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王雅琴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有助于其有效学习。通过分析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结果发现:幼儿参与的方式以语言参与最多,动作参与次之,语言伴随动作参与最少;幼儿参与的机会不均等,以个体参与为主;幼儿参与更多由教师发起,幼儿多为被动参与;幼儿参与多为积极参与,中等参与次之,消极参与最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策略:设置有效的提问;创设相对同等的幼儿参与机会;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参与;现状;策略
  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故事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交际的水平,并促进幼儿情感、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参与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关键,参与不仅指外显的行为参与,也包括内隐的心理参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的几个方面,其中就有“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是否主动、有效地参与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为了了解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选取五节故事教学活动公开课的课例,分析幼儿参与的方式、机会、自主性、积极性等,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促进策略,期望能促进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更好地参与。
  这五节公开课是中班故事教学活动《我的身体会说话》、大班故事教学活动《取气球》、《青蛙卖泥塘》、《给熊奶奶读信》和《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在中班故事教学活动《我的身体会说话》中,教师设计了做游戏及示范等环节,鼓励幼儿尝试根据肢体动作仿编故事;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取气球》中,幼儿通过观察情景画面,想出不同的取气球的方法,尝试完整地讲述自编的故事;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青蛙卖泥塘》中,幼儿借助线索图及绘画,续编青蛙卖或不卖泥塘后发生的事情;大班故事教学活动《给熊奶奶读信》意在让幼儿理解故事《给熊奶奶读信》的内容,体验读“图画”信的乐趣;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事物之间联系以及故事的循环往复,幼儿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大胆猜想和推理,创编一个可以一直讲下去的故事。
  二、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状
  (一)幼儿参与的方式以语言参与最多,动作参与次之,语言伴随动作参与最少
  幼儿参与的方式主要有语言参与、动作参与和语言伴随动作参与,语言参与主要是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动作参与主要是幼儿在行为或情感态度上的表现,语言伴随动作参与主要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总体上来说,在这五节故事教学活动中,以语言参与为主,其次是动作参与,语言伴随动作参与最少,但每节课的幼儿参与方式也有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中班故事教学活动《我的身体会说话》是运用体态语“说话”的语言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将语言和肢体动作联系起来,借助动作来仿编故事,因此,这节课充分运用了三种幼儿参与方式;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取气球》、《青蛙卖泥塘》和《给熊奶奶读信》中,除了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幼儿和客人老师挥手打招呼之外,没有出现其他语言伴随动作的参与方式,动作参与则在《取气球》和《青蛙卖泥塘》中各出现一次,在《给熊奶奶读信》中出现三次,分别是幼儿点头、互相拥抱和鼓掌;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幼儿的动作参与比较多,主要有教师引导幼儿做出拍手、小跑、打扫卫生等动作以及引导幼儿在圆形面板上面插上与之相对应的物品图片。
  (二)幼儿参与的机会不均等,以个体参与为主
  在这五节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为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幼儿会举手争取参与。故事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比较频繁,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是,有的幼儿参与的机会较多,有的幼儿参与的机会则较少;个体参与较多,集体参与较少。
  通过分析发现,在中班故事教学活动《我的身体会说话》中,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始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用动作表达意思的乐趣,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把班级分成两个组,每个组派代表来做游戏,这种方式只是让个别幼儿表现,并没有让所有幼儿参与其中。又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取气球》中,教师提问个别幼儿的次数较多,只有诸如“你们觉得好不好”、“同意不同意”、“你们听清楚了吗”等此类问题才会集体回答,而对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猜想故事内容以及创编故事情节等问题,多名幼儿举手,但只有部分幼儿有机会参与回答。
  (三)幼儿参与更多由教师发起,幼儿多为被动参与
  这五节故事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多以教师为主,很少出现幼儿主动参与的现象。幼儿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进行故事创编或是通过书信欣赏故事。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基本上没有机会发起活动或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就不利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通过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向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编构故事,并根据问题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线索图,提问幼儿“泥塘到底卖没卖掉呢?”、“如果卖掉了,可能会卖给谁呢?”、“如果老牛买了泥塘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呢?”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教师限定了“老牛”买泥塘而不是其他动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又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给熊奶奶读信》中,教师向幼儿提问小松鼠和小老鼠为熊奶奶读的信有什么区别,如:师:“小松鼠说这封信是要干嘛?”幼儿没有回应,教师只好继续提示:“刚才小老鼠说,要熊奶奶给小熊宝宝一罐蜂蜜,那小松鼠念的信呢,是什么?”在教师详细提示之后终于有幼儿举手回答。由此可见,“教师所提问题的组合类型为幼儿认知参与限定了可能空间。”
  (四)幼儿参与多为积极参与,中等参与次之,消极参与最少
  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是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根据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情况,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分为积极参与、中等参与和消极参与三个层次。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是积极参与的,但也存在着消极参与的现象,幼儿发呆、揉搓衣服等小动作时有发生,不能持续地专注于故事教学活动之中。
