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 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 林志强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尽管学校法治观念培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该文从“学校法治观念的培育与教学内容不协调”“家庭教育对学校法治教育效果的隐形抵消”“教书与育人未能同步发力”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易被忽视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问题与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法治观念的培育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学校围绕法治观念的有效培育,采取了多种措施,创新了多种方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中,也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法治观念的培育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法治观念的培育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因为学校有系统化的专门课程传授,可以从知行互促的层面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法治观念培育的效率。例如,《中小学生守则》对低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法治观念的培育要求,如果与《道德与法治》低年级课程的相应教学内容(如“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遵纪守法”等)同步进行,那么就容易让小学生在掌握相应法治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和谐社会生活与健康成长的意义,进而提高主动养成法治观念与践行法治行为的自觉性。然而,不少学校对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要求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教务处与德育处之间缺乏互联互通,教学与德育未能同步,学校的常规活动与教材的内容安排有所冲突,导致法治观念培育效果不尽人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往往伴随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基本以一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主要常规训练内容是队列队形、课间文明、学做广播操等,这也是执行《中小学生守则》第四条“明理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中明确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的要求,但《守则》条文没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具体提出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求。《道德与法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教材从幼儿到小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师生和同学关系入手,帮助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开启小学生活。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如果根据教材要求进行教学,没办法与学校常规教育同步;很多学校没有将《中小学生守则》列为重点学习内容,结合校情制定适合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法治观念培育具体目标,编制德育校本课程,做好德育渗透,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对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不明确。笔者所在的学校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细化常规管理具体评比细则,制定《好习惯 益终生》校本教材共12册,有效进行法治教育。
  一是以校本训练规范低年级学生法治行为。比如,第一单元第5课“积极发言”,要求“上课发言先举手,遵守纪律不要忘”,强调一年级学生的课堂规矩意识;再如,第11课“升国旗要敬礼”,要求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时,要衣着整洁,脱帽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升旗时迟到了应原地肃立、敬礼,等升旗结束才回到队伍中。通过这样的细节,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爱国守法教育。学校的法治教育也应当遵循儿童的特点和学习环境转移的情况,引导低年级学生熟悉校园的人和物,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学路,明白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感恩。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制定规范的进校行走路线,走廊张贴小脚丫,楼梯台阶张贴中线提醒靠右走,引导小朋友学会靠右走、不冲跑,学会排队上下厕所,排队进出校门。
  二是整合教材达成法治教育效果。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根据一年级学生第一个月校园学习与生活要求,有效整合教材进行教育教学,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常规教育有机融合。比如,《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栏目,要求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了解与熟悉学校各种铃声(含升国旗和眼保健操)的含义和要求,以及基本的礼仪,这个教学任务按照进度已经是10月中旬,与学校第一个月常规教育节奏不同步;再如,《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册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让学生了解国庆常识,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教师可以整合教材1-2年级的教材,通过9月1日组织一年级新同学参加新学期开学典礼第一次升旗仪式,使刚入校的小学生认识并懂得爱护国旗、国徽,知道法律不允许损毁、涂划国旗、国徽,了解悬挂国旗、国徽和奏唱国歌的有关规定和意义,让开学第一课成为小学生涯法治教育第一课。一年级国庆节是小朋友进入小学的第一个有意义的国庆节,任课教师可以将第三册的《欢欢喜喜庆国庆》教材要求渗透到一年级,结合学校开展的国庆节系列活动进行教育,也可以将部分内容放在开学初进行,同步指导学生爱国爱家爱校、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课堂秩序,让教材内容与常规教育同步,有效培育低年级学生的法治精神。
  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法治教育效果的隐形抵消
