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孩子们平时感兴趣的是眼、口、手、脑齐头并进的学习方式,填鸭式的讲解,只能是昏昏欲睡。有些数学知识如果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获得,那是印象深刻、感知全面、理解透彻的。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定义、定律,加深记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创新精神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动手操作越来越多的受到数学教师的认同与重视。北宋诗人陆游曾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皮亚杰“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些古今中外名家都道出了动手操作实践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数学比较枯燥,知识比较抽象,大多数孩子缺乏兴趣,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又发展他们的思维。
从一年级开始,课标就开始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逐级提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通过匠心的教学艺术,拨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乐学、善学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有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都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他们总会情趣高涨、乐此不彼的探讨争论研究。如一年级《找规律》一课中,当课堂进入“创造规律”时,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了有规律的图形、用水彩笔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规律,学习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五年级《可能性》中掷硬币教学,通过投掷、观察记录,孩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准确的判定。
因此,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孩子对数学概念、定律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对已经熟知的数学定理、规律不能灵活自如的应运,其实是孩子对这些概念定律理解得不够透彻,认识得不够全面。孩子们对数学定义概念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他们所概括总结的特征或者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所以我们就要充分的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物概念进行感知性操作,建立正确的认知,逐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厘米的认识、计量单位时,都可通过以上活动加强感性认知。
在学习数学概念、定律时,只有动手操作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深刻内涵,才能正确熟练运用。
3、有助于加深记忆。只有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经验、结论,才会很长久的保留在记忆中。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剪、拼,鼓励他们依据已有经验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割补”、“旋转平移”等方式,将陌生图形转换成熟知的,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终牢固的记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加深记忆,理解也深刻,增强了认知,也掌握了知识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4、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使大脑更加活跃,思维更加灵敏,并有效的启迪、拓展思维的发展。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孩子们动手在长方体盒子上标上“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然后让孩子们沿着棱剪开,观察展开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孩子们在展开的图形中发现新知识,继而得出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如:求长方体的礼品包装纸的大小、求做纸箱用的硬纸板的大小,都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你们准备怎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撞出了许多“浪花”!你能写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吗?随着问题的抛出——动手操作再加之引导,激发了探究兴趣,学生很快就能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那么正方体表面积也水到渠成轻松得出。再如五年级下学期“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可通过动手折纸、涂色来探索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孩子发现规律,并通过计算应用,来探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5、有助于孩子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外延。孩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体验得越充分,认识才越深刻,这种体验的主要形式就是动手操作。操作体验能支撑孩子的数学抽象,构建数学概念。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孩子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的操作活动认识分数的产生、意义及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含义,这样使孩子对分数的“符号化”思想有了初步感悟,让孩子懂得数学知识的形成除了科学性,还有它的合理性。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分数意义,充分验证了智慧出自人们“手指尖”的实际意义。
先秦荀子的《荀子·儒效》中说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道出了真谛——实践长才干!
总之,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3]百度文库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兴趣;数学思考;创新精神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动手操作越来越多的受到数学教师的认同与重视。北宋诗人陆游曾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皮亚杰“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些古今中外名家都道出了动手操作实践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曾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数学比较枯燥,知识比较抽象,大多数孩子缺乏兴趣,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探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又发展他们的思维。
从一年级开始,课标就开始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逐级提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通过匠心的教学艺术,拨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乐学、善学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有动手操作的环节,孩子们都会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他们总会情趣高涨、乐此不彼的探讨争论研究。如一年级《找规律》一课中,当课堂进入“创造规律”时,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出了有规律的图形、用水彩笔创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规律,学习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五年级《可能性》中掷硬币教学,通过投掷、观察记录,孩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准确的判定。
因此,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孩子对数学概念、定律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对已经熟知的数学定理、规律不能灵活自如的应运,其实是孩子对这些概念定律理解得不够透彻,认识得不够全面。孩子们对数学定义概念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他们所概括总结的特征或者属性,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所以我们就要充分的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物概念进行感知性操作,建立正确的认知,逐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厘米的认识、计量单位时,都可通过以上活动加强感性认知。
在学习数学概念、定律时,只有动手操作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总结,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深刻内涵,才能正确熟练运用。
3、有助于加深记忆。只有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经验、结论,才会很长久的保留在记忆中。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剪、拼,鼓励他们依据已有经验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割补”、“旋转平移”等方式,将陌生图形转换成熟知的,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经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终牢固的记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加深记忆,理解也深刻,增强了认知,也掌握了知识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4、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使大脑更加活跃,思维更加灵敏,并有效的启迪、拓展思维的发展。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在五年级下学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孩子们动手在长方体盒子上标上“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然后让孩子们沿着棱剪开,观察展开的图形有什么特点。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孩子们在展开的图形中发现新知识,继而得出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如:求长方体的礼品包装纸的大小、求做纸箱用的硬纸板的大小,都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你们准备怎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撞出了许多“浪花”!你能写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吗?随着问题的抛出——动手操作再加之引导,激发了探究兴趣,学生很快就能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那么正方体表面积也水到渠成轻松得出。再如五年级下学期“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可通过动手折纸、涂色来探索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孩子发现规律,并通过计算应用,来探究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5、有助于孩子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外延。孩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体验得越充分,认识才越深刻,这种体验的主要形式就是动手操作。操作体验能支撑孩子的数学抽象,构建数学概念。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孩子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的操作活动认识分数的产生、意义及分数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含义,这样使孩子对分数的“符号化”思想有了初步感悟,让孩子懂得数学知识的形成除了科学性,还有它的合理性。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分数意义,充分验证了智慧出自人们“手指尖”的实际意义。
先秦荀子的《荀子·儒效》中说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道出了真谛——实践长才干!
总之,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孩子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
[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3]百度文库
- 【发布时间】2023/11/4 17:00:59
- 【点击频次】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