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对中学生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深刻、内涵丰富,对于中学生德育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助力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培养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励中学生坚毅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养中学生人民情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德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门应抓紧抓稳落实。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学生;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是党的先驱们在建党过程中形成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光大的伟大精神,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也包含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少年强则国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新时代强国少年。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助力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对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正确认识是合理行动的前提,真理正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们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对各种社会理论进行了认真地比较和慎重地思考,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巴黎和会展现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本质,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念头破灭了。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既不富国也不强兵,使中国人看清了封建势力的腐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却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军阀倚靠帝国主义在国内抢夺势力范围,使国家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使中国人沦为战场上的炮灰。经过认真的思考,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党的先驱们发现,只有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最可靠的力量,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指导中国走向胜利。这个结论是建党先驱们认真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了解中国的客观现实,虚心借鉴俄国革命的斗争过程从而提出的救国真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具体证明。
(二)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人民基于对社会的真理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未来美好状态的设想。理想是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脚下的道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幻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经过对大量历史事实的严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谨慎论证、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历史发展的合理预测而得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必然实现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设想,指引着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而追求的阶段性理想。与原生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建党之初,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大量无所依靠的平民被迫走上战场。这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建党先驱们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打破解锁、赶走外来侵略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助力
一个政党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远大理想,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一个人有了科学的知识和远大的理想,才能勇往直前,奋发有为。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此时最需要练就过硬本领、树立正确理想。光辉的革命历史是中学生丰富的精神养料,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依然存在,中学生必须充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坚定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透过具体的社会现象理解其本质,才能够不被错误甚至敌对的思想诱骗,从而成长为心智成熟的、具有理性思维的合格人才。媒体上偶有报道的那些对封建军阀的歌颂、对英雄人物的否定、对西方文化的钦羡、对国家政策的批判等各种杂音,正是由于一些人学识不足且猎奇心强,易受错误思想影响,因此在敌对势力挑起的文化战争中迷失了方向。当今的中学生必须拥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学识,对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有清醒地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能用理性击败虚假谎言,用深情厚植爱国情怀,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被中国共产党人印在了党的旗帜上,坚守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后依旧受中国人民拥护的根本缘由。初心使命彰显党的立场和奋斗目标,初心使命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在认识社会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了对中国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党先驱们深入民间、走近工农,在实践中获悉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了解国情,李大钊、毛泽东、彭湃等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曾深入工农群众中,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最真实生活。建党先驱们在实地调查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压迫者的丑恶嘴脸,大声疾呼中国人民一定要团结起来,为了幸福生活而奋起反抗。李大钊走进长辛店工人群众中,向他们宣传劳工神圣,高呼劳动者应该享受人的生活,不能永远做牛马;毛泽东号召党员走到乡村,拉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彭湃走到农民中间,给他们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无理剥削。建党先驱们用自己的行动担当起了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形成初心、担当使命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在变革社会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了唤醒人民的革命精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宣传革命思想,领导革命运动,引导人民将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建党先驱们通过印发报刊、组织演讲等方式,为启发民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独秀的《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提出人生真义在于“创造幸福,享受幸福”,[2]不仅为自己,也要为整个社会和子孙后代,指出了青年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及责任。蔡和森在《向导》中盛赞为追求自身权利而斗争的工人,号召全国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建党先驱们通过发动工农运动改变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毛泽东热情赞颂打倒土豪劣绅的农民革命运动“好得很!”[3]支持农民争取物质利益,改善生活状况。邓中夏领导省港大罢工,将工人们联合起来进行罢工斗争,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人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在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中实现了民族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得幸福生活。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先驱们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要义的强烈责任意识对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零零后”、“壹零后”的中学生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和物质匮乏,经受的挫折锻炼较少,缺乏深刻的危机意识。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情国情纷繁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领域更为凸显。今天的战场没有消失,而是从炮火连天的战场转移到了无硝烟的战场。深刻学习和认识建党先驱们的心路历程和光辉事迹可激发少年勇挑历史重任的责任感,进一步激起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的热情,既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对其社会弊端提高警惕、引以为戒;还能关注本国现实,深入群众中观察国内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成长为让祖国放心的强国少年。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励中学生的坚毅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不畏困难,不怕风险,在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候能够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与一切艰难险阻、反动势力作斗争,不惜牺牲一切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诞生之日便随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惨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故事及其凝聚而成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将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一)革命斗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历经苦难
