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创新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教育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归纳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重要学科,为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义、公平、诚实、守法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增强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 结合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感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当中,首先可以对学生加强爱国教育。传统文化的学习必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更多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学习当中,能够对于国家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古人的智慧。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会是很好的收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2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思辨中促成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极富深刻性的活动,它不是简单的知晓和理解,而是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全面地了解文化,获得深层次的领悟,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文化内涵。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师可以“历史上的社会规则”为主题,让学生溯源中国历史长河,探寻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里存在的社会规则,并厘清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丰富内涵,由此升华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展示成果环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研讨交流、思维导图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深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传承意识的建构。
2.3 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文化与课程融合点
教学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符合教学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教学“生活在民主国家”这部分内容时,带领学生探寻民主的发展历程,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的表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名句,对“民主”进行解释。教材中内容的运用以及课外资源的补充,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思想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2.4 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此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学生的发展成果。但是目前来看,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评价方式单一,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压力下,分数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通过定量的、终结性的评价来评价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片面。二是评价内容单一,教师通常是在试卷中增加几道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来考核学生,通过题目的正误来衡量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很少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表现,考核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三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通常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仅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评价学生难免会出现片面的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认识到,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是这一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以及师德建设工作,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将提升自身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根据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缺乏一支数量充足且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创设实践平台、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苏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甘肃教育,2020(19):94-95.
[2]苗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36):219.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健康、思想观念的重要学科,为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成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义、公平、诚实、守法的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可以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增强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 结合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认同感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当中,首先可以对学生加强爱国教育。传统文化的学习必将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更多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学习当中,能够对于国家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古人的智慧。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会是很好的收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2.2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思辨中促成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极富深刻性的活动,它不是简单的知晓和理解,而是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全面地了解文化,获得深层次的领悟,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体悟文化内涵。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教师可以“历史上的社会规则”为主题,让学生溯源中国历史长河,探寻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朝代里存在的社会规则,并厘清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丰富内涵,由此升华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展示成果环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研讨交流、思维导图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深入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实现文化传承意识的建构。
2.3 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文化与课程融合点
教学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符合教学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教学“生活在民主国家”这部分内容时,带领学生探寻民主的发展历程,充分利用教材中“民主”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的表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名句,对“民主”进行解释。教材中内容的运用以及课外资源的补充,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思想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2.4 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此衡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后学生的发展成果。但是目前来看,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一是评价方式单一,大部分学校都是通过考试来测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在考试压力下,分数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通过定量的、终结性的评价来评价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片面。二是评价内容单一,教师通常是在试卷中增加几道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目来考核学生,通过题目的正误来衡量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很少关注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表现,考核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三是评价主体单一,教师通常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仅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评价学生难免会出现片面的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认识到,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是这一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自身素养以及专业水平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以及师德建设工作,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该将提升自身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根据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缺乏一支数量充足且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或者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创设实践平台、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苏小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甘肃教育,2020(19):94-95.
[2]苗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36):219.
- 【发布时间】2024/4/8 6:22:27
- 【点击频次】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