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这一减一加,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减掉的是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当下“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让课堂更活,效率更高,质量更优。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必须追求“趣、活、实、新、异”的课堂教学特点。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学习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保证减负,一方面要提质增效,这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义务教育;“双减”;科学教育;强课;提质;增效
科学教育加法到底加什么?科学教育的加法,不一定是在课时、知识点上增加多少东西,首先应当加的是重视程度。科学教育是一整套从知识到能力到思想精神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里的加法更多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增加。“双减”政策正在全国义教阶段的学校扎实推进,它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的作用,确保了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是学生能真正实现减负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要适应“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笔者认为当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就应该突显教学的“趣、活、实、新、异”等特点,让课堂“有趣、灵动、扎实、新奇、创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趣”是课堂教学的先导和牵引力,能让学生保持好奇和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能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据此,教师设计一些让学生学习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再者,关于“趣”,它一定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趣”要贯穿整堂课。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各个环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新课时注重“激发”兴趣,新课合作学习时注重“保持”兴趣,巩固练习时注重“提升”兴趣,归纳总结时注重“延续”兴趣(即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二、“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能让学生在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中获得知识,生成知识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减”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时间,课堂应变成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深度学习的场所。在教师教学“多法”引导下,在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下,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来让学生“享用”。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愿参与”,借助已有认知“能参与”,通过多种感官“真参与”。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由曾经的“师讲,生静听、静写”变成了“师引,生讨论、动手、辩论、回答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嘈杂”课堂。这样的课堂,生生间、师生间的态度、认知、智力、经验、情感等充分对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灵动中、不经意间获得的知识与发展、提升,是学生课后1小时的补习也达不到的效果。
三、“实”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实”,就是课堂教学中讲求目标落实,全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和发展。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实?笔者认为应当做到: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过程要真实,课堂训练要扎实,课堂反思要及时。教学内容充实就要做到“不照本宣科”,取舍教材内容,增添生活素材;教学过程真实就是不摆花架子,不哗众取宠,“形神”结合紧密;课堂训练是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当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教师灵活改变教学策略;课堂反思是指通过课堂教与学、课堂训练、课堂小结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本堂课的教学得失,让教师及时改变或调整教学策略,将目标落实进行到底。
四、“新”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里子”,能让课堂教学甜淡适宜,受众喜欢
“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观念决定思路,观念决定行动。当下,“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增效”、“强课提质”。当然,传统教学观念固然有沿袭之处,但时代已变迁、形势已变化、要求已提升,固步自封只会让你望尘莫及。其次,“新”体现在教师作用要更新。如今,教师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教师在课堂上给足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提供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还体现在因材施教上,因为每一个学生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意志、学习方法等都不一样,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自然起点”准确判断学生“在哪里”,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再次,“新”还需要教师的教学思路新颖、教学手段多样化。如果教师课堂教学的构思新颖,辅助教学手段现代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显著增长。具备这样的教师素质才能在“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
五、“异”是课堂教学的“特色”,能因课堂教学的“别具一格”而奇味无穷
教学不可能千篇一律。平时,我们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汇报课等都追求“同课异构”,目的就是追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堂课,“棱角”越多越厉害,也越具有可塑性。有“棱角”的教师的课堂一般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奇异的教学构思,别样的教学风格,高质的教学效果……”比如:一道“数理化”习题,教师可改变常态教学方式,而用“项目式学习或主题式学习”进行;又如:在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在场”,教师可运用同伴互助、小组共学的方式进行;再如:为提高学习兴趣和授课质量,教师也可运用新颖、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智慧黑板、微课等)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在“双减”号角的推动下,教育将快速回归主阵地——课堂。一方面,要加快补短板,在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另一方面,要盘活各方面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那么,教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高效,笔者认为除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活、实、新、异”外,还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加强师生、家校“心与心”的沟通,注重同行间、校与校间的通力合作,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长此以往,笔者相信“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增效”“强课提质”一定会很快实现。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邦东,“减负提质”生在创新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年02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双减”;科学教育;强课;提质;增效