  家庭教育的意义绝不亚于学校,注重家教、家风、家庭建设,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第14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生活化的“课堂”中,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示范,身教重于说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要先做到。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很多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很多方面存在隐形抵消现象。很多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辛辛苦苦教育了5天,却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两天,5+2=0。”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家长不当示范与学校法治教育要求相抵消。学校安全教育天天提醒小朋友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人行横道或天桥,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一盔一带天天评”,小手拉大手共同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但是不少家长自己却经常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甚至是主动带着孩子违反交通规则,找出各种理由“现在路上又没有过往车辆,横穿没事”、“摩托车上只有一顶安全帽,没有看到警察,没事的”,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很无奈,只能被动服从,暂时把学校老师的安全紧箍咒给打开了,家长的一点疏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往往是酿成悲剧的源头,血腥的案例身边每年都会发生。学校是垃圾分类示范校,小朋友在学校都懂得做好垃圾分类,每周做到变废为宝,回家也都会帮忙家里做好垃圾分类,有的家长也会教育孩子要垃圾分类,但自己却需要孩子提醒才能做到;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多阅读,少玩电子产品,自己在家里却从来不看书,大人玩手机,让孩子无法专心做作业,亲子阅读只是走过场。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在孩子眼里恰恰成为了反面教材,对小朋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学校迁移到家庭的教育效果相抵消。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作为,一方面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开讲《家庭教育促进法》,让家长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与义务,明白对子女从小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家长“现身说法”,以身边人说身边事,助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组织家委会成员开设“围炉茶话”、家校大讲堂,交流育儿法宝;邀请法治爸爸或法治妈妈进校园宣讲法治故事,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学校还创建有效的家校社协调育人体系,设立“校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校通热线”、开通“法治教育”专栏等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相关信息交流平台,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进而认同学校的法治教育理念。
  其二,特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与学校法治教育效果相抵消。不少单亲家庭或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往往缺少长期必要的父爱与母爱,无法得到完整的家庭温暖,脾气暴躁或内向孤僻,对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容易产生对抗心理,法治观念特别淡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甚至对孩子违纪违法行为包庇或淡化,这类家庭对学校法治教育效果隐形抵消。个别进城务工人员只顾生计忽视孩子教育,这类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造成孩子过早叛逆,甚至出现违纪违法现象低龄化,给学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带来新的困难。
  为有效解决这种矛盾,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送温暖关爱行动,要求班科任教师全员家访、全心家访,摸清班级特殊家庭与特殊学生,采取个别谈心、集体帮扶,互助友爱,让这些同学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小励志坚强,学法、懂法、护法、用法。校领导、德育干部和班科任老师对个别家长主动“约谈”,关心家庭情况,指导教育的方式方法,向家庭暴力说“不”,提醒家长明白“多陪伴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班级定期组织假日小队活动,放松孩子的身心,让亲子关系与家庭关系更融洽,让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法治教育。
  三、教书与育人未能同步发力
  教书与育人在学校教育中密切关联,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低年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单要围绕课程要求上好课,达到“教书”的基本要求,更应该要结合教材的设置,立足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段目标,挖掘课程资源,从小抓起,从细微处入手,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虽然知晓“教书育人”的道理,发言、写文章也高喊“教书育人”的口号,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书与育人当作两回事,上课只管传授知识,没能和育人紧密联系一起,在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所作所为与自己所教授的知识相矛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容易导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甚至造成师德“失范”。比如:遵守学校纪律,维护课堂秩序,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个别教师却未能提前候课;要求进出校有序排队测温,个别教师却直接插队;个别男教师过于呵护女生,经常不经意抚摸小女生的头、手、脸部,甚至达到“猥亵”的行为,造成幼小心灵创伤,教书与育人没有同向而行。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着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人人签订师德承诺书,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十项准则》,组织观看师德师风典型案例视频,加强对教师师德形象的培养,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在法治教育执行层面。