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实践进路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高质量就业育人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石。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是就业育人实践得以开展的基本要件和构成单元,主要包括就业育人的主体要素、对象要素、介体要素、环体要素。然而,就业育人各要素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难挑战,要从强化高校就业育人顶层设计,精准制定就业指导策略,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拓展“全链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探索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教育部提出就业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以就业育人的温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一、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的逻辑必然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高质量就业育人是新征程赋予高教战线的新使命新任务,要对标对表新精神新要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建构高校就业育人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通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高质量就业育人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党的二十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系统谋划,是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审视新时代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地位作出的重大论断。就业育人承载着引导大学生秉持“国之大者”的价值理念,强化精准思维对接匹配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把个体“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大我”之中,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重要使命。
其次,高质量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征程高质量就业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应通盘考虑,促进就业育人各子系统要素的协同运作,营造良好的就业育人氛围。全员育人是教学、教育、管理与服务各条线上与学生个体相关的人员,为实现就业育人目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以一定形式直接或间接作用学生成长的过程。全过程育人是针对以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某些阶段衔接不够、缺乏系统关联的批判与调整,将就业育人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各环节,避免突击式指导。全方位育人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融入校园文化各类时空载体中,覆盖第一、二、三课堂,包括了课堂教学时空、日常生活时空、交往时空等。
再者,高质量就业育人是促进学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石。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新时代,没有上一代人那样经历物质的匮乏,但却又面临无所不在的竞争压力。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复苏缓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校园不同程度存在考编考研“内卷”现象、“高不成低不就”“躺平”“摆烂”现象以及就业困难准备不足等情况,各种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补习广告贴满了广告栏,就业功利化倾向存在校园角落之中,潜移默化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影响。高质量就业育人内蕴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跳出个体看就业,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聚焦数字化技术、智能网联化等技术迭代升级情况,着眼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全面提升个体综合素质能力,助推自身的价值实现。
二、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
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是就业育人实践得以开展的基本要件和构成单元。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具体开展,是高校就业育人要素之间有机联结、相互作用的过程。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包括就业育人的主体要素、对象要素、介体要素、环体要素。
(一)就业育人的主体要素
哲学认识论视野中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个体或群体,他们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4高校就业育人的开展,离不开育人主体的能动实践,需更加凸显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高校就业育人主体是高校就业育人的组织者、实施者,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教师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二)就业育人的对象要素
就业育人对象本身,既是就业育人主体的施教对象,也是对象进行个体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客体性、被动性,同时也具有主体性、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5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学生,对其成长观、择业观、就业观的引导尤为关键。高校学生是就业育人主体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就业工作实践的接受者,同时具有选择、接受、展现就业育人实践影响的主体性。
(三)就业育人的介体要素
高校就业育人的介体要素,是在就业育人实践活动中,育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育人目标,选择和运用能够承载和传导教育信息,并实现与实践对象互动的中介、桥梁和纽带。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主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校友等各方资源,以“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契机,打好就业与地方服务、产学研用、社会实践、国际合作等组合拳,深化多主体供需对接,为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求职探索有效对接平台,同时要综合运用新技术、智能化等方式更新就业育人的方式方法,全方面提升在学生生涯指导、就业服务、校园招聘等的精准性,让新技术新方法赋能就业指导。
(四)就业育人的环体要素
高校就业育人的环体要素包括所有影响就业育人的大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精神、政策、制度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面对就业新形势,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拓宽就业渠道的一揽子举措。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也在不同时间节点陆续推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助力、困难帮扶、权益保障,这些都为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外部支持。
三、高质量就业育人存在的困难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据“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受疫情长尾效应、企业招人收缩、供需结构性矛盾和毕业生就业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是就业育人主体方面。高质量就业育人面临着就业育人主体较为单一,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并了解就业育人的重要性,但执行力不足,抓手不够。如高校就业育人顶层设计不足,对就业育人的重视没有形成政策制度闭环,较难执行,在工作开展中,容易把育人主体单一化,视就业工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就业育人目标任务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不一,融入的意识不足,融入的方式不够多元,相关考核评估机制未落地落实,有些教师愿意参与,但参与的方式受限,相关的育人主体联动机制不足。
二是就业育人对象方面。当前,高质量就业育人对象出现新的诉求,大学生的主体性日渐增强,表现在对能就业、就好业、好就业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迫切,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就业上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突出。在就业倾向上,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稳定的职业,出现了毕业生“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心态上,有些大学生存在考研类“缓就业”、期望高型“慢就业”、慵懒式“不就业”等心态及行为。当大学生就业诉求与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后,容易造成“观念型失业”,并非因为能力不足产生的“能力型失业”,这是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难点与重点。
