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学具助力小学数学提效增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 蔡金珍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作为学以直观的学具在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实践中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是使课堂提效增质的有效助力器。在抽象性极强的数学课堂合理有效利用学具进行助教助学,能使学生在花时少的情况下达到成概念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熟练等效果,进而实现思维与能力协商发展的教学预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提效增质;助力;目标达成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虽然大多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内容,但仍然不乏抽象性和逻辑性。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授予学生研究数量关系的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有实践反哺能力。在这过程中,虽然作为载体的抓手是真实的,但其实现的方法和过程是内隐的,是逻辑思维运行的结果。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把隐性的解决方法和路径用能显性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处理就有很大难度。而学具的出现就是奔着化抽象为直观这一追求来的,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让学生把隐性的解决之法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中变成可感可触的学习过程并体现在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基于此,我谈谈科学合理运用学具在数学提效增质教学目标达成中的运用。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动手学”兴趣
  “好动”虽然是小学生的天性,但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对知识学习时并没有那种天性。相反,对于“小动作”他们是很乐意的。因此,要实现提效增质,我们首要做法就是要增强学生兴趣,而对于抽象的数学学习来说“动手学”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告诉我们,能在非智力因素中称得上“最活跃”的兴趣一旦得到有效培养就是使学生在面对新知学习时“掌握迅速而牢固”成为现实。故而我们可把教与学过程变成“玩玩具”的过程,而学具就是他们的“玩具”。当然,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的,能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形成科学的教学案,有意识地引导动手学,不能让学生处于“放羊式”的课堂上漫无目的地“玩玩具”而不达成课始时设下的目标。在让学生操作学具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了本次活动的目的以及方法,特别是要让他们知道此次操作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效果并指出注意事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抽象知识点时我们就可让学生拿出自己已备好的利用竹块采取首尾固定的方法来拼成三角形模型和四边形模型来,然后要求学生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来观察、比较这二者的形变情况,并归纳总结谁易变形。在这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有法,要求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感受,体验力度大小与模型变化的情况。学生带着这个方法和目的通过拉一拉、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感知经历和体验,就能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结论来。这样就毋需多讲多费舌。
  二、运用学具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概念
  数学教学要提效很多时候就需要在理解公式、定义、概念、性质这样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语句上突破。这些语句虽然字少话短,但字字关键,给学生快速理解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破解这一教学难题是我们实现提效增质预期的重点。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多年总结出来的学具运用更符合小学生“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的经验来组织实施,在满足好动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就会在积极参与学具操作中发挥出来,他们通过对形象事物的大量直观感知,不仅建立起了感性认知所需要的多个知识表象,还可出领悟出这些表象背后所蕴藏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我们就可让学生视苹果为学具把数字“6”进行两组分。学生通过分苹果的实践就会发现,虽然有三种结果,只有各得3个的分法是最公平的,原因在于是“同样多”。在此基础上引出“平均分”这个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让学生基于亲历实践的分一分、摆一摆、比一比的学具运用实践,不仅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了,与实物就建立起了直观联系,实现了概念具象化效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地悟出“平均分”的实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同样多”,还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在能看得见的过程中都得以实现。
  三、运用学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
  算理是高度抽象的结果。理解这一知识或方法更需要“烧脑细胞”。但数学具有数与形的性质,数形结合是大家公认的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的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从数的角度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和从形的角度出发进行形象思维并在二者之间根据需要适时切换转化,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象化,达到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其理由就是根据这一原因而展开的,实践证明,只有学具引导有法、用得正确,就可有效促进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变成提效和增质的现实。例如,在教学教材上例题42÷3这类似的“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内容时,课堂中不只是要让学生“算得来”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才是最终目的。而“所以然”就是理解其中的算理。过程中我们就可42这个数变成实实在在的“42根同样长短大小的小棒”让学生平均分成三堆,让学生先从整捆(10根为一捆)中进行分,再将余下的1捆和散的2根组合继续分。通过这样数形结合进行动手操作分,不仅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了,还让学生正确理解除法算理变成了现实。
  总之,科学合理利用学具在小学数学提效增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助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全面进入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传统以实物为主的学具虽然不是那么方便,但其教学意义仍不可小觑。我认为,与先进的现代手段配合更能帮助我们实现提效增质的预期,更能促进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以兴趣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多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桂诚,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7年。
  [2]王上平,学具运用在数学教学目标达成中的有效实践[J].教育革新,2018年。

  • 【发布时间】2024/3/15 13:35:50
  • 【点击频次】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