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从趣味性小组活动中突破三 新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重难点

 

【作者】 尹海英 戴艳雪

【机构】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趣味性小组活动,还原高中生物抽象知识本质,突破教学重难点。真正实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提高做题正确率。
  关键词:趣味性活动;三新背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与初中生物相比,无论是从知识容量上还是难度上都有巨大的飞跃。特别是实施新教材、新课标和新高考以来,注重了对科学发展史的介绍,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成就也突出显现出来,对知识点的描述更是精准和完美,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也更为紧密。新高考加大了对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考察,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一些抽象的、脱离生活实际的知识让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即使当时靠死记硬背短时记得,也很难达到长时记忆和及时提取出来灵活运用的层次。因此,在这类知识的试题考查中学生做错丢分的原因往往是无法准确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这类难点知识,一直是每位教学一线教师苦心钻研的难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趣味性的小组活动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这类难题。下面我们用一些具体实例来给大家谈谈具体做法。
  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中,细胞壁、细胞膜、各种细胞器、细胞核等必须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一直是学生很难区分的结构。山区的孩子走进实验室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原有的仪器老旧,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仅仅只给予了视觉冲击,凭借学生已有的认知,很难牢记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模样。结构想象不了,各结构内部复杂的细胞代谢更是无法掌握。我们不妨以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橡皮泥为材料,带领学生一同来做细胞结构的物理模型。一方面模型的构建不仅可以把细胞的各个结构直观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待难的知识点时不再无从下手,而且不同小组制作出的同一细胞结构可能会有区别。这样学生在不同对比中很快找到知识的真谛,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之后在做题过程中知识从头脑里提取会更快,并能准确运用。另一方面,物理模型构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启发学生学习灵感,获得学习快乐感。
  在《DNA分子复制》一节中,DNA是分子水平的物质,其结构本来就很抽象,与自然界中宏观物质区别很大。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只有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才揭开了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从农村出生的孩子还是很难接受。在抽象事物基础上再来研究它的复制行为变化,对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DNA复制方式的探索,到底是半保留复制还是全保留复制?科学家是如何开展实验来进行证实的?实验结果如何来进行判断?同位素标记法在实验中的意义是什么?复制过程中,解旋酶作用的氢键具体位置在哪里?DNA聚合酶连接的位置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本节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老师没有抓住这些难点及忽视学生获得情况,绝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实际掌握这部分知识。  
  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呢?我们不妨选择模型构建和学生角色扮演游戏来试试。我们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板来制作磷酸、脱氧核糖及四种含氮碱基,用细铁丝来充当化学键连接三者做成DNA的基本单位,即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接着,用较粗的铁丝连接各个基本单位。最后,用细线充当氢键把DNA的两条单链连接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圆形纸片是磷酸,五边形纸片是脱氧核糖,长方形纸片是含氮碱基且有四种。在化学键连接中,学生认识到不是随便连接的,哪个键连在哪里是有规律可循的,脱氧核糖在两条链中的摆放方式也有区别。根据四种碱基形状的差异,决定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只能和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细线的条数代表氢键的数目,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间两条细线,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三条细线。
  充分了解DNA分子结构后,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两位男同学靠拢作为一个DNA分子,第一次复制时这两位男同学为模板,以两位女同学为新链分别合成新的DNA分子,以此类推复制第二次及第三次。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生通过行为变化可以充分感受DNA半保留复制的方式是如何进行的,还可以搞清楚每次复制过程中新链和母链的去向。只有真正搞清楚DNA复制的方式,才能为DNA复制的有关计算推演打下坚实基础。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染色体和DNA一样比较抽象,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会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或者在多媒体上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染色质如何螺旋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分离等过程。但是从高一第一次学这一内容一直到高三复习,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无数遍,多媒体动画也放了无数遍,学生仍然无法真正掌握这类知识。究其原因,学生无法想象染色体(染色质)在各个时期的存在状态,从内心就接受不了,太脱离实际生活了,即使当时短时记忆,一段时间后也无法准确回忆,更不用说在题目中应用了。
  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染色体呢?身高类似(也可以用编号来代表)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作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男同学代表来自父方,女同学代表来自母方。一块空地代表一个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不定(一般以两对为例),女同学复制的结果是两个女同学手拉手,男同学复制的结果是两个男同学手拉手,其中手拉手代表着丝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作为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男同学和一对女同学靠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着丝点上下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等现象均可以由学生行为来模拟,清晰直观,真实有趣。每个同学都有当染色体的机会,学生乐在游戏中,其中的来龙去也早已摸得一清二楚。
  在基因表达即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我们也不妨试试这样的小组活动。活动前先将学生分组,第一组同学充当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第二组同学充当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第三组的同学充当tRNA,第四组的同学充当各种氨基酸,第五组的同学充当解旋酶、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有关酶。教室门可以充当核孔,大的呼啦圈可充当核糖体。学生提前用白纸制备好自己的身份证帽戴在头上,如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tRNA(反密码CUG),亮氨酸(密码子:CUU、CUC、CUG、CUA、UUG、UUA)。必须得有文字加碱基字母,这样才能高效有序开展活动。在这样的趣味性小组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观众,每个同学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以及承担着相应任务。每个同学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遗传信息表达失败。
  趣味性小组活动的课堂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垄断知识信息源,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彼此了解、相互适应的同时培养了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品质,让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在活动中落地。此外,学生健康个性得以发展,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 【发布时间】2024/4/10 11:05:13
  • 【点击频次】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