自党成立之日起,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就在建党先驱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面对封建军阀的威胁,毫不畏惧、英勇斗争。陈独秀曾五次被捕入狱,并写下“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研究室”,寄希望于青年人也能够坚持理想信念,不畏强权暴力。李大钊被军阀逮捕时,在生死考验下将所有责任揽于一身,“钊实当负其全责”,为青年求情,“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4]英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等大批的中共早期党员为了追求理想舍生忘死,至死不渝,“据民政部的统计,为了建立新中国,全国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5]展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风骨,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根源、风骨之质。
(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革命斗争胜利的关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因为有着不怕牺牲、勇于斗争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一批一批倒下去,一批一批站起来;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立一个新中国。“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伟大理想的追求和初心使命的践行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没有牺牲精神和革命斗志是不可能走向胜利的彼岸,没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中国革命将难以想象。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激励中学生坚毅品格的激励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说明了,只有永不放弃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370多万坚强不屈的共产党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路上困难重重,只有不畏艰险的队伍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人生之路亦如此。今天的少年所面临的敌人不再是面目狰狞的凶恶敌人,而是无形的敌人——自己的惰性和外界的诱惑。学习难,劳动累,诱惑多,从而导致抄作业、上课睡觉、玩游戏、甚至逃课等不良现象,这是中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其意志薄弱的鲜明表现。因为懒惰而考试作弊、为了金钱而霸凌同学、面对困难而轻生离世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面对困难软弱无能的体现。中学生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努力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怕失败、不怕羞耻,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面对难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向老师、同学和家长寻求帮助,就必然能够解决各种难题,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养中学生的人民情怀
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归宿是不负人民,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之根;不负人民必然要对党忠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没有“神经中枢”,人民的利益就无法维护。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
(一)忠诚于党、不负人民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汇聚力量,形成一致的行动,实现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源于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的优良党风。在党的百年历程中,许多党员历经误会、挫折、磨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不变对党的忠诚,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走向胜利的公开的秘密。毛泽东在江西时曾离开领导岗位,深感苦闷焦躁,他依然接受党组织安排,在最危险的时候冲上战争第一线,服从组织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
(二)忠诚于党必然不负人民。忠诚于党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负人民的期待。不同时期,人民的期待不同,党的任务也不同。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的最大期待是民族解放,不受列强的欺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平建设时期,如何改善民生就成了重要议题。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如果革命后我们不能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党领导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已改变,人民的需要有了新变化,党便领导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群众之所愿。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人民情怀的涵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7] 中国共产党将爱国主义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这是党长盛不衰的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8]爱国家,就是爱人民,人民是组建国家的关键要素。不负人民是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负人民的精神可以涵养中学生的人民情怀,使其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国弱必定家贫;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休戚与共,个人命运和人民命运紧密相连,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切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
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家和人民必定爱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复兴。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时,只有共产党站稳了人民立场,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从而将民众团结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时,党的领导凝聚起万众之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工业体系,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使中国真正成为“手中有剑”的国家,为国家竖起了安全屏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才是真正不负人民的体现。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关键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在和平年代,伟大建党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学生正是知识智慧、理想信念、品质品格、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促使中学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人生理想;脚踏实地、勇于行动,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不怕困难、永不言败,形成坚毅品格;爱党爱民,厚植家国情怀。伟大建党精神是个精神宝库,为中学生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饱含深刻丰富的价值意蕴,对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3-27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王艳萍.青年益友李大钊[N]. 中国青年报,2011-8-30(09).
[5]鹿文龙.永远牢记共和国是红色的——写在第六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N].解放军报,2019-9-30.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0-22(02).
[7]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2-3(11).
[8]本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5(04).
