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能为”与“不为”
——从主观幸福感角度谈
摘 要:本文借描述一名高三学生的咨询辅导案例,揭示学校情景中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虽然超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范畴,但在咨询辅导过程中,专职教师应该尽己所为,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属性,以教育性原则为立场,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提供必要的生活指导和社会性支持。
关键词:案例描述;辅导过程;教育反思
一、背景介绍
在学校生活情景中,作为专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帮助来访学生理清他们的主要问题,应对并解决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完善并提高认知观念,这是我们在学校教育咨询过程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主动前来咨询与辅导的个案学生,究其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大部分问题形成都会受到诸多生活事件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因此问题涉及的方面就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层面,这些问题的应对方法很大程度上就超出心理咨询与辅导范畴。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作为一线心理教师能否能够提出一些妥善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情境或生活实际中的矛盾问题?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两者之间应该会存在一些不同立场和观点。我曾经也遇到许多这样的真实情境,也曾有过质疑。如果心理咨询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不是就突破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立场和原则?例如:某学生有自伤的行为,却坚持让辅导教师保密,不允许告诉家长和班主任,否则就不接受心理咨询;某学生反馈家庭里存在父亲家暴行为的事情;某学生偶然发现母亲手机里有和其他异性过度暧昧的聊天记录,开始关注母亲对父亲的态度转变,自己烦恼是否应该告诉父母等等真实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处于一些负面情绪的困扰当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的我们,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但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可以提供不同观点帮助学生理清主要问题,也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协助,也许就是这样一次很微小的生活理念分享和渗透式的指导辅助,就可以作为影响学生人生关键阶段走向的灯塔,送去一点微光,指明一个方向。
二、案例描述
小陈,女孩,高三年级学生,临近高考前的两个月,预约来到心理咨询室。第一次见到她,女孩满脸愁容,情绪也非常低落。在辅导室我们稍作休息之后,我主动问她:“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如果不知道怎么办,可以跟我聊一聊?”小陈说:“老师,我最近学习状态很差,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上晚自习时,做着数学题目一下子就停顿了,做不下去,就开始胡思乱想?现在离高考还有五十多天,自己很想认真学习,但就是提不起精神。”她急切的表达着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这些我都感受得到。我问:“那你最近睡眠怎么样?如果睡不着的时候,你通常都会想些什么呢?”“晚上睡不着,感觉头脑很乱。白天又感觉很累,午休的时候也能睡着,但只要有一点大的声音,就会被吵醒。总是感觉身体很累,心情很烦躁。”我了解到小陈是高三学生,结合以前的经验认知,我想每一位面临高考压力的学生都会觉得时间很紧迫,越是感觉紧张可能越是不能沉下心来学习。我心中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猜测,小陈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学习焦虑困扰。这是我对小陈问题的初步判断。
我就试着引导小陈:“面临高考这段时间的学习,每个人都会感觉紧张和焦虑,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你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会让你产生现在的状态吗?”。小陈说:“老师,我的家庭状态很复杂。我爸爸在我两岁的时候遭遇车祸去世了,后来妈妈改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跟妈妈一起生活。现在我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我在家想学习的时候,他就会在我身边吵,我就觉得很烦。有的时候弟弟太吵了,我就教训他一下,这个时候奶奶就很不高兴,最后搞得家里人都不开心。”听到小陈此时的陈述,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些疑虑,我接着询问:“那你有没有跟妈妈说起过,现在学习比较紧张,希望她能帮助你营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小陈面露为难,她觉得妈妈在家里没有什么地位,也不想让妈妈觉得为难。她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我已经习惯了,尽量让自己不去多想。”这时的我感觉小陈确实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却也特别让人心疼,在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面,要面对和处理很多敏感的人际问题。