有的学校仍处于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要求开足开齐课程,不少学校由于编制原因,未能配齐该学科教师,甚至出现挪用课时改上语数英学科,导致课程计划不落实,无法实现零起点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个别学校领导没有参与学科教学,未能主动研究分析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针对类似情形,学校采取多学科融合,一方面落实校级领导、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必须任教道德与法治的规定,确保道德与法治专任教师任教本学科,不足的班级由语文教师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另一方面加强校本教研,保证专兼职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能同研同教,真正落实一到六年级零起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到位见效,确保低年级学生法治教育零起点。
  在法治宣传教育层面。如今,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校园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已经成为校园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一些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往往局限于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专题讲座,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概念等,形式较少,且往往跟不上形势发展,学生不仅难以感知其中的乐趣,反而可能视之为负担,难有良好效果。学校应开设法治宣传教育专栏,发挥大屏幕、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宣传作用,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法治宣传教育长廊;应重视校内外有机结合,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期初、期末、综治宣传月、禁毒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邀请综治副校长、法治副校长、社区干部、禁毒模范等到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案释法,指导开展模拟法庭等法治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校领导利用每周升旗仪式,进行法治教育总动员;班主任们可利用晨会或班队会开展与法“童”行主题教育活动,用法治教育小儿歌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增强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结合教材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设计法治宣传手抄报、组织参观学校禁毒展览室、参观社区法治实践站、派出所110指挥中心,通过多个方面实践,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在发挥教材法治教育层面。《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教材中很多环节要求向生活学习,提倡在活动中领悟,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是呈现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道德价值。如第四册第8课《安全地玩》就有《在这里玩安全吗》和《捉迷藏》等场景设计。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在课间玩游戏或玩捉迷藏,有时在楼梯口或厕所内,有时在体育器械区。他们还不能准确地判断一些游戏中由于场地或器材的影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同伴之间未能及时判断或避开危险的场所“安全地玩”,往往导致事故发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识别生活及游戏中的安全隐患,自觉远离危险;也要引导同学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的安全,特别是在公共场所的安全。教师可以围绕学校安全教育周活动主题、结合发生在校园内外的不文明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针对学生喜欢在楼梯口玩游戏,学校可以多加强安全教育,拍摄个别学生课间滑楼梯扶手、跳台阶导致摔倒受伤的警示视频让学生判断是非,分析原因,举一反三;可以结合教材,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有特色的安全警示牌,比如:“请不要用力推门”、“请不要在楼梯口打闹”、“请不要在走廊冲跑”、“上下楼梯靠右走”、“请不要在厕所捉迷藏”等,分别放在楼梯口、走廊、厕所等特定的位置,真正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效果;也可以结合教材有效安排角色扮演活动,并提醒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注意安全守纪律,做好自我保护。比如:针对小朋友放学后经常喜欢在校门口玩,容易发生冲撞误伤或其它安全隐患的现象。学校安排日常导护师进行有效教育,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实地观察存在的不安全现象,让学生轮流扮演自愿者,戴上小红帽、穿上黄马甲,当好文明安全劝导员。走出校门实地观察校门口斑马线、交通信号灯,直接参与交通文明岗执勤,参与文明城市和垃圾分类宣传,走进警示教育基地、走进博物场馆、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从小培育敬畏心、公德心。从当好安全警示员到安全劝导员,从自觉参与安全健康的游戏到学会提醒他人遵守公共场所安全,从关注个人生活到关注公共生活,从“我”到“我们”都需要共同遵守安全底线,从小树立安全法治意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法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细微处入手。教师应围绕教材编排需要,立足课程目标,紧扣学科核心素养,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步发力,教书与育人同步到位,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家校社协调育人体系,促进知行合一,有效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王殿军.家校携手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 教育家,2022(01)31
  [3]蒋越冬.提升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01):208-211.
  [4]高妤娟.法治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J].江西教育,2023(11):46-47.
  [5]徐荣梅.站在学生立场  渗透法治意识——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J].格言(校园版),2021(24):42-43.
  • 【发布时间】2024/1/6 16:07:08
  • 【点击频次】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