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莫春梅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学要求相契合,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时代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师资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主要是因为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理念转变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强化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推进美丽中国建设”[2]。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人,生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3]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将会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任务。因此,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这对进一步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时俱进,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水平有待提升、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
  (一)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基础。就目前来看,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仅有少部分做生态方面研究的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掌握得比较系统,但是大部分平时不研究生态方面的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内容掌握得不够系统,难以将生态文明知识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单薄、不连贯等问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能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专业化能力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需要教师具备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更加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知识储备跟不上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需求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够
  尽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从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设置来看,生态文明知识篇幅总体较少,而且布局上也比较分散,除了九年级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内容较为系统,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教材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较少,只是将生态文明思想分散安插在具体的案例和知识点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层次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足。从校内实践教学内容来看,生态校园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主要依靠课堂中的理论讲授,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从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来看,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开发较少,缺乏与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平台载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有效形成。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融入。首先,教学方法运用缺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当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必要的教学创新,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讲授法开展理论教学,对学生情感感知和行为引导的关注不足,那么单一的理论教学氛围比较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新教学方法应用受限。尽管有一些教师探索了一系列有所创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协调难题,无法有效应用新模式新方法开展教学,难以发挥新教学方法应有的效用。最后,开展实践教学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当前实践教学仍然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薄弱环节,长期单一的理论讲授难以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困境的原因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之所以面临困境,主要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理念转变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一)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思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水平总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显而易见,不同教师之间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期研究生态方面的教师甚少,擅长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在师资结构当中占的比重较低,难以充分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同时,缺乏教师学习培训和发展平台的支撑,也是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日常工作普遍是学、研、教同时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任务重、压力大,在缺乏强制性约束和具体安排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实践动力不够强,难以主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
  (二)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大部分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当中。一方面,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不足,尤其是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侧重于学业教学质量的关注,那么教师进行教学资源收集和整合的自觉性自然是不够,缺乏主动整合利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使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进而影响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差异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时间以及形式,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布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内容较为分散,需要教师花一定的心思和时间进行有效融合并设计到教学环节当中,在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课时有限情况下,势必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也会导致学生形成的生态文明理念不够完整。
  (三)教育理念转变滞后
  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有效的教育理念能够推动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规划不足。同时,受教师的教学态度、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等因素影响,教师所持教学理念未必时时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应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运用范围过分集中、手段单一,容易忽视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在授课的时候倾向于运用单一的讲授法将知识系统性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课程理论体系内容。此外,初中生思想的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给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带来动力的同时,也会使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阻力。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对策
  目前,生态文明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务实推进的新阶段,如何把握时机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对健全学校育人体系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强化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一)强化师资建设
  “不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4]教师的综合能力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效果,有必要采取多项举措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性建设。第一,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学习机制。统筹制定教师培训的年度计划,联合学校多级部门联合开展培训活动,通过线上网络专题课程以及线下专题讲座、环境参观考察、集体备课等多种途径,围绕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文明技能培养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强科研育人管理机制建设。有必要重点扶持设立一批生态文明基础教改项目、科研课题,引导教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题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第三,深入推进教师发展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生态文明教育思政名师工作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等平台,整合校、院相关资源和研究力量,推动政产学研交流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5]为此,需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内容支撑。首先,学校要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开发或者购买一些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校本教材,为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撑。其次,教师要深入剖析与整合教材内容,在备课中将零散的生态文明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中,将生态文明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为教学提供充足的支撑。最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打造一批生态文明主题相关的实践育人精品项目,推动建立校地共建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结合社会焦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深刻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发展规律,自觉提高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6]。因此,必须联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等方式,创新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其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将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开辟移动课堂、虚拟现实体验课堂、智慧课堂等多种平台,以融媒体教学增强教学趣味性,使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高效。其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马克思曾指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7]。因此,有必要拓宽以生态文明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将参观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学习法有效结合,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生态志愿服务活动、参观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写实践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将所闻、所感以及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自然、对自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0.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73.
  [4] 宋艳丽,胡磊,陈小明.学而时习之——读懂新时代的100个关键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3.
  [5] 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2006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1.
  [6] (苏)孔德拉秋克.教学论[M].李子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5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 【发布时间】2024/4/10 10:58:31
  • 【点击频次】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