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记
【关键词】 ;
【正文】 2017年8月满怀着对特教的一片热忱之心,16位特教老师从五湖四海而来,汇聚在东方这片热土上。
记得那天,太阳很大、很热。踏入校门,满眼都是施工飞扬的灰尘、电钻声像一把利剑仿佛能把人的耳膜穿破,宿色里没有水、也没有电。看到眼前的这一切,突然后悔当初不听家人的话,非要来东方当一名特教老师。但是,当看到校长为了安顿好我们忙前忙后的时,我也有点不好意思去想回不回家的事了。
然而,当时的条件是没有办法按计划9月1日开课的。怎么办?在校长的安排下,我们开启的“自动”模式!没有食堂,自己动手买菜做饭;没有办公室,自己搬桌子到前厅坐班;没有学生,自己去走街串巷送教上门。这波“自动”操作简直惊呆了小伙伴们,很多老师说,“我从小到大都没做过饭,来了东方特校竟然变成了大厨,2个人能做17人的饭菜”。但是,由于学校工作压力大,不久就有3位教师离职了,而留下来的13位老师担子更重了。除了每天上课、坐班,还要利用周末的时间下乡送教上门。
开始,“送教上门”这个特教专业名词对于家长来说太陌生了,加上老师们用的是陌生的省外手机号、陌生的外地口音。家长第一反应是“骗子!”,所以我们常常话没讲到一半就被挂了电话。我们只好自己导航到各个村口,通过问路找到了学生家,对家长开展特殊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说服家长让残障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我们在不能开学的情况下,对全校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东边最远的我们去到江边国界村和土眉黎村,南面最远的去到板桥镇中沙村和白穴村,北面最远去到三家镇乐安村。哪里有特殊孩子,我们就走到哪里。
开始我们没有校车,校长就私车公用充当车夫。可是,校长的一辆车根本不能满足我们分组下乡,于是,老师们只能自己去,先坐摩的又坐大巴车再换三轮车。特校青年军就这样克服种种困难把教育、康复送上学生家门,直至今天我们仍在送教的路上。
送教上门面对的都是重度、极重度的学生,他们认知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孩子甚至只有眼珠子能动。送教效果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常常被别人问“你们这样做值得吗?跋山涉水跑过去上两节课能给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带去什么呢?毕竟他们都已经那样了”可我们特教人始终坚信,蜗牛虽慢,一样前进。
小吉是四更的一个学生,今年7岁。我们第一次送教时,看他个子像个3岁娃娃,经常在裤子上大小便,不会说话。跟着六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总喜欢背着他去放牛、去种地。在经过一学期的送教后,小吉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后来由送教老师推荐到校寄宿学习。前1个月,小吉总是哭闹、课上经常拉裤子。我们总看到一年级的两位老师在抱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吉,还要给他换裤子擦屁股。因为,小吉的入校考察期表现太差,校领导找来一年级2位老师谈话,“孩子自理能力那差,要不让就家长带回去继续送教吧”。“其实,小吉有在进步了,今天他坐了十分钟没有哭,只有下午拉了一次裤子。所以,我们想在努力看看。”小吉的2位班主任说。现在,小吉已经不再拉裤子了,基本能够生活自理,现在也开始发声讲话,在课上还举手回答问题。
小眉,15岁。开始时,老师们都以为小眉不会讲话,因为送教了一个多月都没听到她说一个字,还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爱发脾气,掀桌子推老师。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师进门时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喊,“老师!”那一刻,惊喜,感动,仿佛有一股力量瞬间把一路的艰辛驱散了。
在偏远的黎村江边国界村,有个孩子叫小文。老师第一次看到小文是在一张小床上,没有穿裤子,两只腿细得可以看到骨头。小文爸爸说,孩子8岁了还不会走路。但老师没有放弃、家长也没有放弃,送教日老师一边训练孩子,一边教给家长训练技巧,平常老师不能来送教时,家长就带着孩子在家练。虽然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康复训练能给小文带来多少变化,但老师、家长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练,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四个月过去了,孩子终于能走路了。
送教路是一条有故事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暖心的瞬间。我看到过一个学生不能言不能走,可到每周二早上都让他妈妈给他戴上红领巾等老师来上课;我见过捡瓶子回来路上摘花送给老师的学生;我见过一个摩的阿姨给老师当起翻译和助教。
如果你问我送教苦不苦?值不值?我会告诉你,苦!但也甜!值!因为我们彼此进步。