三是就业育人介体方面。高校就业育人介体的选择、运用与开发,是关系高校就业育人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就业育人需求与就业育人介体的匹配度还不足,有些就业育人介体的选择与运用存在主观随意的现象,尚未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长环境、性格特点进行精准化匹配,在学生实习、就业与企业岗位匹配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时,在就业育人资源上尚未拓展并充分运用,就业育人载体功能发挥不够,访企拓岗的持续深化还不够。
四是就业育人环体方面。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升级,传统就业岗位有些在逐步淘汰,高新技术工作岗位正在不断增加,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现代市场就业鸿沟现象愈发明显。高校学生在对新形势的判断理解以及在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与行动差距,亟需高校就业育人的迭代升级,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四、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的构建探索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黄金期,将全程参与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其职业生涯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时空重叠,高校高质量就业育人重任在肩,使命光荣。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困境,做好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面整合就业育人元素,构建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高校就业育人顶层设计,发挥就业育人主体能动性
一是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组织保障,设计具有层次化、针对性的联动决策机制,助推“三全育人”在就业工作中落细落实。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及学院主要领导要亲自统筹、亲自推动,建立包括校领导、学院领导、系主任、全体辅导员、全体行政人员在内的高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就业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就业育人考核评估,形成学校全面抓、师生协同抓的良好就业工作局面,强化协同联动,确保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形成就业工作闭环管理。
二是积极发挥就业育人主体的作用功能。高校就业工作不能只关注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区域等反映就业质量的短期指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成长成才等长期目标的实现,要立足第一课堂,坚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把短期指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通盘规划,充分调动专任教师将就业育人的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纳入专业课程领域。同时要发挥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职工、研究生导师、校友就业创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在第二、三课堂的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之中。
三是科学进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致力于解决当前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需要,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源源不断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针对就业育人对象需求,精准制定就业指导策略
一是聚焦最新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择业观、就业观。高校要结合新要求,开设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针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开展考研、考公务员、参军入伍等专场宣讲与指导,提供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增加学生对目标就业单位的认知。要引导高校学生了解新业态,激起学生探索新领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新工作新行业。此外,学校还需要落实落细已出台的促就业、稳就业相关政策举措,向毕业生多途径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对毕业生的政策法规,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帮助毕业生尽早顺利就业。
二是根据学生就业期望,精心分析指导。针对部分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毕业生,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理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指导毕业生在就业后继续学习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水平,谋求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针对小部分就业受挫、情绪焦虑的毕业生,要及时关注学生情况,帮助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其坚定信心,为其提供成功经验和有关就业信息,竭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针对极个别就业意愿不强的毕业生,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毕业生中存在的“慢就业”“懒就业”等问题,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摸清原因、寻找对策、破解难题,帮助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就业动机。
三是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方位做好细致帮扶。在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就业岗位推送中打好“精准滴灌”的组合拳,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毕业生就业难点,及时传递行业新形势,精准推送招聘信息,科学建立精准台账,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就业动态数据,组织重点群体参加各项帮扶项目,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实效,加大精准帮扶力度。
(三)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拓展“全链条”人才培养
一是前置就业育人工作,以技术赋能就业指导。就业育人理念要贯穿高校学生发展成长的全过程各阶段,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学生成长进行精准描绘,在低年级阶段运用相关职业测评系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倾向测评,制定动态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学业系统与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建立学生成长学习系统,进行相关学业预警。在高年级阶段要充分运用教育部推出的“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结合学生实际搭建智能化精准就业系统,运用算法技术为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双向精准推送服务,对接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开展分层、分类、分阶段就业指导。
二是用足用好就业政策,及时解读就业信息。高校就业育人要引导毕业生将就业计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做到因时而新,用足用好讲透相关政策文件,做到信息最大程度对称,拓展城乡基层就业空间,让学生充分了解政策性岗位情况以及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建设,关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指引其在基层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用好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帮助大学生争取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优惠政策。
三是深化产教研融合,育人用人有效衔接。在落实相关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高校应从毕业发展“供给处”入手,多角度宽领域发掘学生就业资源,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作用。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发掘新兴产业发展缺口,深度融合专业特色,积极推进毕业生到新领域、新行业就业。要持续强化人才从“培养端”到“就业端”联动,持续深化访企拓岗行动,主动走进行业、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进行供需对接,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黏性,找准合作切入点,深层次、多领域推动产教研创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06-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央广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3-
06-08].http://news.cnr.cn/native/gd/
20180503/t20180503_524220110.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6]赖德胜,莫荣,李付俊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J].人口与经济,2023(03).
