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开放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助手,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数学问题这一学习资源,以更好地开发学生学习思维,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开放性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充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开放性问题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针对开放性问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做起,综合其多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教师要转变观念,激发人才创新意识。在课堂中使用开放性问题,就是对学生思维水平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课堂提问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能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与方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同时又思维活跃,所以很容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学习、探索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
(一)设置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问题复杂多变,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注重问题的多样化,可以联系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发展的机会,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多种结果的数学问题,渗入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利用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例如,一个三角形花圃的三条边长分别是7,10,12米。问题1:若这个花圃底边12米上的高为6米,该花圃面积为多少?问题2:小明和小红都想管理花圃,若将其平均分为两部分,该怎么分?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的,比较好解决;第二问就是半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扩展思维。
(二)设计提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出相应的解答。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并非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应当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设计具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热情,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开展。在设计悬念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知识点,使问题既有被学生解决的可能,又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就能够达到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问题的探究,最终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也是借助这些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这一学习资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了深入探究思考的机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开放性数学问题,设计一些条件隐藏式的课堂问题,训练学生从中提取隐藏信息的能力,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以更全面的发展。例如五年级《倒数》知识的讲解,学生面对这样的知识点还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引入倒数特点的时候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列出、算式的特点?以此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总结算式特点,并随着其思维的深入,得到的结论就越多,逐渐完成知识探究任务。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思考提问内涵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明确,数学课堂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开展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漏洞进行弥补。除此之外,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养成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些开放性、互动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监控与管理,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为4个小组,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吗?”大多数学生表示并不知情。随后,教师可以展示教学课件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中国的人口统计图,再组织小组讨论,派出代表说出表中的信息。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和纠正。如此一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学习,让学生不断挖掘和思考问题的内涵,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设置梯度问题,促进思维提升
小学高年级数学开放问题的难度设置要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教材中的习题难度较小,一般只要学生掌握知识点就能解出正确答案。为了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更多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以便让学生掌握更多题型。但即使如此,遇到逻辑思维强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做,此时就看到封闭性题型的缺憾,不能更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要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逐层解决问题,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学生的逻辑思维会获得很快的提升。例如,一个三角形花圃的三条边长分别是7,10,12米。问题1:若这个花圃底边12米上的高为6米,该花圃面积为多少?问题2:小明和小红都想管理花圃,若将其平均分为两部分,该怎么分?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的,比较好解决;第二问就是半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扩展思维。另外开放性问题广度的设置,要逐级进行,由点到面,将数学应用问题联系实际,围绕知识点进行延伸。促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找到问题答案,并从一个到多个,逐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问题要选择学生常见的,但是容易混淆的内容,如:学校在思琪家东偏北45°直线方向4400米处,让学生使用两种方法确定学校的位置。此问题的解题思路为:先画图,在确定学校的实际位置后,利用方位词从不同角度描述学校方位。在此基础上,还可增加问题条件,思琪每日步行上学,若每小时走2200米,请问他有几种走到学校的方法?扩展出来的问题开放性更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在学习和理解中有着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开放性问题教学法,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开放问题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开放性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并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白金龙,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分析[1.中华辞赋,2019(07):156.
[2]刘亚琴,设计有效问题激活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87-88.
[3]刘蕊,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JI.当代教研论丛,2019(04):58.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开放性问题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针对开放性问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做起,综合其多方面能力进行训练。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教师要转变观念,激发人才创新意识。在课堂中使用开放性问题,就是对学生思维水平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课堂提问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能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与方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同时又思维活跃,所以很容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学习、探索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
(一)设置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问题复杂多变,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注重问题的多样化,可以联系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究发展的机会,充分活跃他们的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多种结果的数学问题,渗入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利用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挖掘他们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例如,一个三角形花圃的三条边长分别是7,10,12米。问题1:若这个花圃底边12米上的高为6米,该花圃面积为多少?问题2:小明和小红都想管理花圃,若将其平均分为两部分,该怎么分?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的,比较好解决;第二问就是半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扩展思维。
(二)设计提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出相应的解答。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并非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应当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设计具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热情,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开展。在设计悬念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知识点,使问题既有被学生解决的可能,又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这就能够达到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问题的探究,最终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设开放性问题,活跃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学生也是借助这些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由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这一学习资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了深入探究思考的机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开放性数学问题,设计一些条件隐藏式的课堂问题,训练学生从中提取隐藏信息的能力,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得以更全面的发展。例如五年级《倒数》知识的讲解,学生面对这样的知识点还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引入倒数特点的时候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列出、算式的特点?以此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总结算式特点,并随着其思维的深入,得到的结论就越多,逐渐完成知识探究任务。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思考提问内涵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明确,数学课堂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地与学生开展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漏洞进行弥补。除此之外,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养成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些开放性、互动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监控与管理,这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过程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为4个小组,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吗?”大多数学生表示并不知情。随后,教师可以展示教学课件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表格,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中国的人口统计图,再组织小组讨论,派出代表说出表中的信息。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和纠正。如此一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学习,让学生不断挖掘和思考问题的内涵,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设置梯度问题,促进思维提升
小学高年级数学开放问题的难度设置要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教材中的习题难度较小,一般只要学生掌握知识点就能解出正确答案。为了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更多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以便让学生掌握更多题型。但即使如此,遇到逻辑思维强的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做,此时就看到封闭性题型的缺憾,不能更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要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逐层解决问题,在长时间的训练下,学生的逻辑思维会获得很快的提升。例如,一个三角形花圃的三条边长分别是7,10,12米。问题1:若这个花圃底边12米上的高为6米,该花圃面积为多少?问题2:小明和小红都想管理花圃,若将其平均分为两部分,该怎么分?第一个问题是封闭性的,比较好解决;第二问就是半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扩展思维。另外开放性问题广度的设置,要逐级进行,由点到面,将数学应用问题联系实际,围绕知识点进行延伸。促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找到问题答案,并从一个到多个,逐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问题要选择学生常见的,但是容易混淆的内容,如:学校在思琪家东偏北45°直线方向4400米处,让学生使用两种方法确定学校的位置。此问题的解题思路为:先画图,在确定学校的实际位置后,利用方位词从不同角度描述学校方位。在此基础上,还可增加问题条件,思琪每日步行上学,若每小时走2200米,请问他有几种走到学校的方法?扩展出来的问题开放性更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在学习和理解中有着一定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开放性问题教学法,从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可行性开放问题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开放性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并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白金龙,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分析[1.中华辞赋,2019(07):156.
[2]刘亚琴,设计有效问题激活数学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87-88.
[3]刘蕊,例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JI.当代教研论丛,2019(04):58.
- 【发布时间】2024/3/15 12:34:31
- 【点击频次】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