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科学优教中加强学生探究实践意识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实验是小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科学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科学课中大量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试验等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科学课上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进行优教实践,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从而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爱探索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的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那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意识呢?这应该根据科学课的特点,紧扣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学生动手与参与实验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结合我这几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实验课中教师先行实验,为探究夯基
新课标提出:“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这种探究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为实时、动态的教学生成预留空间,成就精彩瞬间。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学习,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基础的,他们的情感思维常常会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因此,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先做一遍,有利于促使教师转移教学焦点,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如何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
二、在观察中探究
科学探究始于观察。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意识的培养,“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例如在上《细胞》这节内容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故意把洋葱表皮取得厚一点,学生通过显微镜,看不到细胞,再调节焦距,也看不到洋葱的表皮细胞。这时,学生一脸的疑惑,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方法也对,为什么观察不到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去探究可能引起观察不到的原因。学生初步认识到可能是由于切片过厚,以至于观察不到细胞。然后我再提取较簿的洋葱表皮放在玻片上,这时让学生重新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注意细胞与细胞间的联系,各个细胞的大小是否相同等。学生真实清楚地看到了洋葱表皮的细胞以及细胞的构造,个个兴奋极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生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惊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好科学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比如我在教学《轮轴的秘密》一课中,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我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只起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的作用。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我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教学的: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沸水里能养鱼吗?”“不。”“可是老师就可以在沸水里养鱼你信吗?”“不信。”那老师就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
接着我取出一尾小鱼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却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学生的眼都瞪大了,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接着我又问:老师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试管里的水真的都变热了吗?我们今天就由同学们自己去找答案。于是,学生带着迫切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无论学习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部的水沸腾了而下部的却不太热,因此小鱼仍然可以自由的游动。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在疑惑中探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我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把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那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意识呢?这应该根据科学课的特点,紧扣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学生动手与参与实验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结合我这几年来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实验课中教师先行实验,为探究夯基
新课标提出:“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变化》一课时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这种探究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可以为实时、动态的教学生成预留空间,成就精彩瞬间。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学习,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基础的,他们的情感思维常常会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因此,教材上的实验教师先做一遍,有利于促使教师转移教学焦点,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如何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
二、在观察中探究
科学探究始于观察。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意识的培养,“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例如在上《细胞》这节内容的时候,我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故意把洋葱表皮取得厚一点,学生通过显微镜,看不到细胞,再调节焦距,也看不到洋葱的表皮细胞。这时,学生一脸的疑惑,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方法也对,为什么观察不到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去探究可能引起观察不到的原因。学生初步认识到可能是由于切片过厚,以至于观察不到细胞。然后我再提取较簿的洋葱表皮放在玻片上,这时让学生重新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注意细胞与细胞间的联系,各个细胞的大小是否相同等。学生真实清楚地看到了洋葱表皮的细胞以及细胞的构造,个个兴奋极了。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生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惊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学好科学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比如我在教学《轮轴的秘密》一课中,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我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只起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的作用。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我是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教学的:老师想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沸水里能养鱼吗?”“不。”“可是老师就可以在沸水里养鱼你信吗?”“不信。”那老师就通过实验让你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在热水里养鱼的。
接着我取出一尾小鱼放在盛有水的试管里然后开始用酒精灯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慢慢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小鱼却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着。学生的眼都瞪大了,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那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
接着我又问:老师真的有什么特异功能吗?试管里的水真的都变热了吗?我们今天就由同学们自己去找答案。于是,学生带着迫切的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无论学习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大大的提高了。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终于明白了,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上部的水沸腾了而下部的却不太热,因此小鱼仍然可以自由的游动。这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在疑惑中探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我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把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 【发布时间】2024/5/22 11:19:01
- 【点击频次】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