[7]周德水,张青青.新时代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经验和未来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06-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央广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3-06-08].http://news.cnr.cn/native/gd/
20180503/t20180503_524220110.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21GJ008.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教育部提出就业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以就业育人的温度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一、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的逻辑必然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高质量就业育人是新征程赋予高教战线的新使命新任务,要对标对表新精神新要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建构高校就业育人的工作格局,着力打通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高质量就业育人是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国之大计、民之大事。党的二十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系统谋划,是对时代发展大潮、国力竞争大势、现代化进程内在要求的准确把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审视新时代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地位作出的重大论断。就业育人承载着引导大学生秉持“国之大者”的价值理念,强化精准思维对接匹配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把个体“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大我”之中,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重要使命。
其次,高质量就业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征程高质量就业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应通盘考虑,促进就业育人各子系统要素的协同运作,营造良好的就业育人氛围。全员育人是教学、教育、管理与服务各条线上与学生个体相关的人员,为实现就业育人目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以一定形式直接或间接作用学生成长的过程。全过程育人是针对以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某些阶段衔接不够、缺乏系统关联的批判与调整,将就业育人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各环节,避免突击式指导。全方位育人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融入校园文化各类时空载体中,覆盖第一、二、三课堂,包括了课堂教学时空、日常生活时空、交往时空等。
再者,高质量就业育人是促进学生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石。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新时代,没有上一代人那样经历物质的匮乏,但却又面临无所不在的竞争压力。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复苏缓慢,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校园不同程度存在考编考研“内卷”现象、“高不成低不就”“躺平”“摆烂”现象以及就业困难准备不足等情况,各种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补习广告贴满了广告栏,就业功利化倾向存在校园角落之中,潜移默化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影响。高质量就业育人内蕴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要跳出个体看就业,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聚焦数字化技术、智能网联化等技术迭代升级情况,着眼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适应新业态,全面提升个体综合素质能力,助推自身的价值实现。
二、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
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是就业育人实践得以开展的基本要件和构成单元。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具体开展,是高校就业育人要素之间有机联结、相互作用的过程。高质量就业育人的构成要素包括就业育人的主体要素、对象要素、介体要素、环体要素。
(一)就业育人的主体要素
哲学认识论视野中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个体或群体,他们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和实践的客体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4高校就业育人的开展,离不开育人主体的能动实践,需更加凸显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高校就业育人主体是高校就业育人的组织者、实施者,包括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教师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二)就业育人的对象要素
就业育人对象本身,既是就业育人主体的施教对象,也是对象进行个体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客体性、被动性,同时也具有主体性、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5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高校学生,对其成长观、择业观、就业观的引导尤为关键。高校学生是就业育人主体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就业工作实践的接受者,同时具有选择、接受、展现就业育人实践影响的主体性。
(三)就业育人的介体要素
高校就业育人的介体要素,是在就业育人实践活动中,育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育人目标,选择和运用能够承载和传导教育信息,并实现与实践对象互动的中介、桥梁和纽带。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主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校友等各方资源,以“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契机,打好就业与地方服务、产学研用、社会实践、国际合作等组合拳,深化多主体供需对接,为用人单位招聘和学生求职探索有效对接平台,同时要综合运用新技术、智能化等方式更新就业育人的方式方法,全方面提升在学生生涯指导、就业服务、校园招聘等的精准性,让新技术新方法赋能就业指导。
(四)就业育人的环体要素
高校就业育人的环体要素包括所有影响就业育人的大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精神、政策、制度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面对就业新形势,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拓宽就业渠道的一揽子举措。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各相关部门也在不同时间节点陆续推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政策支持、服务助力、困难帮扶、权益保障,这些都为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外部支持。
三、高质量就业育人存在的困难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据“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受疫情长尾效应、企业招人收缩、供需结构性矛盾和毕业生就业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是就业育人主体方面。高质量就业育人面临着就业育人主体较为单一,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并了解就业育人的重要性,但执行力不足,抓手不够。如高校就业育人顶层设计不足,对就业育人的重视没有形成政策制度闭环,较难执行,在工作开展中,容易把育人主体单一化,视就业工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同时,就业育人目标任务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程度不一,融入的意识不足,融入的方式不够多元,相关考核评估机制未落地落实,有些教师愿意参与,但参与的方式受限,相关的育人主体联动机制不足。
二是就业育人对象方面。当前,高质量就业育人对象出现新的诉求,大学生的主体性日渐增强,表现在对能就业、就好业、好就业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迫切,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就业上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突出。在就业倾向上,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稳定的职业,出现了毕业生“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心态上,有些大学生存在考研类“缓就业”、期望高型“慢就业”、慵懒式“不就业”等心态及行为。当大学生就业诉求与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后,容易造成“观念型失业”,并非因为能力不足产生的“能力型失业”,这是高校就业育人工作的难点与重点。
三是就业育人介体方面。高校就业育人介体的选择、运用与开发,是关系高校就业育人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就业育人需求与就业育人介体的匹配度还不足,有些就业育人介体的选择与运用存在主观随意的现象,尚未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成长环境、性格特点进行精准化匹配,在学生实习、就业与企业岗位匹配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同时,在就业育人资源上尚未拓展并充分运用,就业育人载体功能发挥不够,访企拓岗的持续深化还不够。
