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 1.许于萍 2.陈 健

【机构】 1.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大李小学 2.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督导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小学数学为例浅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摘 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落实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的联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新课标课程内容与时代同步,是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总体目标的重要载体。为了增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的联系,完成“各门课程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内容,熟练掌握和领会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优化学科知识内容和组织形式,“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才能有效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准备一:掌握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的社会和个人的素养。教师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中关键词汇包含的内容,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熟练地掌握课程内容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关键。
  如:表一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各学段的主题及要求。






































  “了解和理解、掌握和运用”是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红线,教师要理解掌握关键词语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注重数学课程“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整合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驱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手段;学生在真情实感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课标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出新的要求,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备二、从学科素养要求中找到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融合点。
  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学科内容上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不同的学科相同的学段核心素养要求虽各有侧重,但相同之处应是实施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融合点。如:人教版低年级段“认识图形”的素养要求是“形成初步空间感念”,在内容要求要求学生“能辨认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会简单的拼图”。人教版低年级段的语文、科学、艺术(美术)等学科在内容上有相同的要求—认识、观察(观赏)物体的外部特征;认识、观察等是低年级段数学素养要求—“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围绕低年级段学生形成“形成初步空间感念”这一融合点,笔者设计了低年级段“认识图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1)设计思路














  (2)课堂实施(认识立体图形)









  (3)课后活动(拆分立体图形)







  认识图形是贯穿小学数学阶段的一项长期学习任务,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必须是从学生观察到思维和再思维到观察的过程。思路设计是从低年级的直观感知图形的形象特征,到自己实践或实验(观察、述说、动手)获得的理性认知,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则是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再现和运用,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课后活动的是要求学生要利用美术学科知识、科学学科等学科知识实施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积极沟通,有意注重围绕主题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如美术、科学教师告诉学生制作、绘画所需的工具、方法,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口语交际注重语言组织和技巧等。“课堂实施”是教师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课后活动”是利用学习了知识对新知识(平面图形)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对“图形认识”的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
  在一定的时间内的完成的学习任务放在一定的空间内自主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提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准备三、实施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学习目标、学情、学生的认知特点等,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找准不同的学习的路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和主动性的思维。
  1.确立主题在课堂学习实施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我没有按照课程的编排,而是作为一个大主题来学习。课前我要求学生做三件事,一是在家里室内抛一张纸和一本书,看哪个抛的远?二是用力抱抱爸爸(或妈妈)和玩具,那个能抱起来?三是联想我们语文学习过《曹冲称象》,对自己在家所做的一切有何感想。由于课前的三项活动,课堂上对“大”或“小”、“轻”或“重”有了认识;如何过渡到“克与千克”的学习,一是通过ppt了解我国“度量衡”发展的历史及融入世界的统一的“度量衡”的历史,说明“克与千克”是国际标准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二是通过ppt解说我国称重器具的变化的历史,认识日常生活中称重的器具有哪些,了解我国称量器具的历史演变,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课后任务是要求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或小商品市场,观察商家使用的称重的器具有哪些,为何有的用“斤”计量,有的用“公斤”计量,这与我们所学是否矛盾,使学生在思维上与观察有碰撞。再回到课堂我把“斤”和“公斤”与“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告诉学生,并利用电子秤称一本书和一包书、称胖、瘦的同学,大家自然会使用到“克”与“千克”表达称重的结果。开展一次“义卖”活动——利用家中现有的称重器“义卖”自己的物品,看看哪些用“克或斤”计量,哪些用“千克或公斤”计量,“斤和公斤”如何换算成“克与千克”。
  课前、课中、课后围绕“克与千克”这个活动的主题,学生用经验、社会生活参与新知识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加深对新知识的的理解,提升的学习的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的能力提升,还对已学过《曹冲称象》有了新的思维,认为曹冲那样称象是较麻烦,如能有较大的电子秤,一下子便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是多少千克;并且认识到,空气等更小的细胞也有重量,他们也可以用其他的单位计量。 
  2.带着主题任务走进不同的课堂实施
  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目的在于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确立后实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的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二)”学习内容,是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的学习内容的延续。“观察物体(二)”知识和能力点是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继续体会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思维点是在换位观察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带着这样的主题,一是课堂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进一步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或位置观察物体,所看的结果是不同的,发展直觉形象思维能力;二是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从简单的单个立体图形到复杂的立体图形的观察,以及三维动画的演示,培养学生从二维到三维,从三维再到二维的思维变化,强化学生从几何体与平面视觉图之间的转换,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物体的过程和推理能力;三是在手工制作课上,按照给与的简单到复杂的平面图形,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相应的立体图形,给与组合好的复杂的立体图像,按照相同的角度观察画出平面图像,使学生形成初步完整的空间感念。主题内容在不同的场所发生、发展,学生从简单跨学科知识技能拼盘,转化为知识技能的整合和价值,促进了人的整体发展。
  跨学科学习主题学习活动不是完全限于教室内,在主题确立后师生可以研讨出一套实施方案,学生围绕主题多方位搜集、整合材料,为主题学习活动在课堂内完成打下基础;当然,对于知识点相同、跨度较大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后实施,如本文二“认识图形”的学习任务。
  不同学科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忽视它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运用和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关注学生的经验、社会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任务、项目或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实现课程育人和学科协同育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新课标的关键词之一,也是一项长期教与学的任务,笔者在学习与教学活动中,受益很多:一是实施主题教学活动不仅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内容,还在向同行学习和教科研活动中熟悉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为了较容易发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捕捉跨学科学习的活动主题,多方借鉴、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的手段;二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的学习与经验、生活实际相结合,实际上也是要求教师必须挖潜自己的经验、生活实际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动手过程促使教师必须动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做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4
  [2]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特征。中国基础教育 2022.2.12 第四期

  • 【发布时间】2024/5/22 11:23:15
  • 【点击频次】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