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德育实施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 毛巧珍

【机构】 广东省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关乎其一生的生命样态与生命品质,也关乎其能否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育是学校的教育之首,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开展效果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和育人水平。学校要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抓好德育工作,本文对新常态下小学德育工作中遇到体制、观念、实施、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一系列成因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小学德育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关乎其一生的生命样态与生命品质,也关乎其能否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育是学校的教育之首,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开展效果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和育人水平。现实中总是将教育教学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当前小学德育实施中存在哪些普遍问题?如何才能切实可行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科成绩,传统观念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重智轻德的传统想法以及老师之间教学成绩竞争,导致很多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只看重学习成绩,很少或没有兼顾学生“成才并成人的教育”。很多班主任认识不到德育效果好坏对班级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没有好的班风、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的班级不可能在学习成绩上拔尖突出。
  (二)德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过于单调。教师的说教在过去曾经起过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那一套方法已陈旧,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已大打折扣。德育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德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我们要改革德育方法,创新德育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努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教育学生。
  (三)家庭和社会教育缺失
  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对孩子进行品格、兴趣、社会交往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现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学校家访,认为“很麻烦”,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较少,教育负担大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力量单薄,效果不佳。
  (四)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五)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的评价机制上或者实施力度上重教学成绩,忽视德育效果的事实也是德育效果不能凸显的因素。另方面,一些学校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跟踪,德育评价方式单一片面。现行的德育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忽视过程评价,忽视教育过程的多变因素,盲目总结定性,忘却了评价应该有的纠正、激励功能,忽视了德育过程的监督跟踪机制。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德育评价失去权威地位,进而导致德育工作低效,难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意识与行为。
  (六)学生个性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和需求都有很大差异,如何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德育成为一个挑战。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班里那么多的孩子,要想更好的实现教学,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需要先把握住孩子们的“性格特点”。
  二、德育应对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德育教育
  要让教师认识到德育与智育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且相互促进。要让教师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学习教育,孩子除了成才还要成人。要清楚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要辨证的看待学生的进步,不能急躁。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耐心,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的努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一定能看到雨后的彩虹。
  (二)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想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发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仅仅靠宣讲规章制度、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思想品德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只能在社会实际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检验。因此,课堂教学只有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丰厚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让德育教育多元素地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为了提高德育效果,解决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脱节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德育是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行为习惯养成,关乎其一生的生命样态与生命品质,也关乎其能否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德育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习惯养成,不仅是德育教师的使命,也是学科教师的使命。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小学教师的使命是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小学教师要具备德育素养,包括上好德育课、体现学科育德、实现活动德育、构建生命课堂、实施人本管理、营造温馨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和成为优质自己等八个方面,培育小学教师的德育素养是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
  改进学校的德育评价机制,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对德育效果显著地班级予以奖励和推广,改进学习教育思维,提高德育地位,同时加大对德育措施的实施监督力度,重实效、轻务虚。可考虑改进班主任的选拨任用机制,多面考虑,既减轻班主任负担,又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
  (六)采用个性化的德育方法
  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差别化的德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现实当中,不少教师容易对某类学生产生偏见,进而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无形压力,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避免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及偏见。通过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教学。这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德育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小学德育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不断改进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家敏;传统道德对中小学德育干部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兰州学刊;2000年04期 
  [2]陈正军;试论中小学德育合力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3]张晓文;李凤迎;对学校德育活动开展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15年08期 
  [4]张建文;小学德育活动形式的多元化研究[J];教书育人;2016年01期 
  [5]昭霞;学校德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J];辽宁教育;2016年16期 

  • 【发布时间】2023/12/7 18:06:28
  • 【点击频次】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