科学教育加法到底加什么?科学教育的加法,不一定是在课时、知识点上增加多少东西,首先应当加的是重视程度。科学教育是一整套从知识到能力到思想精神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里的加法更多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增加。“双减”政策正在全国义教阶段的学校扎实推进,它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的作用,确保了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是学生能真正实现减负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要适应“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笔者认为当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就应该突显教学的“趣、活、实、新、异”等特点,让课堂“有趣、灵动、扎实、新奇、创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趣”是课堂教学的先导和牵引力,能让学生保持好奇和专注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只有真心喜爱学习,才能够将要学的东西扎实掌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所成、有所获的快乐。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能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据此,教师设计一些让学生学习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再者,关于“趣”,它一定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趣”要贯穿整堂课。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各个环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导入新课时注重“激发”兴趣,新课合作学习时注重“保持”兴趣,巩固练习时注重“提升”兴趣,归纳总结时注重“延续”兴趣(即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二、“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能让学生在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中获得知识,生成知识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减”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时间,课堂应变成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深度学习的场所。在教师教学“多法”引导下,在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下,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来让学生“享用”。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愿参与”,借助已有认知“能参与”,通过多种感官“真参与”。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由曾经的“师讲,生静听、静写”变成了“师引,生讨论、动手、辩论、回答以及师生互动交流”的“嘈杂”课堂。这样的课堂,生生间、师生间的态度、认知、智力、经验、情感等充分对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灵动中、不经意间获得的知识与发展、提升,是学生课后1小时的补习也达不到的效果。
三、“实”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实”,就是课堂教学中讲求目标落实,全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和发展。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落实?笔者认为应当做到: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过程要真实,课堂训练要扎实,课堂反思要及时。教学内容充实就要做到“不照本宣科”,取舍教材内容,增添生活素材;教学过程真实就是不摆花架子,不哗众取宠,“形神”结合紧密;课堂训练是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当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让教师灵活改变教学策略;课堂反思是指通过课堂教与学、课堂训练、课堂小结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本堂课的教学得失,让教师及时改变或调整教学策略,将目标落实进行到底。
四、“新”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里子”,能让课堂教学甜淡适宜,受众喜欢
“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观念决定思路,观念决定行动。当下,“双减”政策要求“减负增效”、“强课提质”。当然,传统教学观念固然有沿袭之处,但时代已变迁、形势已变化、要求已提升,固步自封只会让你望尘莫及。其次,“新”体现在教师作用要更新。如今,教师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教师在课堂上给足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提供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还体现在因材施教上,因为每一个学生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意志、学习方法等都不一样,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自然起点”准确判断学生“在哪里”,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再次,“新”还需要教师的教学思路新颖、教学手段多样化。如果教师课堂教学的构思新颖,辅助教学手段现代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显著增长。具备这样的教师素质才能在“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
五、“异”是课堂教学的“特色”,能因课堂教学的“别具一格”而奇味无穷
教学不可能千篇一律。平时,我们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汇报课等都追求“同课异构”,目的就是追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一堂课,“棱角”越多越厉害,也越具有可塑性。有“棱角”的教师的课堂一般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奇异的教学构思,别样的教学风格,高质的教学效果……”比如:一道“数理化”习题,教师可改变常态教学方式,而用“项目式学习或主题式学习”进行;又如:在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在场”,教师可运用同伴互助、小组共学的方式进行;再如:为提高学习兴趣和授课质量,教师也可运用新颖、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智慧黑板、微课等)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在“双减”号角的推动下,教育将快速回归主阵地——课堂。一方面,要加快补短板,在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另一方面,要盘活各方面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那么,教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愉快、高效,笔者认为除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活、实、新、异”外,还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加强师生、家校“心与心”的沟通,注重同行间、校与校间的通力合作,不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长此以往,笔者相信“双减”背景下的“减负增效”“强课提质”一定会很快实现。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邦东,“减负提质”生在创新课堂教学[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年02期.
- 【发布时间】2024/4/10 11:02:18
- 【点击频次】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