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有转变”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实现从传统“应试教育”中突围的效果,我们就应转变观念,实现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的根本变革,才能迎接新课改,开起数学教学新征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转变
践行新课改,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而传统课堂诸多弊端,早为教育人深谙熟知,但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似乎人们更热衷,致使语、数等学科成为重灾区,严重束缚着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新课改如春风拂过大地,深入课程改革像晴天霹雳惊醒认知灵魂,而要我们转变观念,从传统数学课堂突围,迎接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的根本变革,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工具意识,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本位意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忠实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让学生主体得到“真实而生动的提高”。在这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应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新理念从事实践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做出的“转变”。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这是课堂主体的“转变”
课堂主体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的背后,体现的是课堂角色的争论。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权威和专家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记,传统讲授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的少,课堂气氛犹如死水一潭。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毫无兴趣,从而厌倦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热烈讨论,还可与教师探讨某些未知领域的观点和设想。在如今,我市倡导“双主双优”教学理念,再一次澄清了课堂主体论,把教师、学生都视为主体,前者是教的主体,后者是学的主体,教主体通过优化学习过程达到激发学主体的效果。新课改推进到这个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配合,这样的教学,经实践证明,才能有效建立起民主平等、彼此尊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感内驱的使然。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新课改大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其目的就是要求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变成“我要学”之人。例如,在《千克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千克的认识是概念性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大胆改革过去“灌”、“填”的教法,废除机械记忆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伊始,多媒体呈现出示书包和书、手帕和脸盆、皮球和铅球,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现实经验,然后启发学生初识重量单位“千克”;理解概念时,让学生用手掂1千克重的米,帮助学生突破认识上的难点,再让学生回忆口述自己以前拿过的东西与1千克差不多重。“千克”的概念的教学过程一改由教师“填”而成为学生自己体验、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明确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把自主、合作、探究整合到现有的学习中去。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总之,数学教学应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向素质教育的大道上迈进,我们就必须让课堂有所变化。而我们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放开手脚从传统中突围,努力学习新经验,迎接新课改,让“转变”换来教学质量的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进强,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2019年。
[2]李小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转变
践行新课改,需要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而传统课堂诸多弊端,早为教育人深谙熟知,但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似乎人们更热衷,致使语、数等学科成为重灾区,严重束缚着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新课改如春风拂过大地,深入课程改革像晴天霹雳惊醒认知灵魂,而要我们转变观念,从传统数学课堂突围,迎接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的根本变革,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工具意识,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本位意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忠实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让学生主体得到“真实而生动的提高”。在这样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应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新理念从事实践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做出的“转变”。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这是课堂主体的“转变”
课堂主体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的背后,体现的是课堂角色的争论。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以知识的权威和专家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记,传统讲授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的少,课堂气氛犹如死水一潭。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毫无兴趣,从而厌倦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热烈讨论,还可与教师探讨某些未知领域的观点和设想。在如今,我市倡导“双主双优”教学理念,再一次澄清了课堂主体论,把教师、学生都视为主体,前者是教的主体,后者是学的主体,教主体通过优化学习过程达到激发学主体的效果。新课改推进到这个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配合,这样的教学,经实践证明,才能有效建立起民主平等、彼此尊重、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情感内驱的使然。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诱发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新课改大力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其目的就是要求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变成“我要学”之人。例如,在《千克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千克的认识是概念性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大胆改革过去“灌”、“填”的教法,废除机械记忆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伊始,多媒体呈现出示书包和书、手帕和脸盆、皮球和铅球,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现实经验,然后启发学生初识重量单位“千克”;理解概念时,让学生用手掂1千克重的米,帮助学生突破认识上的难点,再让学生回忆口述自己以前拿过的东西与1千克差不多重。“千克”的概念的教学过程一改由教师“填”而成为学生自己体验、思考、发现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这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明确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把自主、合作、探究整合到现有的学习中去。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习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总之,数学教学应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向素质教育的大道上迈进,我们就必须让课堂有所变化。而我们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放开手脚从传统中突围,努力学习新经验,迎接新课改,让“转变”换来教学质量的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进强,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2019年。
[2]李小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2020年。
- 【发布时间】2024/3/15 13:36:21
- 【点击频次】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