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培养学生量感认知

 

【作者】 高志成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麓城外国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是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量感;直观感知;抽象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量感认知能力
  量感是一种直观感知能力,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其次是对单个量大小的直观感知,例如学生能直观感知到1分钟有多久、1分米是多长和1千克是多重等等。第三是对多个量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例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到听完3分钟的歌曲要过多少秒,2平方米的长方形积木由多少个1平方分米的小积木组成等等。这三个方面逐步递进,共同构成了量感的有机整体。
  当学生理解事物是可测量的时候,他们会明白度量的意义,并更好地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只有学生能够直观感知一个度量单位的大小,他们才能在实际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培养数学思维强调学生能够通过对事物量的刻画来把握事物的性质。而要对事物进行量的刻画,则必须具备量化的能力,找到度量的标准,然后进行测量。一个事物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它的量就有多大。以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例,就需要找到度量的标准,也就是度量单位。这样,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度量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大。相对来说,数是量的抽象,量是数的具体应用。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变与不变的规律,认识到数和量的本质,并切实理解数和量的意义。举个例子,同样是数字12,如果带上不同的单位名称,比如12分钟、12平方分米和12千克,它们分别表示了时间、面积和重量的大小。即使是相同的单位名称,如果加上不同的计量单位,比如12平方米、12平方分米和12平方厘米,它们也代表着不同大小的面积。只有通过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来比较长度、大小和重量。
  量化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关键一步。通过将具体事物进行量化,能够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量化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并有助于其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学生通过培养量化思维,能够用“量”的视角去观察世界,逐步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和直觉
  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物表象来感知和记忆物体的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物体,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它们的量。例如,在学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常见容器的容量,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容量大小的关联表象。举个例子,在教室中,我们可以以饮水机为实物表象,让学生观察饮水机上的水桶容量(通常为20升),然后学生可以借助这个经验来判断其他容器的容量大小。
  另外,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和轻重通常需要进行测量,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进行度量的习惯。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的情景,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产生度量的需求,并从而自觉地进行度量。举个例子,在教授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更大一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可以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以追问学生,“长方体大一些,那到底大多少呢?”这时,学生就会意识到需要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积木的面积都是相同的,也就是统一的度量标准,通过积木的数量大小关系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图形大小比较常常是通过相同单位的数量来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量感意识,并培养他们主动进行度量的能力。这样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量的概念。
  三、积极开展度量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量感,我们应该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对于几何图形的研究,学生需要进行数量描述,通过测量和绘制来感受图形的线、面、体。在研究几何图形时,测量图形的长度、角度、面积和体积,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大小,而且可以通过相关的数量和关系进一步了解其特征和位置关系。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数量感知能力,以及推理、归纳和应用意识的能力。
  以教学“认识厘米”为例,学生通过认识直尺并掌握测量的方法,可以不断用直尺进行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且借助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学生在操作时不仅要观察,还要想象和思考。在测量之前,可以先估算物体或图形的边线有多长,在绘图之前可以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勒出图形的样子,然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在学生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并算出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要在眼中看到图形,还要在脑海中计算与图形相关的数量,培养他们的量感。同样地,当学生掌握了数量后,也要在头脑中还原出与数量相对应的清晰、准确的图形。举个例子,如果要计算一个正方体积木的体积,其长为20厘米,宽为16厘米,高为8厘米,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应该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图形,用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铺设,总共铺设了8层,每层铺设了16排,每排有20个。通过将图形和数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的量感就容易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积极的度量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和绘制,可以增强他们的量感。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将数与形结合起来的能力和素养,从而促进了量感的形成。
  四、提升估测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估测能力,除了准确测量外,学生还应通过视觉观察来估计事物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为了帮助学生发展量感,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在脑子中建立关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等基本单位的表象,即形成一个虚拟的“直尺”,以便在测量物体时能够在头脑中调用这个“直尺”。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让学生用双眼观察现实中的物体或图形,获得一个数量;然后,通过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校正,调整脑中的“直尺”,使其逐渐趋于合理和科学;这样,学生的量感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多个层次的体验来加强感悟,例如观察、指出、绘制、划线、思考、寻找、评估等方式。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操作体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准确清晰的度量单位的表象。举个例子,在教学“认识分米”的时候,可以设计以下步骤:首先,让学生指出直尺上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他们在纸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接着,让他们用手比画出1分米的长度,并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若不准确还需调整手指间的距离;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在脑子中想象一下1分米的长度,并记住它;接下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些物体的边长约为1分米;最后,进行师评、自评或同学互评,评估所指物体的边长与1分米的长度相比是长还是短。
  通过这样多层次的操作体验,学生对长度单位1分米的表象就会清晰建立起来。随着不同度量单位的学习,我们应该持续进行类似的练习,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基本度量单位的理解,以便形成相应的表象。在教学过程中,光口头背诵度量单位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直观体验和思维的加持。一旦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准确的度量单位表象,并能进行叠加运算,他们就能够在头脑中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测量,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量感。
  五、拓展推理能力
  量感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脱离具体测量工具,能够直接感知事物的大小。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猜想、验证和推理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感知的能力。举个例子,在学习完面积的知识点并测量了常见物体的面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猜测。例如,学生已经知道课桌的面积,那么如何估算黑板的面积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又例如,学生很难真正去测量1平方千米这样大的场景,但可以借助对1千米的认识或者对操场面积的测量,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想象,逐步建立起关于1平方千米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推理和猜想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不仅仅依赖具体的测量工具,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推理和猜测。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还促进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推理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在推理过程中提出猜想并进行验证,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22.

  • 【发布时间】2024/1/6 16:02:43
  • 【点击频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