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论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策略

 

【作者】 吴大琼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旧县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五育合一”教改推进和人们理念在新课标引领下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在追寻高质量育人过程中经历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方面的洗礼与变革,课堂教学焕发充沛的活力,形成了“活力涌现”的课堂。但是,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学生的数感不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面临障碍。鉴于此,本文在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研究,列举出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策略,让小学生带着强烈的数感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把提升学生的数感当作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和前提。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思维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需要,能让学生有更多体验和接触数学的机会,获得更快解决问题的数学实践乐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数感培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其培养方法。下面,我将分享。
  一、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打好数学基础的必经之路。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经过大量数学计算训练,他们的数感就能逐渐增强,形成快速而敏感的数学思维。计算的形式比较多,有心算、笔算和口算等方法。学生在多元化计算过程中,能发掘自身潜能,善于灵活解决数学计算问题。
  比如,在口算训练中,数学教师先让学生首先掌握乘法表的反向应用和正向应用,熟练解决10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式。提出问题:125+267+375=?要求学生分享自我的计算方法。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答案,先用125加267,然后加上375,这种计算方式没有问题,但是计算量比较大,如果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125+375等于500,而后再使用500加上267就能得出最终结果,这种方法比常规方式更有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字敏感度。再比如,计算0.05×7.5×2的时候,如果根据顺序计算,计算过程也会比较复杂,但是通过改变计算顺序,能首先计算出0.05×2的得数为0.1,0.1×7.5=0.75,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采用这种训练方式,能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方法的多元性和灵活性特点,加深对于数字的深刻印象,在计算过程中灵活采用不同方法,形成计算的数感。
  二、在实践应用教学中发展数感
  数感培养非一日之功。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为学生创造接触数字、接触数学的机会,鼓励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精髓,帮助他们形成并发展数感。例如:某学校组织四一班优秀学生一起去博物馆参观,门票的价格是20元,学生的数量是36,一共有2种购买方案。第一种:购买5人套票,价格是80元。第二种,购买8人套票,价格是130元。学生经过比较和计算能发现,第一种方案需要花费580元,第二种方案是600元,所以选择第一种购票方式。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题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共同研究最佳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利于学生发展数感,而且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关联性。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要具备灵活思维。比如,班级要购买排球和篮球共10个,排球价格是一个40元,篮球价格是一个70元,班费一共有520元,如何购买最合理?如果仅仅考虑数学因素,那么全买排球是最划算的。但是,实际情况是,班级中有许多学生喜欢篮球,所以必须购买篮球。这种类型的题目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会更多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感。
  三、在估算能力培养教学中提升数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数学教师应善于把握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机会,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题材,把握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机会,组织学生练习估算,分享彼此采用的方法。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学生能加深对于估算的认识,逐渐提升数感和估算意识,学会用估算方式验算或者估计最终结果。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让他们知道1米和1厘米大概多长、5分钟大概多久、27的大小介于30和20之间,但是更加接近30;35比5大很多,3比26少得多。通过开展“接近于某某、少得多、多得多、少一些、多一些、大约、估计”等数学术语的训练,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字的感觉,促进学生数感意识的发展。
  四、在操作过程中强化数感
  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多多实践操作,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等多感官的训练,能真正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较强的数感。
  例如,对于“面积单位”知识的讲解,设计这样的数学操作活动。第一,做一做: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制作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教师制作一个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具体感知。第二,摸一摸:摸一摸自己制作的模型和数学教师提供的模型。第三,量一量:测量教室中黑板的长宽、课桌的面积、橡皮的长宽等等。第四,找一找:找出身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物体。第五,估一估:估计教室地面、操场、教材、练习本封面的面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能亲身感受和体会,逐渐掌握利用自身经验计算和测量物体表面面积的能力,实现学生数感的提升。
  总之,经过漫长而持续的训练,学生的数感就能获得发展得到强化。作为一线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在训练中融合更多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肖月,论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方法[J].基础教育,2021年。
  [2]覃彩霞,浅谈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现实意义[J].黑河教育,2022年。

  • 【发布时间】2024/3/15 13:37:30
  • 【点击频次】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