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江东非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加速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提升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名片重要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下同)保护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历史责任。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以“人”为载体,以“传承”为基本特点,人是非遗得以保护和存续关键。南充市高坪区非遗人才队伍当前建设现状如何、如何建设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广义人才的视角做出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一、研究现状
非遗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上,英美等欧美国家起步早,成果较多。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对非遗保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阐释。谢燕清、李昕等人则呼吁重视并合理定位政府、社会力量、非遗的持有者主体等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与责任并建构相关的制度机制。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王永章主编的专著《非遗概论》,在第八章对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进行了一些论述,指出非遗保护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的重要作用,指出不同的保护主体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刘锡诚的著述《非遗的传承与传承人》认为传承有家庭传承、群体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四种传承方式,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李华成《论非遗传承人制度之完善》提出要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加大扶持传承人的力度、废止传承人资格取消等对策。王光荣《非遗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一文重视对民间表演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认为在传承人的培养上,社会各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理论上,上述非遗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主要侧重从传承人的保护、培养、认定等单个方面进行了特定研究,但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层面论述内容不多,多数论文只是一笔带过,特别缺少在高坪区情基础上从总体上就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思考影响传承非遗的各个要素。
二、现状诊析
当前,省级、市级、县级项目的数量我区也分别达到6项、15项和149项。近三年来,高坪区先后颁布实施了《南充市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充市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坪非遗强区来说,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非遗保护核心是传承,关键是包括非遗传承人、研究者、从业者等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坪非遗强区来说,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除传统的辈际传递、师徒传授外,高坪区结合现代技术和高校教育优势增加教育受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创立“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模式,为工艺美术传人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南充师范学校成立高坪民间工艺班,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高坪职业技术学校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培养非遗人才。现有的非遗人才培养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往往政府部门、高校、个人还是各自在本领域本职责范围内进行实践,没有形成综合效应,各方都认识到“培养人”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培养的问题上还在摸索之中。
三、对策思考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主要从广义的“人才队伍”建设视野出发寻求破解路径。
(一)树立非遗理念。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应从广义的包括传承人队伍、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研究队伍、社会参与队伍的系统思维出发进一步重视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考察学习、举办技能比赛、交流经验等方式,要加大培训力度,保持队伍稳定,提高保护人员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建立由专家、学者、管理人员、老艺人、社会人才等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库,为非遗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二)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为传承人开展传习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权益保护和优惠条件;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保护工作,通过表彰奖励,资助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建立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一帮一”、“一带多”结对帮带关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后备力量。
(三)开发专业建设。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和发扬会议精神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工作技能和知识层次,形成一支专业化保护队伍。注重数字化等现代科技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大力培养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为数字化技术真正内化成非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四)融入百姓生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高坪区情的保护之路。鼓励和支持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民俗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为其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和便利条件。
(五)成立研究基地。在部分乡镇(街道)或保护单位设立实习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发挥高坪院校作用,以相关专业建设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教学体系中,通过特色专业的设置、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等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六)培养国际视野。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审计,提高使用效益。对手工类等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实现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有效服务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既具备前瞻性非遗技术传承而又能创造商业机会的人才队伍。
(七)营造良好氛围。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展示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要协同文化、艺术、教育、社会等各方机构力量,探索建立和宣传校园形态、社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并将民族传统艺术的这份宝贵遗产分享至社会各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力、文化力和价值力。
(八)狠抓立法制度。推进研究成果的制度化,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指标性评价规范和体系性服务机制设计,在目标、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化解科层结构可能带来的偏移,为优化非遗服务提供规范化、常态化运行的“制度样板”,化解“上行下效”不彻底、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政府经费支持不到位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侯乐,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J],鄂尔多斯文化,2013,Z1。
[2]赵勇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2016(0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一、研究现状
非遗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上,英美等欧美国家起步早,成果较多。国内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对非遗保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阐释。谢燕清、李昕等人则呼吁重视并合理定位政府、社会力量、非遗的持有者主体等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与责任并建构相关的制度机制。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王永章主编的专著《非遗概论》,在第八章对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进行了一些论述,指出非遗保护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的重要作用,指出不同的保护主体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刘锡诚的著述《非遗的传承与传承人》认为传承有家庭传承、群体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四种传承方式,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李华成《论非遗传承人制度之完善》提出要合理确定传承人认定的数量和标准、加大扶持传承人的力度、废止传承人资格取消等对策。王光荣《非遗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一文重视对民间表演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认为在传承人的培养上,社会各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理论上,上述非遗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主要侧重从传承人的保护、培养、认定等单个方面进行了特定研究,但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层面论述内容不多,多数论文只是一笔带过,特别缺少在高坪区情基础上从总体上就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思考影响传承非遗的各个要素。
二、现状诊析
当前,省级、市级、县级项目的数量我区也分别达到6项、15项和149项。近三年来,高坪区先后颁布实施了《南充市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充市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作为高坪非遗强区来说,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非遗保护核心是传承,关键是包括非遗传承人、研究者、从业者等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坪非遗强区来说,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除传统的辈际传递、师徒传授外,高坪区结合现代技术和高校教育优势增加教育受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创立“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模式,为工艺美术传人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南充师范学校成立高坪民间工艺班,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高坪职业技术学校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培养非遗人才。现有的非遗人才培养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往往政府部门、高校、个人还是各自在本领域本职责范围内进行实践,没有形成综合效应,各方都认识到“培养人”的重要性,但在如何培养的问题上还在摸索之中。
三、对策思考
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主要从广义的“人才队伍”建设视野出发寻求破解路径。
(一)树立非遗理念。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应从广义的包括传承人队伍、政府工作人员队伍、研究队伍、社会参与队伍的系统思维出发进一步重视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考察学习、举办技能比赛、交流经验等方式,要加大培训力度,保持队伍稳定,提高保护人员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建立由专家、学者、管理人员、老艺人、社会人才等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库,为非遗保护提供人才支撑。
(二)强化队伍建设。要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为传承人开展传习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权益保护和优惠条件;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保护工作,通过表彰奖励,资助扶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建立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一帮一”、“一带多”结对帮带关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后备力量。
(三)开发专业建设。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和发扬会议精神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工作技能和知识层次,形成一支专业化保护队伍。注重数字化等现代科技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大力培养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人员,为数字化技术真正内化成非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四)融入百姓生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高坪区情的保护之路。鼓励和支持民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民俗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为其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和便利条件。
(五)成立研究基地。在部分乡镇(街道)或保护单位设立实习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发挥高坪院校作用,以相关专业建设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教学体系中,通过特色专业的设置、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等多种途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六)培养国际视野。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审计,提高使用效益。对手工类等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实现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有效服务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创新性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既具备前瞻性非遗技术传承而又能创造商业机会的人才队伍。
(七)营造良好氛围。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展示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要协同文化、艺术、教育、社会等各方机构力量,探索建立和宣传校园形态、社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方式,并将民族传统艺术的这份宝贵遗产分享至社会各界,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活力、文化力和价值力。
(八)狠抓立法制度。推进研究成果的制度化,建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指标性评价规范和体系性服务机制设计,在目标、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化解科层结构可能带来的偏移,为优化非遗服务提供规范化、常态化运行的“制度样板”,化解“上行下效”不彻底、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政府经费支持不到位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侯乐,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J],鄂尔多斯文化,2013,Z1。
[2]赵勇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2016(01)。
- 【发布时间】2024/5/22 11:22:22
- 【点击频次】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