记得那天,太阳很大、很热。踏入校门,满眼都是施工飞扬的灰尘、电钻声像一把利剑仿佛能把人的耳膜穿破,宿色里没有水、也没有电。看到眼前的这一切,突然后悔当初不听家人的话,非要来东方当一名特教老师。但是,当看到校长为了安顿好我们忙前忙后的时,我也有点不好意思去想回不回家的事了。
然而,当时的条件是没有办法按计划9月1日开课的。怎么办?在校长的安排下,我们开启的“自动”模式!没有食堂,自己动手买菜做饭;没有办公室,自己搬桌子到前厅坐班;没有学生,自己去走街串巷送教上门。这波“自动”操作简直惊呆了小伙伴们,很多老师说,“我从小到大都没做过饭,来了东方特校竟然变成了大厨,2个人能做17人的饭菜”。但是,由于学校工作压力大,不久就有3位教师离职了,而留下来的13位老师担子更重了。除了每天上课、坐班,还要利用周末的时间下乡送教上门。
开始,“送教上门”这个特教专业名词对于家长来说太陌生了,加上老师们用的是陌生的省外手机号、陌生的外地口音。家长第一反应是“骗子!”,所以我们常常话没讲到一半就被挂了电话。我们只好自己导航到各个村口,通过问路找到了学生家,对家长开展特殊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说服家长让残障儿童享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我们在不能开学的情况下,对全校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东边最远的我们去到江边国界村和土眉黎村,南面最远的去到板桥镇中沙村和白穴村,北面最远去到三家镇乐安村。哪里有特殊孩子,我们就走到哪里。
开始我们没有校车,校长就私车公用充当车夫。可是,校长的一辆车根本不能满足我们分组下乡,于是,老师们只能自己去,先坐摩的又坐大巴车再换三轮车。特校青年军就这样克服种种困难把教育、康复送上学生家门,直至今天我们仍在送教的路上。
送教上门面对的都是重度、极重度的学生,他们认知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孩子甚至只有眼珠子能动。送教效果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常常被别人问“你们这样做值得吗?跋山涉水跑过去上两节课能给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带去什么呢?毕竟他们都已经那样了”可我们特教人始终坚信,蜗牛虽慢,一样前进。
小吉是四更的一个学生,今年7岁。我们第一次送教时,看他个子像个3岁娃娃,经常在裤子上大小便,不会说话。跟着六十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总喜欢背着他去放牛、去种地。在经过一学期的送教后,小吉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后来由送教老师推荐到校寄宿学习。前1个月,小吉总是哭闹、课上经常拉裤子。我们总看到一年级的两位老师在抱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小吉,还要给他换裤子擦屁股。因为,小吉的入校考察期表现太差,校领导找来一年级2位老师谈话,“孩子自理能力那差,要不让就家长带回去继续送教吧”。“其实,小吉有在进步了,今天他坐了十分钟没有哭,只有下午拉了一次裤子。所以,我们想在努力看看。”小吉的2位班主任说。现在,小吉已经不再拉裤子了,基本能够生活自理,现在也开始发声讲话,在课上还举手回答问题。
小眉,15岁。开始时,老师们都以为小眉不会讲话,因为送教了一个多月都没听到她说一个字,还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爱发脾气,掀桌子推老师。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师进门时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喊,“老师!”那一刻,惊喜,感动,仿佛有一股力量瞬间把一路的艰辛驱散了。
在偏远的黎村江边国界村,有个孩子叫小文。老师第一次看到小文是在一张小床上,没有穿裤子,两只腿细得可以看到骨头。小文爸爸说,孩子8岁了还不会走路。但老师没有放弃、家长也没有放弃,送教日老师一边训练孩子,一边教给家长训练技巧,平常老师不能来送教时,家长就带着孩子在家练。虽然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康复训练能给小文带来多少变化,但老师、家长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练,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四个月过去了,孩子终于能走路了。
送教路是一条有故事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暖心的瞬间。我看到过一个学生不能言不能走,可到每周二早上都让他妈妈给他戴上红领巾等老师来上课;我见过捡瓶子回来路上摘花送给老师的学生;我见过一个摩的阿姨给老师当起翻译和助教。
如果你问我送教苦不苦?值不值?我会告诉你,苦!但也甜!值!因为我们彼此进步。
- 【发布时间】2023/10/28 8:47:53
- 【点击频次】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