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拨开“迷雾”见“月明”

 

【作者】 孙建钰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童年的水墨画》难懂词句教学例谈

  《童年的水墨画》是儿童诗人张继楼的一组小诗,编排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扑通一声”“水葫芦”“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几个词句,学生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怎样引导学生拨开理解难懂词语的层层迷雾,得义、得法,得以见词句理解的朗朗“月明”呢?
  一、点拨“扑腾一声”,初识方法。①让学生思考“扑腾一声”是什么声音,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联系下文“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发现“扑腾一声”是鱼儿上钩后,破水而出的声音。笔者顺势点明学法: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②采访钓过鱼的少部分学生,问他们“鱼儿上钩后,破水而出的一瞬间是什么声音”。学生指出“扑腾一声”。笔者顺势点明学法:结合生活经验也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③追踪采访,问学生鱼儿上钩后,你起鱼的动作是慢还是快,为什么。有学生说“快,因为好不容易等到鱼儿上钩,要快点将它放到岸上来。”笔者引导“孩子起鱼的动作也是多么的轻快敏捷呀!”并让学生读好词语“扑腾一声”。④深入采访,问学生钓到鱼后心情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激动”“开心”后,笔者点拨“是呀,收获了,孩子又是多么地开心呀!”再次引导学生读出“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中饱含的快乐。
  二、点拨“水葫芦”,运用方法。①老师出示水葫芦图片,学生观察,明确它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漏斗状,蓝紫色。②联系上下文思考:诗中的水葫芦还是指水中的这种植物吗?有的学生联系上一句“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有的学生联系下一句“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都发现这里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③小结:作者用水葫芦来比喻水性好的小孩子。“水葫芦”加上了引号,表明这是一种对水性极好的孩子的特别称呼,是对他们的喜爱,与我们通常说的“旱鸭子”是相对的。④感情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强化方法,展开想象,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①质疑:人影为什么会给溪水染绿了呢?有学生联系前一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理解到是因为溪水碧绿,所以人的倒影也成绿色的了。笔者及时肯定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句子的好方法。②联系生活实际:你看见过水中的倒影吗?讲一讲你的观察故事。学生们讲到了自己观察过的水中的青山、垂柳、建筑、明月和自己,讲到了水的清澈。③展开想象: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调动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再一朗读,学生比较容易就感受到了,诗中也是一条碧绿又清澈的溪水,所以才能把人影染绿。④体会“染”字之妙:联系初读课文时对关键词“染”字的理解,明确染大都指“人”的活动,是人在染。这里却是指“溪水”在染,溪水染绿了草影、石影,染绿了树影、山影;染绿了蓝天影、白云影,当然也染绿了人影。一个拟人化的“染”字,让溪水像人一样生动可爱了起来,给予读者无穷的联想。④感情朗读,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样的“拨雾”过程,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由词到句,由内容到感情,由教法到学法,把理解内容、品词析句、学法指导和有感情地朗读有机融合,学生得义更得法,得以见“月明”。 


  • 【发布时间】2024/6/5 15:50:57
  • 【点击频次】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