四是就业育人环体方面。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升级,传统就业岗位有些在逐步淘汰,高新技术工作岗位正在不断增加,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现代市场就业鸿沟现象愈发明显。高校学生在对新形势的判断理解以及在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与行动差距,亟需高校就业育人的迭代升级,以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四、高质量就业育人实践进路的构建探索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黄金期,将全程参与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其职业生涯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时空重叠,高校高质量就业育人重任在肩,使命光荣。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挑战和困境,做好高质量就业育人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面整合就业育人元素,构建高质量就业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高校就业育人顶层设计,发挥就业育人主体能动性
一是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组织保障,设计具有层次化、针对性的联动决策机制,助推“三全育人”在就业工作中落细落实。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及学院主要领导要亲自统筹、亲自推动,建立包括校领导、学院领导、系主任、全体辅导员、全体行政人员在内的高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就业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就业育人考核评估,形成学校全面抓、师生协同抓的良好就业工作局面,强化协同联动,确保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到位,形成就业工作闭环管理。
二是积极发挥就业育人主体的作用功能。高校就业工作不能只关注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区域等反映就业质量的短期指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成长成才等长期目标的实现,要立足第一课堂,坚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把短期指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通盘规划,充分调动专任教师将就业育人的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纳入专业课程领域。同时要发挥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职工、研究生导师、校友就业创业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等队伍在第二、三课堂的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之中。
三是科学进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要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致力于解决当前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需要,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源源不断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针对就业育人对象需求,精准制定就业指导策略
一是聚焦最新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择业观、就业观。高校要结合新要求,开设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针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开展考研、考公务员、参军入伍等专场宣讲与指导,提供专业的就业咨询服务,增加学生对目标就业单位的认知。要引导高校学生了解新业态,激起学生探索新领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新工作新行业。此外,学校还需要落实落细已出台的促就业、稳就业相关政策举措,向毕业生多途径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对毕业生的政策法规,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帮助毕业生尽早顺利就业。
二是根据学生就业期望,精心分析指导。针对部分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毕业生,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毕业生自身职业能力,形成正确的、理性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指导毕业生在就业后继续学习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水平,谋求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针对小部分就业受挫、情绪焦虑的毕业生,要及时关注学生情况,帮助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其坚定信心,为其提供成功经验和有关就业信息,竭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针对极个别就业意愿不强的毕业生,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毕业生中存在的“慢就业”“懒就业”等问题,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摸清原因、寻找对策、破解难题,帮助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就业动机。
三是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方位做好细致帮扶。在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就业岗位推送中打好“精准滴灌”的组合拳,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毕业生就业难点,及时传递行业新形势,精准推送招聘信息,科学建立精准台账,准确掌握同学们的就业动态数据,组织重点群体参加各项帮扶项目,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实效,加大精准帮扶力度。
(三)深度挖掘岗位资源,拓展“全链条”人才培养
一是前置就业育人工作,以技术赋能就业指导。就业育人理念要贯穿高校学生发展成长的全过程各阶段,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对学生成长进行精准描绘,在低年级阶段运用相关职业测评系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倾向测评,制定动态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学业系统与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建立学生成长学习系统,进行相关学业预警。在高年级阶段要充分运用教育部推出的“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结合学生实际搭建智能化精准就业系统,运用算法技术为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双向精准推送服务,对接校企人才供需,精准开展分层、分类、分阶段就业指导。
二是用足用好就业政策,及时解读就业信息。高校就业育人要引导毕业生将就业计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做到因时而新,用足用好讲透相关政策文件,做到信息最大程度对称,拓展城乡基层就业空间,让学生充分了解政策性岗位情况以及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鼓励毕业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建设,关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指引其在基层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用好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帮助大学生争取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优惠政策。
三是深化产教研融合,育人用人有效衔接。在落实相关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高校应从毕业发展“供给处”入手,多角度宽领域发掘学生就业资源,统筹推进就业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作用。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发掘新兴产业发展缺口,深度融合专业特色,积极推进毕业生到新领域、新行业就业。要持续强化人才从“培养端”到“就业端”联动,持续深化访企拓岗行动,主动走进行业、走进园区、走进企业进行供需对接,增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黏性,找准合作切入点,深层次、多领域推动产教研创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06-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央广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3-
06-08].http://news.cnr.cn/native/gd/
20180503/t20180503_524220110.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6]赖德胜,莫荣,李付俊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J].人口与经济,2023(03).
[7]周德水,张青青.新时代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经验和未来取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3-05-29)[2023-06-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5/t20230529_1061907.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央广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3-06-08].http://news.cnr.cn/native/gd/
20180503/t20180503_524220110.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
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21GJ008.
- 【发布时间】2023/11/4 16:52:48
- 【点击频次】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