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作者】 刘仕虞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对学生进行要潜移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弄明白课文所蕴涵的道理,提高对劳动的认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不仅要晓理、动情,还要以书中的优秀人物形象为榜样,仿照他们去做。增长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是政策使然,也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征所趋。
  关键词: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劳动教育 
  统编教材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构建开放而又活力的教科书体系。而劳动教育就是提升孩子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小学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包含劳动意义、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劳动常识、培养一定的劳动习惯和良好学习品质等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完全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尤其是历来讲究“文道结合”的语文课,更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越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渗透劳动教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
  一、结合调查,明确“劳育”必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渗透教学,进一步了解小学语文渗透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特进行一次调查问卷,为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开展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为了了解一线教师劳动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对小学语文老师主要设置了以下问题,并且对此作了一些数据统计:

表1:您认为班上学生的劳动观念如何?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劳动观念一般的是最多的,占比达到70.77%,劳动观念强烈的是12.38%,还有16.85%的学生几乎没有劳动观念。

表2:您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没有渗透劳动教育的,占比为63.26%,22.91%的语文老师有在语文课上进行了劳动教育,7.54%经常进行劳动教育,仅有4.22%的语文老师有意识且经常进行在语文课上进行劳动教育。

  表3:在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语文课堂上,您通常花多少时间进行劳动教育?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老师只会偶尔用几分钟提一下,大部分时间是进行劳育的,占比达到70.92%, 15. 26%的老师会花一两分钟随课本带过,13. 82% 会5-8分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从不进行劳育的占比是 0%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识强,并能根据实际学情适当渗透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进行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培 养和劳动能力的提高。
  二、研读教材,挖掘“劳育”元素 
  统编语文教材依据课程标准,选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质, 其中也不缺乏有许多蕴含了 “劳动教育”的文本,这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与途径。 小学阶段总共有306篇文章,涉及了 “劳动”的文章有45篇,其中包括一课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根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结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学习了解劳动的意义、热爱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 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学习一定的劳动常识等具体劳动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在教材内容的比重如下:一年级占19%,二年级占16% 三年级占18% 四年级占10%  五年级占22%  六年级占15%。
  从数据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这许多“劳动教育”的因素,且五年级占比最大。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劳动”因子,随文渗透,悄无声息地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潜移默化,渗透“劳育 ”内容
  把劳动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之中,从小培养学生养成爱劳动、会劳动优良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将劳动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结合具体的课文,在文本教学中结合语言文字训练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悄无声息地渗透劳动教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老师的观点,更好地实现渗透目标。 
  1. 品读文本字词,情动于中 
  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阶段非常重要,关键字词的梳理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 的意义。对于长篇幅的文章,老师可以尝试从字词的品读入手,逐渐过渡到对文章的理解。在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学段语文教师都可以从品读字词入手,挖掘其中的劳动情感,使学生动情于中。比如低年级学段一年级的第一课《上学歌》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篇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是一位光荣的小学生了。其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爱学习,爱劳动” 这一句话,让学生明白爱劳动和爱学习同等重要,在学校要热爱劳动,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在中年级学段,如四年级上册的《长城》最后结尾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中“气魄雄伟”和“奇迹”无不体现了长城在世界的地位和重要影响,同时更伟大的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倡导学 生从我做起,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如五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落花 生》讲述了因为家里小孩都喜欢吃花生,勤劳智慧的母亲提议开辟一块土地种花 生,最后“居然收获了”中“居然”一词表示出作者一家人的惊讶和惊喜。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作者一家三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了许久。让孩子们明白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劳动,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也就引导学生勤于劳动,爱上劳动。 
  2. 品评人物形象,动之以情 
  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语文文本中居于核心位置,人物的语言活动、心理变化、 以及命运变化,这些都贯穿于文本始终,而且许多文本鲜明的主题思想也要靠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去承载。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榜样人物。榜样人物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品德方面均超越平常人, 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个典范和英雄。在语文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典范”和“英雄”,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将这些典范直观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以供效仿和学习。小学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模仿,而文本中的劳动典范就是很好的模仿对象,学生通过模仿,净化自己心灵,让典范和英雄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丰满、立体起来。
  人物是文本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道理的感悟都可以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来获取。尤其在小学中高年级可以通过对文本人物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如四年级下册《父亲的菜园子》 讲述了一位父亲克服各种困难靠自己的双手开辟了一块新的菜园子。但这期间父 亲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暴雨来临时父亲“丢”下碗筷、“抓”起铁旅就“冲”到 暴雨中去,即使这样依然无济于事,但父亲一直没有放弃他劳动过的这块土地,他重新挑起一筐筐泥土去填充,并且吸取教训修砌了一堵围墙,以防水土流失。 最终父亲以红肿的肩膀和磨得起泡的脚板赢得了一块新菜园。这一系列动作和经历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视土地如生命的劳动形象。父亲用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精神换来了翠绿的四季,无不让我们为之感动和敬佩。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热爱劳动,不懈努力,迎接更好的明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类似形象. 如五年级下册第23课的《刷子李》中的刷子李中的父亲,也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但他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艺获得行业内外的赞赏和敬佩,是人们心中的榜样,他的精神也感染着我们,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踏实学习,做好分内的劳动,向榜样靠拢。
  3. 阅读劳育经典,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更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家庭 都非常重视这一方面,它能使学生间接快捷地获取知识和经验。小学生是儿童身 心发展和习惯养成的起步时期,是培养和提高课外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语文 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正好也可以抓住此次机会,引导学生阅读“劳动”类的书籍. 从而更加了解劳动、热爱劳动,更好地体验劳动。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影视图片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劳动”的书籍,影视图片因其具有较为强烈的直观性. 也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给学生观看完《勤奋的蜘蛛》短视频后,推荐学生阅读同名的绘本书籍。 
  课内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劳育书籍的兴趣,同时加强读书指导,让孩子在课外的不同种类书籍中获取知识,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自己也觉得劳动时快乐的,劳动时幸福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阅读劳动类书籍的兴趣,通过阅读进一步理解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 
  4. 环境习得技能 ,导之以行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设计的劳动活动比较丰富,教学时可以灵活地与劳动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丰富劳动活动。在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活动中习得一些必备的劳动技能。如五年级上册的《剥豆》一文,讲述了作者和自己儿子剥豆的事情, 作者通过这事让孩子明白诚实劳动的重要和光荣。为了有效地达成这样的想法,作为语文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后练习题。比如:学习文中的小主人公,回家帮助自己的父母或长辈做做家务;或者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午餐等”类似的实践作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另外,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的农家劳动的场景,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特色劳动课程:耕园之PBL项目,老师利用上课时间,结合课文教学,让学生亲自在耕园中去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真正体会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 
  生活处处是语文,处处是教育。作为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由文本延伸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训练,让孩子体会劳动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劳动品格。 
  参考文献:
  [1]姜丽丽. 高年级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渤海大学, 2017. 
  [2]姜丽丽, 马玉慧. 创客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学创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21):84-87.
  [3]常保晶.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刘张倪.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基于人物的德行塑造[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 【发布时间】2024/5/22 11:33:18
  • 【点击频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