作者简介:金东黎,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中学生;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是党的先驱们在建党过程中形成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光大的伟大精神,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也包含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鲜活的历史故事。少年强则国强,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新时代强国少年。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助力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对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正确认识是合理行动的前提,真理正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驱们为了寻求救国之路,对各种社会理论进行了认真地比较和慎重地思考,最终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巴黎和会展现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本质,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念头破灭了。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既不富国也不强兵,使中国人看清了封建势力的腐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却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使中国人认识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军阀倚靠帝国主义在国内抢夺势力范围,使国家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使中国人沦为战场上的炮灰。经过认真的思考,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党的先驱们发现,只有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最可靠的力量,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指导中国走向胜利。这个结论是建党先驱们认真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了解中国的客观现实,虚心借鉴俄国革命的斗争过程从而提出的救国真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正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具体证明。
(二)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人民基于对社会的真理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未来美好状态的设想。理想是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照亮脚下的道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幻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经过对大量历史事实的严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谨慎论证、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历史发展的合理预测而得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人类社会必然实现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基础上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设想,指引着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而追求的阶段性理想。与原生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建党之初,中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大量无所依靠的平民被迫走上战场。这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建党先驱们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打破解锁、赶走外来侵略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助力
一个政党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远大理想,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一个人有了科学的知识和远大的理想,才能勇往直前,奋发有为。中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此时最需要练就过硬本领、树立正确理想。光辉的革命历史是中学生丰富的精神养料,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力量。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风险挑战依然存在,中学生必须充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坚定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透过具体的社会现象理解其本质,才能够不被错误甚至敌对的思想诱骗,从而成长为心智成熟的、具有理性思维的合格人才。媒体上偶有报道的那些对封建军阀的歌颂、对英雄人物的否定、对西方文化的钦羡、对国家政策的批判等各种杂音,正是由于一些人学识不足且猎奇心强,易受错误思想影响,因此在敌对势力挑起的文化战争中迷失了方向。当今的中学生必须拥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学识,对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有清醒地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能用理性击败虚假谎言,用深情厚植爱国情怀,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被中国共产党人印在了党的旗帜上,坚守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后依旧受中国人民拥护的根本缘由。初心使命彰显党的立场和奋斗目标,初心使命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在认识社会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了对中国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党先驱们深入民间、走近工农,在实践中获悉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了解国情,李大钊、毛泽东、彭湃等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曾深入工农群众中,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最真实生活。建党先驱们在实地调查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压迫者的丑恶嘴脸,大声疾呼中国人民一定要团结起来,为了幸福生活而奋起反抗。李大钊走进长辛店工人群众中,向他们宣传劳工神圣,高呼劳动者应该享受人的生活,不能永远做牛马;毛泽东号召党员走到乡村,拉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彭湃走到农民中间,给他们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无理剥削。建党先驱们用自己的行动担当起了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形成初心、担当使命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在变革社会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为了唤醒人民的革命精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宣传革命思想,领导革命运动,引导人民将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建党先驱们通过印发报刊、组织演讲等方式,为启发民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独秀的《新青年》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提出人生真义在于“创造幸福,享受幸福”,[2]不仅为自己,也要为整个社会和子孙后代,指出了青年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及责任。蔡和森在《向导》中盛赞为追求自身权利而斗争的工人,号召全国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建党先驱们通过发动工农运动改变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毛泽东热情赞颂打倒土豪劣绅的农民革命运动“好得很!”[3]支持农民争取物质利益,改善生活状况。邓中夏领导省港大罢工,将工人们联合起来进行罢工斗争,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人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在领导中国人民的斗争中实现了民族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得幸福生活。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先驱们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要义的强烈责任意识对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零零后”、“壹零后”的中学生出生在物质条件丰富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和物质匮乏,经受的挫折锻炼较少,缺乏深刻的危机意识。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情国情纷繁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领域更为凸显。今天的战场没有消失,而是从炮火连天的战场转移到了无硝烟的战场。深刻学习和认识建党先驱们的心路历程和光辉事迹可激发少年勇挑历史重任的责任感,进一步激起了解国情和认识世界的热情,既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对其社会弊端提高警惕、引以为戒;还能关注本国现实,深入群众中观察国内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成长为让祖国放心的强国少年。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激励中学生的坚毅品格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不畏困难,不怕风险,在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候能够坚定不移、威武不屈,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与一切艰难险阻、反动势力作斗争,不惜牺牲一切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诞生之日便随时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考验,无数共产党员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惨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故事及其凝聚而成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将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励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一)革命斗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历经苦难
