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不同的思路都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标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中的“÷2”的道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完成了由旧知到新知的自我提升与完善。
  二、合作交流,分享中自我构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善于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让学生依据学习材料,在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一个数学新知,都是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发的;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新旧知识链接点,设法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由于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同样的知识内容,有的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则感到新知学习的困难,这样的学生有许多疑问急需等待解决;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并产生新的需求,自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需合作期间求得同伴的帮助;有疑惑的地方,需要与同伴交换意见,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观点。在种种需求下,让学生感知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的碰撞,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疑惑的启迪,传递了收获的信息,使每个学生经历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知识形成过程,并在分享他人经验的同时,完成了新知的自我构建。
  例如:当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看似熟悉而简单,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相比,转化的方法主要是处于模仿,对于梯形的转化还是浅层次的表面认识,当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获取新知的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针对“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的几种情形,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感悟同一种转化理念,利用不同的转化方法,都是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相互质疑、相互欣赏之中,各取所需,自我构建,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三、深度学习,理解中自我提升
  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在1980年的第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强调:数学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会更聪明的思考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中指出“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其目的是强调学习品质的养成,从知识内涵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真正学习,并把学习逐渐引向高级和深度的阶段,促使学生了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感悟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学生的学来引领整个学习进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发展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要积极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感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呈现的结论表面,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点拨引导,让数学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重建与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经常出现计算圆木或铁管根数的习题。如右下图:请计算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在练习的过程中,因受梯形面积公式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这堆圆木的横截面像梯形,上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下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下底,层数相当于梯形的高,而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所以原木的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经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由教师的一个“2+3+4+5+6+7+8”简单的板书,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了深入。
  根据板书适时引导,“若把这一列数字倒着写在这列数的下面,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右图)



  此时学生根据这两列数字求和的方法“(2+8)×7=70”,有了新的发现:(最上层根数+最下层根数)×层数,就算出了两堆圆木根数的和,再“÷2”就是一堆圆木的根数。
  通过探究,学生已经不再把这个计算方法,看做梯形的面积公式了,而是通过想象,把同样的一堆圆木倒放在一旁,使之形成了7层(2+8)根的圆木堆,在数形结合的影响下,完成了由浅层次的认识到深度学习的升华。
  总之,真学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要以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悟出”数学知识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辩论中,不断升级变化,使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落实与提升。
  此论文为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 “图形与几何”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32027的研究成果。
  • 【发布时间】2023/10/18 5:48:34
  • 【点击频次】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