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地理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地理教师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主动适应改革要求,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文章阐述了实施地理新课程,地理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四个问题即要全方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新课程;核心素养;主体地位;活动设计;实践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施的一次重要课程改革,是推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本次课程改革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地理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努力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明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如课程内容的变化、内容要求的变化以及增加了哪些新要求,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等。要研究如何实施好新课程,就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要实施好地理新课程离不开地理教学,要开展好地理教学,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全方位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地理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清晰表达了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可以说是贯穿地理教学的“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开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培育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从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教学环节全方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状况。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必须依据课标中的“内容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切实做到依标教学。找准每一课时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并研究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认识大洲”这一部分知识时,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这样表述的:“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这两条标准,确立课时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面对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要学会将“内容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通过对“内容要求”分析我们发现大概表达了三方面内涵:“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表述的是学习行为(怎么学);“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特征是”是学习的内容(学什么);行为动词“描述”、“判断”、“归纳”表达的是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结果。(学的怎么样)那么我们可以对“内容要求”进行分解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以学习亚洲为例)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在世界位置图”和“亚洲范围图”并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征;2.根据亚洲地理位置特点,联系学过的温度带和气候知识判断亚洲所处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3.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河流,和气候类型分布,并归纳亚洲地形特征及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归纳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特征。4.阅读亚洲人口和经济资料,归纳亚洲人口和经济地理特征。特别是我们在对某一主题学习时,对这一主题的“学业质量要求”首先要了如指掌,尤其是本主题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有非常清晰的表达。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每一节课教学中,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也不可能每节课都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培育重点。而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居于核心素养的核心位置,教学中要始终一以贯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育核素养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切记课堂教学是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提升核心素养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逐步提升。
另外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做好基础性作业前提下要增加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作业。在教学评价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就为目标,注重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与不足,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总之,教学中只有全方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才能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得到提升。
二、要关注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即决定核心素养培育水平。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深度参与的学习过程,即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将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程创新地理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只有亲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才能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好,教师要学会赞赏、鼓励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地图进行学习。地图是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习惯,这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学习大概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导学生能够快速从地图中读取信息,如找到亚洲、找到某一条山脉、河流、城市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在找到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如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证等等;最后还要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例如通过阅读我国海陆位置分布图,能够简要分析我国海陆位置优越性及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等等。教师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学会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三、要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地理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由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构成。活动的质量即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内容,精心设计高效的学习活动,并研究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好学习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活动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活动质量的高低就是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高低。每个学习活动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从问题和任务开始。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模拟演示、填图绘图、竞赛展示等等。另外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交流时间,以及完成学习活动要得出清晰准确的结论,还要有素养进阶状况的评价,要体现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状态,通过真实、生动的学习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每节课力争让学生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七个大洲,那么你知道我们国家是位于哪一个大洲吗?这个大洲位于世界的何方呢?具体位置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亚洲在世界位置图”和“亚洲的范围图”思考以上问题。(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五分钟读图思考时间。(第二步自主或合作学习);学生经过学习后,教师要找不同水平学生分别来指图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概括的准确性,注意利用地理语言。(第三步,总结交流学习成果)最后,第四步教师要总结强调,我们认识一个区域通常从认识它的地理位置开始。描述一个区域的位置通常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同时要注意找准方位和参照物。这一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概括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这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最基础的问题。学生只有真正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才能逐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因此可以说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提升)设计学习活动是备课的重中之中。
四、要关注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地理教学引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世界、祖国和家乡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这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地理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上出地理课的“味道”。因此地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室里,还应延伸到课外,变封闭课堂为开放式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中,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训练学生对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更好的认识现实的地理世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经历素养提升的过程,学生唯有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方能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程内容,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实践活动通常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这些活动形式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与教学同步,让学生体验“认知-实践-深入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新知、验证新知,发现新知。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我们可设计如下实践活动:第一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橡皮泥或瓜果等实物因陋就简制作简易山体模型;第二步绘制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山体的不同部位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等高线形状特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绘制地图能力,提升了地理实践力。再比如,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这部分知识时,帮助学生构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概念是教学难点。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一笔画世界”活动。当然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画好,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课下练习实践时间,然后可以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看谁画的准”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位置会建立清晰的概念。
另外我们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还可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丰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对地理教师而言,实施好新课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始终铭记核心素养这一宗旨,努力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方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页.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65页.
