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见解

 

【作者】 徐丽霞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数学课堂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与学的多样性,等等理念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作者将从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来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特征
  郑毓信先生提出:我们不仅应当十分关注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种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包括在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重要过渡,即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初中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寻求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几点特征。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具备师生互动、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思考的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围绕着初中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而学生的角色则是数学知识的建构者。另外,对话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的信息,而且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这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但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并及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而且能实现师生的交流、沟通,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
  二、数学教学活动是挖掘知识背景,揭示知识本质,以及探索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而不能作为结果去进行。如果仅仅去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只能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仿佛是镜中花,水中月。目前的初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在靠机械模仿和反复操练,利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其实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十六字真言:展示背景、挖掘本质、暴露思维、推迟判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活的,有趣的,生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但是这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四、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学实践与应用,并实现巩固和升华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也就是学生的数学实践过程,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教师必须要注重训练题的质而不是一味地注重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精选例题、习题和训练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一句话,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五、数学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学生的品性、人格的发展和数学审美情趣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丰富、态度的转变和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彰显个性、体现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过程。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初中学生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又是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其差异,尊重差异的存在,善待差异,全面了解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努力为他们提供“自由空间”和“探索空间”。
  正如肖川博士所说:“完美的数学教学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和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和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基础之上,用教师的热情、关怀与责任去带领学生畅游数学的海洋。
  参考文献:
  [1]杜和茂.讲授学.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2]陈杰.也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数理化研究.2009.
  [3]袁丽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科技创新,2010.
  • 【发布时间】2024/6/5 16:01:08
  • 【点击频次】49