自党成立之日起,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就在建党先驱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面对封建军阀的威胁,毫不畏惧、英勇斗争。陈独秀曾五次被捕入狱,并写下“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研究室”,寄希望于青年人也能够坚持理想信念,不畏强权暴力。李大钊被军阀逮捕时,在生死考验下将所有责任揽于一身,“钊实当负其全责”,为青年求情,“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4]英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等大批的中共早期党员为了追求理想舍生忘死,至死不渝,“据民政部的统计,为了建立新中国,全国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5]展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风骨,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根源、风骨之质。
(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革命斗争胜利的关键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因为有着不怕牺牲、勇于斗争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一批一批倒下去,一批一批站起来;才能带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立一个新中国。“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伟大理想的追求和初心使命的践行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没有牺牲精神和革命斗志是不可能走向胜利的彼岸,没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中国革命将难以想象。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激励中学生坚毅品格的激励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说明了,只有永不放弃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370多万坚强不屈的共产党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路上困难重重,只有不畏艰险的队伍才能走向胜利的彼岸,人生之路亦如此。今天的少年所面临的敌人不再是面目狰狞的凶恶敌人,而是无形的敌人——自己的惰性和外界的诱惑。学习难,劳动累,诱惑多,从而导致抄作业、上课睡觉、玩游戏、甚至逃课等不良现象,这是中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其意志薄弱的鲜明表现。因为懒惰而考试作弊、为了金钱而霸凌同学、面对困难而轻生离世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面对困难软弱无能的体现。中学生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努力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怕失败、不怕羞耻,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面对难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向老师、同学和家长寻求帮助,就必然能够解决各种难题,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养中学生的人民情怀
伟大建党精神的最终归宿是不负人民,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之根;不负人民必然要对党忠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没有“神经中枢”,人民的利益就无法维护。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
(一)忠诚于党、不负人民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汇聚力量,形成一致的行动,实现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源于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的优良党风。在党的百年历程中,许多党员历经误会、挫折、磨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不变对党的忠诚,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走向胜利的公开的秘密。毛泽东在江西时曾离开领导岗位,深感苦闷焦躁,他依然接受党组织安排,在最危险的时候冲上战争第一线,服从组织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
(二)忠诚于党必然不负人民。忠诚于党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负人民的期待。不同时期,人民的期待不同,党的任务也不同。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的最大期待是民族解放,不受列强的欺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和平建设时期,如何改善民生就成了重要议题。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如果革命后我们不能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党领导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已改变,人民的需要有了新变化,党便领导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群众之所愿。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学生人民情怀的涵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7] 中国共产党将爱国主义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这是党长盛不衰的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8]爱国家,就是爱人民,人民是组建国家的关键要素。不负人民是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负人民的精神可以涵养中学生的人民情怀,使其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国弱必定家贫;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休戚与共,个人命运和人民命运紧密相连,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切背离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
作为一个中国人,爱国家和人民必定爱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的复兴。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时,只有共产党站稳了人民立场,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从而将民众团结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时,党的领导凝聚起万众之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工业体系,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使中国真正成为“手中有剑”的国家,为国家竖起了安全屏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才是真正不负人民的体现。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关键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在和平年代,伟大建党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学生正是知识智慧、理想信念、品质品格、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可以促使中学生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和能力,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人生理想;脚踏实地、勇于行动,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不怕困难、永不言败,形成坚毅品格;爱党爱民,厚植家国情怀。伟大建党精神是个精神宝库,为中学生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饱含深刻丰富的价值意蕴,对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学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3-27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4]王艳萍.青年益友李大钊[N]. 中国青年报,2011-8-30(09).
[5]鹿文龙.永远牢记共和国是红色的——写在第六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N].解放军报,2019-9-30.
[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0-22(02).
[7]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N].光明日报,2021-2-3(11).
[8]本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5(04).
作者简介:金东黎,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24/6/5 15:42:54
- 【点击频次】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