作者简介:王俭(1970.5.20),男,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核心素养;主体地位;活动设计;实践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施的一次重要课程改革,是推进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本次课程改革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地理教师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努力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明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新变化,如课程内容的变化、内容要求的变化以及增加了哪些新要求,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等。要研究如何实施好新课程,就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而努力。要实施好地理新课程离不开地理教学,要开展好地理教学,我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全方位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强调地理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清晰表达了核心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可以说是贯穿地理教学的“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来开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培育学生四大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从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教学环节全方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状况。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必须依据课标中的“内容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切实做到依标教学。找准每一课时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并研究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认识大洲”这一部分知识时,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这样表述的:“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这两条标准,确立课时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在备课时面对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师要学会将“内容要求”转化为教学目标。通过对“内容要求”分析我们发现大概表达了三方面内涵:“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表述的是学习行为(怎么学);“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特征是”是学习的内容(学什么);行为动词“描述”、“判断”、“归纳”表达的是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结果。(学的怎么样)那么我们可以对“内容要求”进行分解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以学习亚洲为例)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在世界位置图”和“亚洲范围图”并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特征;2.根据亚洲地理位置特点,联系学过的温度带和气候知识判断亚洲所处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3.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形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河流,和气候类型分布,并归纳亚洲地形特征及对河流产生的影响,归纳亚洲气候类型分布特征。4.阅读亚洲人口和经济资料,归纳亚洲人口和经济地理特征。特别是我们在对某一主题学习时,对这一主题的“学业质量要求”首先要了如指掌,尤其是本主题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有非常清晰的表达。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每一节课教学中,是逐步提升的过程。四大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也不可能每节课都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培育重点。而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居于核心素养的核心位置,教学中要始终一以贯之。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育核素养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切记课堂教学是培育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提升核心素养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逐步提升。
另外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训练,从内容到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在做好基础性作业前提下要增加实践性、合作性、探究性作业。在教学评价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成就为目标,注重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与不足,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总之,教学中只有全方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才能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得到提升。
二、要关注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即决定核心素养培育水平。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经历深度参与的学习过程,即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将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程创新地理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帮助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只有亲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才能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好,教师要学会赞赏、鼓励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地图进行学习。地图是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习惯,这是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学习大概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指导学生能够快速从地图中读取信息,如找到亚洲、找到某一条山脉、河流、城市等重要的地理事物;其次在找到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如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证等等;最后还要学会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例如通过阅读我国海陆位置分布图,能够简要分析我国海陆位置优越性及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等等。教师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学会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三、要关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新课程地理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由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构成。活动的质量即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内容,精心设计高效的学习活动,并研究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好学习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活动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活动质量的高低就是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高低。每个学习活动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从问题和任务开始。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模拟演示、填图绘图、竞赛展示等等。另外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交流时间,以及完成学习活动要得出清晰准确的结论,还要有素养进阶状况的评价,要体现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状态,通过真实、生动的学习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每节课力争让学生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七个大洲,那么你知道我们国家是位于哪一个大洲吗?这个大洲位于世界的何方呢?具体位置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亚洲在世界位置图”和“亚洲的范围图”思考以上问题。(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五分钟读图思考时间。(第二步自主或合作学习);学生经过学习后,教师要找不同水平学生分别来指图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概括的准确性,注意利用地理语言。(第三步,总结交流学习成果)最后,第四步教师要总结强调,我们认识一个区域通常从认识它的地理位置开始。描述一个区域的位置通常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同时要注意找准方位和参照物。这一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概括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这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最基础的问题。学生只有真正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才能逐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因此可以说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提升)设计学习活动是备课的重中之中。
四、要关注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地理教学引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世界、祖国和家乡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这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地理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上出地理课的“味道”。因此地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室里,还应延伸到课外,变封闭课堂为开放式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中,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训练学生对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更好的认识现实的地理世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开展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经历体验式学习,经历素养提升的过程,学生唯有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方能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程内容,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实践活动通常包括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这些活动形式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与教学同步,让学生体验“认知-实践-深入认知”这一完整的地理实践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新知、验证新知,发现新知。
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我们可设计如下实践活动:第一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橡皮泥或瓜果等实物因陋就简制作简易山体模型;第二步绘制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山体的不同部位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等高线形状特点,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绘制地图能力,提升了地理实践力。再比如,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这部分知识时,帮助学生构建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概念是教学难点。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练习“一笔画世界”活动。当然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画好,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课下练习实践时间,然后可以开展小组竞赛,“比一比,看谁画的准”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位置会建立清晰的概念。
另外我们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还可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相结合,丰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对地理教师而言,实施好新课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把握改革方向,始终铭记核心素养这一宗旨,努力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方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各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页.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65页.
作者简介:王俭(1970.5.20),男,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23/12/7 17:57:46
- 【点击频次】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