  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通过线索图和三个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把老牛买泥塘的事情连起来讲,一位幼儿举手回答后已无幼儿举手,此时幼儿的积极性已淡化,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只好亲自示范;教师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请个别幼儿续编故事,在每位幼儿讲述完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分析,当其针对细节之处再次寻问幼儿时,没有幼儿做出回应。又如中班故事教学活动《我的身体会说话》的最后一个环节“编一编”,教师提醒幼儿根据画面上动物的动作有顺序地编故事,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哑语式的表现形式对中班幼儿来说有难度,幼儿用肢体语言编的故事很难被其他幼儿猜到,再加上活动已接近尾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减弱,这一环节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促进策略
  (一)设置有效的提问
  故事教学主要是把握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提问很重要,不仅仅涉及到故事内容的意义,还应该引发幼儿深度思考。故事教学不仅让幼儿学习词汇,也要让幼儿乐意交谈、注意倾听,理解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节故事教学活动课后,幼儿的有益学习经验不仅仅是学会了什么词句,记住了故事,还应该尝试去学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感知情感表达的方式,达到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统一。因此,教师应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深度思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如果教师在幼儿观察课件画面时,提问:“小男孩在干什么”、“接下来小老鼠会干什么呢”等问题,幼儿只能根据画面上的内容做回答,很难拓宽幼儿的想象空间。但如果让幼儿看着画面猜测:小男孩为什么要这么做?小老鼠是怎么想的呢?这种开放性的提问可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画面,激活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也能使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参与。
  (二)创设相对同等的幼儿参与机会
  教师要想做到让幼儿达到绝对的人人同等参与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尽量做到让幼儿拥有相对同等的参与机会。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尽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其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教师可有意识地请小组轮流参与,同时提示没有参与过的幼儿轮流来参与,鼓励所有幼儿都参与到故事教学活动中。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可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为“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组和“青蛙卖掉了泥塘”组,鼓励和指导幼儿续编故事,然后两组选出代表在全班面前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幼儿相对同等的参与机会,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立场是青蛙卖掉泥塘还是没有卖掉。
  (三)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幼儿是幼儿园活动的参与主体。“在故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难易”[4]。在备课时要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忽视幼儿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魅力,享受到故事的乐趣,使每位幼儿都能真正地融入故事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自由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以及积极探索的空间,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故事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幼儿在教学中的动态,耐心倾听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次回答,使幼儿做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真正把学习主人的地位还给幼儿。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作为一种艺术的结晶体,故事、童话这样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的语言和形象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5]故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幼儿立体地把握周围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综合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应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发掘故事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寻求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学、音乐和美术三者之间的融合。教师可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某一角色、表演故事或做游戏来体验故事内容及情感;也可通过分组阅读的形式让幼儿轮流讲述故事内容和讨论,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愿望。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中,可让幼儿跟着音乐模仿幼儿打扫卫生,使幼儿进一步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感受故事的有趣。又如在大班故事教学活动《青蛙卖泥塘》中,教师引导幼儿将续编好的故事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幼儿参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幼儿参与能使幼儿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由于班级人数等原因,仍存在幼儿参与方式单一、参与机会不均等,且多属于被动参与等问题。因此,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怎样让幼儿更加有效地参与,教师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有效的提问;创设相对同等的幼儿参与机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行为、情感和认知上的参与,最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8.
  [2]袁晋霞.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幼儿参与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1.
  [3]张彩丽.幼儿园故事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75.
  [4]孙延永.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参与状况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7.
  [5]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60.
  作者简介:王雅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 【发布时间】2024/5/22 11:21:27
  • 【点击频次】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