随着我们咨询的不断深入,我和小陈的对话也越来越多的从学习转向家庭生活。我意识到这个转变,或许小陈是因为学习状态不好才来咨询,但问题的核心应该出现在家庭里,可能更多的是她生活中的问题。第二次辅导,小陈告诉我,最近她遇到了一件事,感觉非常纠结,不知道怎么办?小陈的生父在其两岁的时候因故去世,随后妈妈改嫁,最近生父的村子有拆迁,爷爷和叔叔决定把生父遗留的拆迁房留给自己,但提出要求让其母亲也同意将房子全部归小陈一人所有。这一点妈妈也表示同意。现在生活的家庭里面,奶奶得知了这件事情,就有意无意的向小陈提及,如果将来弟弟过的不好,希望他可以把房子让给弟弟。小陈听了心理十分难过,现在爷爷奶奶对自己并不好,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让自己感觉和现在的家庭格格不入。针对拆迁分房子的事情,虽然妈妈明确表示房子都归自己所有,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妈妈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经常会让自己多照顾弟弟,弟弟有时很调皮,影响自己学习,妈妈也会让自己多忍让一些。这些生活琐事让小陈觉得自己夹杂在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不同的人都会跟自己说一些话,让自己很心烦。
三、分析与建议
作为倾听者的我,也在不停的思考,小陈的成长经历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生父虽然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不幸去世,但妈妈好在对自己尽心抚养。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但妈妈并没有选择抛弃自己,虽然中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最终妈妈还是带自己一起生活,让她在新的家庭里感受到温暖和照顾。尤其是继父其实对小陈还是很好的,家庭生活总的氛围还是很和谐。小陈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但本质上确是因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烦恼。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小陈应对各种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关系梳理:首先,帮助她理清思路、确定要应对的主要关系问题,包括怎样向原来的爷爷和叔叔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虽然生父不在了,但爷爷奶奶还能想着自己,关心自己,这也足够我们表达对他们的感恩。现在爷爷奶奶的说的话,小陈可以选择性听或者不听,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它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其次,嘱咐小陈要关注当下的学习生活,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参加高考了,这才是她最应该关心的大事情,指导一些方法快速的恢复学习状态,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小陈的内心植入积极的认知观念,让她看到自己内在的成长动力,看到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等大学生活开始以后,小陈有了更多的生活自主权,那她在现在家庭里遭遇到的一些关系,很大程度上对她当下生活体验的影响会减弱。通过我们几次聊天式的谈话,感觉到小陈比之前都轻松许多,当她从心理老师这边获取一些支持和帮助的时候,也许她的内心会温暖许多。事实上,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互换了一些角色,如果我处在她的位置上,我告诉她我会怎么做。同时,做了一个对比,以我现在的年龄回看十年前的自己,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把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与她分享。在互相分享的过程中,小陈受到了启发,第三次咨询过后,她写了一张纸条给我,感谢我的同时,她告诉我“她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也由衷的感到轻松。
四、教育反思
1.心理咨询辅导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在原本的咨询知识系统观念里面,一直存在这样的误解,错误的理解和认知让我们在辅导教育工作过程中畏首畏尾,在“可做和能做”之间徘徊。坚守咨询辅导的原则和立场,绝不参与到来访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具体的辅导过程中,总会涉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很多专业老师们的不断启发,在自己的观念里面逐渐明晰咨询与辅导的区别,同时更好的理解辅导角色和任务。学校情境下的咨询更多的是辅导,必须坚持辅导的教育性原则,对学生个体的成长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这与学校情境外专业的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专业心理咨询过程中坚持中立的原则,不作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判断,所有走进咨询室的大门,咨询师必须抛弃一些偏见,客观公正的看待来访者以及来访者的问题。而学校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辅导会提供一种正向的价值引领,它和心理教育的功能更相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的目标更应该体现这一功能。当我们能够正确辨析两者的理念后,相信很多针对辅导和咨询那些可以做,或者怎么做都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澄清关系和观念,协助解决成长问题
此次的辅导一共进行了三次面对面的会谈,其中最后一次面谈后,小陈留言给我,说她非常感谢我的指导和帮助,帮他解开了内心很多纠结的事情,也让她更清晰的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些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认识,任何问题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关系出了问题,这个关系可以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当各种关系得到理顺以后,问题也会被适当的解决。在和小陈的辅导案例中,更是体现了对家庭关系清晰认知的重要性。在辅导效果的反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对方的内心注入强大的希望感,这种希望有的是对自己的学业、有的是对自己的家庭,更大的信念应该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我们心理老师对有心理困扰的这些学生,提供必要专业性帮助和指导,这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必是一件非凡意义的事情。
- 【发布时间】2023/11/4 16:55:38
- 【点击频次】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